周其厚
(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 教務處,廣西 桂林541006)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特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shù),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師的質量。一所學校要站得住腳,教師一定要出色?!保?]高水平的大學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薈萃了一批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具備高水平的教學與科研能力。高職旅游院校是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的主體,擔負著為社會和行業(yè)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目標,強化科學研究的學術風氣、培育崇尚學術的大學精神在今天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一提及高職院校,自然會聯(lián)系到“技能型”、“應用型”,這是高職院校的性質所決定的,無可諱言。但是,無論是“技能型”還是“應用型”,講的都是現(xiàn)有的技術成果,都是經(jīng)過科學研究得來的。社會在變,行業(yè)在變,我們的技能、應用技術無時不在變。所以,我們辦學也要應時而變,這個變就需要研究,需要更新觀念,提出新的思想。“技能型”、“應用型”與“科研型”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對一所大學而言,科研既是一個“通行證”,又是一面旗幟。大學的排名、知名度和影響力,體現(xiàn)在擁有高水平、標志性的科研成果上。這在大學特別是綜合性的大學里,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國現(xiàn)行的學科劃分中,旅游還未單獨成“學”,即還未能成為一級學科。為此,旅游學界中有不少人呼吁,要把它建成一級學科。但是,平心而論,旅游成為一級學科的條件和時機,可能尚未成熟。相對于傳統(tǒng)學科來講,旅游成“學”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這并不是故意危言聳聽,妄自菲薄,而是由現(xiàn)實狀況決定的。大凡某個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的條件是,其本身要具有自成體系的研究理論、指向明確的研究領域、自成特色的研究方法。然而迄今旅游研究理論與旅游研究方法,還沒有建立起來,即使目前所謂的旅游研究領域,也有待進一步討論,而并非冠以“旅游”二字就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旅游成為一級學科的條件,自然就沒有成熟起來。誠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任何一門成熟的科學,都是以其最主要的矛盾展開的,這是學科研究的出發(fā)點,更是學科體系的切入點。如政治學的主要矛盾是權力,政治學是圍繞著權力問題展開的;經(jīng)濟學的主要矛盾是稀缺,經(jīng)濟學是圍繞稀缺問題展開的……而我們的旅游學科,不論是旅游學還是旅游經(jīng)濟學,其教材或者著作大都是圍繞著旅游展開的,并沒有說明旅游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旅游學科的不成熟性?!保?]
然而,應當指出的是,盡管目前旅游尚未成為一級學科,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旅游問題的研究。旅游是現(xiàn)實存在的,這一點誰都否認不了。換言之,旅游是人們過去就已從事、現(xiàn)在正在從事并且將來必定還要繼續(xù)從事的活動,只要這個活動存在,就會產(chǎn)生一些與之相關的現(xiàn)象或問題,就需要有人去研究。所謂研究,就是對社會某領域的現(xiàn)象或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評判和求證,從而探求和提出觀點的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旅游研究的對象,自然是人們的旅游活動,而旅游活動是包羅萬象的。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研究。旅游活動在發(fā)展過程中,為業(yè)界、學界提出了種種問題,并沒有因為它不是一級學科而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需要我們研究的問題并不比一級學科的問題少。所以,旅游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沉下心來,不專心致志地研究旅游,不出現(xiàn)本領域內(nèi)的大師級人物,就辦不好旅游教育,就搞不好旅游產(chǎn)業(yè)。
旅游研究中首要的問題是,旅游是什么?迄今為止,這是一個尚未達成共識的問題。當然,是否達成共識并不重要,也并不妨礙人們的研究。旅游是各種學科的滲透,不可能由一個學科來獨攬。如旅游經(jīng)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歷史學、旅游美學等,就明顯帶有其他學科的痕跡。人們立足于某個學科,對旅游現(xiàn)象或問題進行研究,出現(xiàn)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所以,不管來自什么學科,都可以深入旅游現(xiàn)象的背后,去從事旅游本質問題的研究。旅游需要包容,旅游研究同樣需要包容。目前的旅游研究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比如,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是,旅游文化肯定是文化,但并非文化就是旅游文化;旅游商品肯定是商品,但并非商品就是旅游商品。在現(xiàn)實的教學或研究實踐中,這些問題有時被“泛化”了。再如,“旅游犯罪”的提法,也有待進一步討論。我不想也不可能否認前人的成果,但如果任其泛濫下去,那么,還會有超市犯罪、銀行犯罪、學校犯罪,等等。可能,凡是能引起犯罪的某某,就會成了某某犯罪了。
眾所周知,大學具有培養(yǎng)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傳承文化的功能。以1816年洪堡創(chuàng)建柏林大學為標志,學術就開始走進了大學殿堂??茖W研究是任何大學所不可缺少的,缺少了科學研究的大學,是不健全的大學,也是沒有競爭力的大學。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保?]梅貽琦先生也說:“辦學校,特別是辦大學,應有兩種目的:一是研究學術,二是造就人才?!边€有他那句著名的“大師論”:“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4]。大師是道德高、學問大、底蘊厚,是“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最近,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撰文指出,當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誤區(qū),認為教師只是一個教書“匠”。他們僅僅把教育看成是一種傳遞,看不到或不承認教師勞動的創(chuàng)造本質對人的精神生命發(fā)展的促進、豐富和創(chuàng)生。“如果一個教師,自身不懂教育創(chuàng)造,怎么能把人類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激活,最后又轉化成學生內(nèi)在的生命成長?世界上還有比這種轉化更難的事嗎?在課堂上,如果我們按照知識的現(xiàn)成內(nèi)容,按預先設定的方式來教的話,那么課堂就會變成一個死板的、程序的機器?!保?]
伴隨著旅游、旅游業(yè)與旅游教育的興起,旅游研究亦成了學術研究的重要部分。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旅游研究在我國只有30多年的時間,說明這是一個容易出成果、容易創(chuàng)新的領域。在旅游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特別是旅游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所提出的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已歷史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如前所述,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本質是什么?就是這么一個最基本、最基礎、最需要解答的問題,目前還遠沒有得到解決。當然,這是科學研究中的正常現(xiàn)象,不能認為旅游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沒有探究到它的本質,就否認我們曾經(jīng)或正在進行的研究,或者否認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恰恰相反,這是科學研究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現(xiàn)在各級各類的旅游教育而言,旅游人才從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從中職學校到高職高專、從本科生到研究生與博士生,有各個不同的層次,這些不同層次的人才如何定位?如何培養(yǎng)?怎樣才能培養(yǎng)好?確立一個什么樣的培養(yǎng)目標?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科學而又有序的課程體系?迄今為止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高職不分,高職、本科不分,本、碩、博不分。就各種各類的旅游教材來講,在數(shù)量上可謂汗牛充棟,但在內(nèi)容上又大同小異。不少教材“重復舊的概念、舊的編寫體例,在低水平層次上重復”[6]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梢?,旅游學科專業(yè)、旅游教育教學,是我們應當致力于研究的重要問題。
旅游業(yè)是綜合性的產(chǎn)業(yè),旅游教育是面向旅游業(yè)的教育,旅游知識是各種學科知識的滲透,需要多種學科作為理論來源和支撐。相應地,旅游院校也應該是多學科的院校。目前,旅游研究者和旅游教育者,其學科背景種種不同,也充分說明了旅游的多學科性。在改革開放前,旅游界難說“科班”出身;此后的旅游“科班”者(即接受過旅游專業(yè)教育的人),也是立足于某個學科的理論,以研究旅游活動中的問題。所以,各種學科都可以涉足旅游,都可以研究旅游,都可以在研究中結出碩果。不言而喻,在旅游問題研究上的突破,都能在學界乃至業(yè)界引起反響。過去,人們一提到北大,就想到蔡元培、胡適、傅斯年、季羨林;一提到清華,就想到梅貽琦、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個個大師,如同一座座豐碑,大師就是學校亮麗的“名片”。不管來自什么學科,不管出身什么專業(yè),只要有所研究,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成就,都會構成學校的一部分,都能為學校增光添彩,都必定贏得人們的尊敬。以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為例,帥立功教授,書畫世家、名家,在廣西乃至全國都有影響;金龍格教授,多次獲得傅雷翻譯獎,這是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朱樂朋教授,在乾嘉學派書法研究領域占領了制高點;朱江勇博士,在桂劇研究上獨樹一幟。他們都擁有標志性的成果,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內(nèi)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為學校贏得了聲譽。這種顯性或潛在的影響力,不僅作用于一時,而且會歷久彌隆。
古人說:“十年磨一劍”,又說:“梅花香自苦寒來”。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有句世人皆知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這都充分說明,學術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真正的科研活動包括旅游科研在內(nèi),都應當靜下心來,需要淡泊名利,潛心積累;需要只爭朝夕,心無旁鶩;需要博覽群書,兼收并蓄。人們常常講“天賦”,就是指我們每個人的智力。研究發(fā)現(xiàn),這個差別并不大。不能否認世上有“天才”,否則大家都成了偉人、名家。但“天才”只是極少數(shù)人,對蕓蕓眾生來說,天賦都在伯仲之間。然而,為什么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成績?或者說別人成了學術大師,而自己還在碌碌無為呢?除了客觀的機遇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功夫不到家。許多大師級人物在總結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時,都會把“勤奮”列在其內(nèi),這就是指的功夫。所謂“天道酬勤”,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是這個道理。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皓首窮經(jīng),甘坐冷板凳,學術成就卓越,影響深遠。有人說,任繼愈不屬于迎風飛濺的浪花和光怪陸離的泡沫,而是中國學術發(fā)展之靜水深流?!捌鋵?,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學人,寂寞平生,百年孤燈。他支持無神論研究,卻為中國宗教學開山立業(yè)。為人寬厚,學問博大?!保?]據(jù)報道,作為一所地方性大學,青島科技大學于2011年有3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技術發(fā)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并均實現(xiàn)了高度產(chǎn)業(yè)化。究其原因,人們才知道,即使在寒假期間,“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有教師埋頭苦干的身影,有的在忙著科研項目的攻關,有的在為企業(yè)解決技術難題,還有的在忙著組織材料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保?]這種惜時如金、勤奮鉆研的精神,實屬難能可貴。
旅游研究是新興的研究領域,更需要我們發(fā)揚“坐冷板凳”的精神,更需要深入下去,認真分析和研究旅游實踐中的問題,探索其發(fā)展過程中的規(guī)律。而不是功利地、浮躁地在蜻蜓點水,什么東西冠以“旅游”二字就能解決問題了。
所謂學術精神,就是以研究學問為追求,以探索事物本質為旨歸,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古今中外,各個學科領域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大師,他們醉心于讀書,潛心于學術,以探求真理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而創(chuàng)造并傳承了中國文化,使我國文化璀璨耀目,光照千秋,與天地永久,與三光同光。學術是天下之公器,社會進步之標志。諸多大師從事學術,體現(xiàn)的是豐厚的學術精神,他們都誠實為人,扎實做事,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大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總是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他們從不驕傲,從不盛氣凌人,總是禮賢下士,提掖后進。從不以己之是強加于人,看似不可接近,實則即之也溫,藹然君子,“腹有詩書氣自華”。季羨林先生談治學經(jīng)驗,有幾篇短文,題為《廣通聲氣 博采眾長》、《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如何搜集資料》、《搜集資料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實話實說》、《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等[9]。單看這些題目,人們就會明白學術研究要注意什么問題了。大學匯集了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有著強烈求知欲望的莘莘學子;大學既是鍛煉成就大師的舞臺,又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同時,“大學的學術科研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直接表現(xiàn),不斷地豐富、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著人類的文化產(chǎn)品?!保?0]學術精神是大學精神,沒有學術精神的大學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
我國高職旅游院校興起于改革開放以后,與上百年的大學、名校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正是因為辦學時間短、積淀淺,更需要我們提倡學術精神。作為身處旅游學界的人,我們應當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潛心研究旅游產(chǎn)業(yè)中的問題,研究旅游教學中的問題,為培育有深厚底蘊的大學精神而努力?!爸液駛骷揖?,詩書繼世長”,只有那些具備和尊重學術精神的高等院校,才會成為具有競爭力的院校、立于不敗之地的院校。特別是在高校競爭劇烈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1]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田里,馬勇,杜江.中國旅游管理專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7.
[3]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A].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文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333.
[4]梅貽琦.就職演說[A].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5]葉瀾.教師要做“師”不做“匠”[N].中國教育報,2012-02-27.
[6]陳伍香.對高職旅游類教材建設的新思考[J].旅游論壇,2010(5):121.
[7]吳丹.任繼愈:皓首窮經(jīng) 靜水深流[N].中國民航報,2009-07-20.
[8]孫軍,吳靜.一所地方高校緣何屢獲科研大獎:青島科技大學創(chuàng)新產(chǎn)學研融合模式帶來的啟示[N].中國教育報,2012-02-27.
[9]季羨林.讀書 治學 寫作[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
[10]王為正.大學教育的文化價值[N].光明日報,201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