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奇觀概念源自法國哲學家居依?德波關于“景象社會”(景觀社會、奇觀社會)的分析。德波認為:“在那些現(xiàn)代生產(chǎn)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現(xiàn)為景象(景觀、奇觀)的無窮積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轉向了表征”。我國著名學者周憲在其《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中談到奇觀電影的定義時認為“所謂奇觀, 在我看來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 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電影手段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幻影像和畫面?!敝軕棇⑵嬗^電影分為動作奇觀、身體奇觀、速度奇觀和場面奇觀。并分析出奇觀電影的三種特征:其一在奇觀電影中, 蒙太奇組接的理性原則已經(jīng)轉向了視覺快感奇觀性的快樂原則, 完整的敘事線性結構被奇觀要求所顛覆;其次,話語性因素在電影中的重要性降低了;第三, 奇觀電影的另一個特征就在于“奇觀”本身。奇觀使得電影真正實現(xiàn)了它自身純粹的視覺藝術本體論, 不再屈從于其他非視覺的要求, 而是服從于自身的視覺奇觀要旨。周先生的理論觀點較為準確完善的闡釋了奇觀電影。但我認為,在《論奇觀電影與視覺文化》發(fā)表的2005年,全球還未掀起一股3D熱潮,當下無論是戰(zhàn)爭科幻還是童話愛情,越來越多題材的的電影選擇以3D立體化的視覺效果呈現(xiàn)畫面,因此3D奇觀也應當納入奇觀電影的分類與特征之一。
電影《雨果的秘密》為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力作。影片根據(jù)布萊恩?瑟茲尼克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原著2007年曾獲得鵝毛筆大獎,并一度在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業(yè)內(nèi)視作《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兒童魔幻作品。電影以火車站巨大鐘面后透出的一雙湛藍色的眼睛為視角,透過這雙眼睛將一個電影的夢想和傳奇拉開了序幕。
影片的開頭便是一個奇特的場景轉換,由巨大齒輪的轉動淡化轉入以巴黎凱旋門為中心四通八達的道路畫面。再由鏡頭的不斷推進至故事發(fā)生的主場地——1930年代法國蒙帕納斯車站,影片高度再現(xiàn)了蒙帕納斯車站昔日原貌,將車站的場景包括一些不起眼的事物都打造得十分精細,充滿法國的浪漫主義情調(diào)?;\罩在煙霧下的車站,繽紛的鮮花,毛茸茸的寵物狗,街頭的琴聲與舞蹈…… 受眾通過3D視角仿佛置身于其中,伴隨這輕快的音樂感受著三十年代法國的奇幻色彩。
在影片的另一主要場景——27座大鐘背后的孤兒雨果的家。在這一場景中鏡頭跟隨著雨果的步伐,快速穿梭于精巧復雜的鐘表齒輪與機器零件的迷宮。鐘樓背后的世界昏暗陰冷,與車站熱鬧光明的場景形成強烈反差。
電影中的多個場景尊崇了原著中將插畫融入故事的表現(xiàn)手法。在原著中作者不僅以語言形式表述故事內(nèi)容,還將插圖融入書中,成為敘述故事的一個部分。作者希望自己的書能給讀者營造一種黑白老電影的感覺,利用書本翻頁的原理,在書中加入三百多頁的連續(xù)插圖,使讀者在快速翻頁時看到圖畫動態(tài),作者的這一想法在電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電影的61分鐘處,梅里埃的電影手稿圖畫從跌落的盒中飛出,在空中翻轉飛舞,以3d形式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一幅幅插圖畫在雨果的眼前緩慢飄過,一些快速翻動旋轉的圖畫呈現(xiàn)出巨龍吐火、仙女張開翅膀的動態(tài)畫面。
正如周憲先生所說奇觀電影的另一個特征就在于“奇觀”本身。在電影的八十三分鐘處,雨果的夢境便是這部奇觀電影單純展現(xiàn)奇觀自身魅力的一個場景。在雨果的夢中,雨果的身體慢慢變成了機器人的身體,他從胸膛到四肢的變幻最終到完全成為機器人,雨果被不斷涌來的齒輪所掩埋。這樣的夢境以電影畫面生動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電影的超現(xiàn)實藝術。
在電影中孤兒雨果與伊莎貝拉偷跑去電影院看當時流行的黑白默片,以此打開了兩個孩子對電影發(fā)展的認知道路。魯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哈羅德?勞埃德的《最后安全》、勒內(nèi)?克萊爾的《沉睡的巴黎》和《最后一個百萬富翁》、讓?雷諾阿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黑白默片中的場景在影片中隨著兩個孩子翻閱電影書籍而快速展現(xiàn)。電影特別選取了兩部具有代表意義的默片做了詳細的介紹。在電影的69分鐘對《火車進站》進行了介紹:“1895年,第一部在銀幕上放映的電影《火車進站》,整部電影只有一輛火車駛進站臺,當火車加速開往銀幕方向時,觀眾大喊大叫,因為他們以為火車會沖出來撞到他們”。而就是《火車進站》的這一個畫面,造就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奇觀??梢哉f,電影在其誕生之初,便以強大的奇觀效應吸引著其觀眾。而在電影中反復提及的另一部電影為梅里埃的代表作之一《月球旅行記》。這部影片的經(jīng)典畫面便是發(fā)射出的火箭砸在了月亮的臉上,在這部電影中“梅里埃調(diào)動尚不豐富的電影手段營造的奇觀世界,顯示了電影呈現(xiàn)想象領域的巨大功能?!眴讨?薩杜爾在其著作《世界電影史》中也如此評價梅里埃:“梅里埃利用特技,經(jīng)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為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xiàn)手段”。可以說,《雨果的秘密》這部電影不僅是向默片致敬,它更多的是以電影的奇觀性向奇觀電影的發(fā)展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69分鐘時,雨果夢見蒙帕納斯車站的火車剎車失靈沖出軌道,火車在車站中沖破一切,人們大驚失色四處逃竄。這一場景與1895年米埃爾兄弟拍攝了火車進站相重合,不同的是雨果的夢境以3D呈現(xiàn),火車的沖撞、玻璃圍墻的破碎都十分逼真立體。這相隔一百多年的畫面都讓受眾產(chǎn)生了真切感受,在視覺上有著極大的震撼。這充分展現(xiàn)出了奇觀電影在發(fā)展道路上所呈現(xiàn)的無窮魅力。
作為一部以奇觀為主要表現(xiàn)方式的電影,有評論家認為這部影片的全部精華都在繁復精巧的場景制作和3D畫面效果,而承載這些效果的情節(jié)和表演服務于視覺感受,細節(jié)的合理或人物的立體僅是次要的支架,這樣的評價也不無道理。不僅僅是《雨果的秘密》這一部電影,近幾年來許多好萊塢大片在追求視覺奇觀時忽視了電影的敘事的重要,忽略了電影應當傳達的意義與內(nèi)涵。例如《變形金剛》,該電影過分追求視覺效果,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內(nèi)容完全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變形金剛在不停的呈現(xiàn)精彩的打斗場面?!队旯拿孛堋冯m然有雨果這個孤兒在工作中(修理機器人,給27個時鐘上油)不斷探索著自身生命價值的內(nèi)涵存在,但是這樣的一條線索被強大的視覺奇觀所淹沒。電影僅剩展現(xiàn)黑白默片,致敬梅里埃大師這一十分空洞的內(nèi)涵。并且在影片中為了凸出3D效果而刻意添加一些奇觀場景,致使電影內(nèi)容敘述不自然。受眾在觀看奇觀電影后往往只記住了影片中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鏡頭,電影內(nèi)涵的缺失無疑是追求奇觀性所帶來的弊端,值得引起電影人的深思。
[1][法]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徐昭、胡承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2]《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導演:喬治斯?梅里埃(Georges Méliès)1992
[3]《火車進站》,導演:盧米埃爾兄弟1985
[4]《雨果的秘密》,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2011
[5]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M].福建論壇,2001(2):
[6]周憲.論奇觀 電影與視覺文化[J].文藝研 究,2005(3);
[7]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