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電影《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獲得第61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第84屆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等25項國際大獎,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由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zhí)導,講述了一對即將分離的夫妻納德和西敏,面對患老年癡呆癥的父親、自身的去留以及流產(chǎn)的女傭等諸多問題,導致他們在宗教、道德、法律的糾結中痛苦的掙扎。電影的最后,在法院里等待離婚結果與女兒抉擇的兩人默默相望,無言以對。
電影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充滿關切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了當代伊朗人的生存狀態(tài),看似在講述一個家庭的故事,實質(zhì)涵蓋了整個伊朗社會的現(xiàn)狀,將親情與倫理、道德與法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糾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半娪盎挠捌鶈酒鸬默F(xiàn)實就要比它實際上所標繪的現(xiàn)實內(nèi)容更為豐富”。①
電影通過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張弛結合的節(jié)奏、溫和而深邃的思考,從細微、普通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人性的善良與圣潔?!俺晒Φ淖龅奖砻嫔虾唵蔚臄⑹路绞接懻摿藦碗s的社會、道德、心理命題,其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少有其它影片所能做到。幾位演員的表演在近距離的鏡頭前顯得真實且充滿深度,快節(jié)奏的剪輯方式幫助影片保持情節(jié)的緊湊。”②電影并非充滿了宏大的敘事構架,而是專注的關心“人”本身。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反映了伊朗人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化之間的掙扎。年邁病重的父親,無法割舍的納德,渴望并愿意接受現(xiàn)代化去國外生活的西敏,憂傷、沉默、茫然不知所措、始終在父母雙方兩難選擇中苦苦掙扎的女兒,頗具隱喻意味。導演阿斯哈?法哈蒂說:“電影涵蓋了諸多層面,如何去理解,這個問題需要留給觀眾自己?!?/p>
影片開頭,即呈現(xiàn)出一個充滿緊張氣氛的場面,男女主人公在婚姻法庭上針鋒相對,展開爭辯,為全片鋪設了爭執(zhí)與沖突的基調(diào)。電影中每一次沖突都繃緊到了觀眾心理承受的邊緣。矛盾的背后,都牽涉著傳統(tǒng)、道德、倫理、人性、法律、宗教、乃至生存的殘酷窘境,多層矛盾縱橫交錯,緊緊圍繞著故事的主線深入延展。
電影敘事用以小見大的方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兩條平行線融在了一起,演繹一個令人糾結的故事。電影視聽語言運用精巧,與內(nèi)容結合緊密。從拍攝手法來講,全片幾乎全部手持攝影,產(chǎn)生出晃動、不穩(wěn)定感。長焦距鏡頭壓縮了空間,虛實結合,突出主體,同時不免讓觀眾產(chǎn)生窒息、壓迫感。前景總是設置障礙物,表現(xiàn)出人物之間交往的阻隔,缺乏溝通。 鏡頭角度以平視為主,是日常生活狀態(tài)的呈現(xiàn)。在場景的運用上,內(nèi)景大多是墻板、隔間和各式各樣的門,外景嘈鬧的街道和公共場所紛繁雜亂的場面,渲染了氣氛,也隱喻了某種隔閡與內(nèi)心的煩躁。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在做好了布置與設計的環(huán)境下拍攝出來的,在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不斷的爭取和努力之下,他們曾去了幾個真實的場景地進行取景,但不允許拍攝。法哈蒂形容道:“比如說和法官的辦公室以及法庭有關的內(nèi)容,雖然這樣的地方都是不允許進行拍攝的,但我們在兩座廢棄的學校重新建造了一模一樣的背景,幾乎逼真到了連細節(jié)都一一呈現(xiàn)的地步,讓你仿佛真的置身在了莊嚴、神圣的法庭當中,接受道德的審判。”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中的人物之間關系其實比較簡單,所表現(xiàn)人物具有代表性,老人和孩子在任何一種社會構成中都屬于弱勢群體。納德的父親,那個微微顫抖著嘴唇、行動遲緩的老人,讓人心頭涌起一股酸楚。在西敏打算離家出走時,老人緊緊地拽著她的手,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她,沒有言語,表現(xiàn)出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感依戀。
阿斯哈?法哈蒂解釋道:“對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說,婚姻無疑只是其中的一個存在形式,這個與時代或社會的不同分布是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的,而且探討這種命題的故事,與文化和地點也沒有什么本質(zhì)的聯(lián)系,其實只不過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最基本、最復雜的組成部分而已,在我看來,這種主題正好可以令這部影片被更加廣泛的觀眾群體所接受,而無需受到像地理環(huán)境、文化氛圍或語言這樣的客觀條件的劃分和限制?!?/p>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如同大部分伊朗電影一樣,冷靜而客觀的鏡頭在本分地講著故事,不矯情、不煽情,不嬌柔、不做作。沒有炫目的特技,沒有華麗的場面,展現(xiàn)的是最樸素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的卻是更深層次的人生哲理?!肮适卤旧恚阋寻菀磺??!?/p>
電影中,人物空間距離的設置,表現(xiàn)出人物的情感關系。在家中,門隔開,男女主人公分坐兩邊。片尾,男女主人公分開坐,即使身邊空著椅子也不坐在一起,走廊中的門將兩人隔開,以表現(xiàn)兩人情感的距離。電影節(jié)奏的形成,靠鏡頭語言傳達出來,如老人走丟,跑到街上,前景穿越的汽車營造危險,緊張的氣氛,加強觀眾心理節(jié)奏。除片尾出字幕時,全片沒有用無聲源的音樂,體現(xiàn)出生活的質(zhì)感,并加強現(xiàn)實感。通過音響、人聲,傳達出人物心境的煩悶與壓抑。片頭片尾形成呼應,都是現(xiàn)實時空中的聲音,延續(xù)人物動作,彰顯電影風格。
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有苦衷,卻沒有善與惡的鮮明對比。即使在矛盾激化后,雙方家庭對峙時,他們的女兒還在屋外嬉笑玩耍。所有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每個人都無意傷害他人,但大家心中都有一些自私、膽怯。鐘點工女傭無奈隱瞞胎兒死亡的真正原因,納德隱瞞他推女傭的事實,女兒流淚對法官撒謊以保護父親,電影里所揭示的信仰與現(xiàn)世的雙重掙扎,敏銳地觸及了現(xiàn)實社會中伊朗人在內(nèi)心深處的靈魂與道德拷問。
電影從更深的層面來講,抓住了藝術最本質(zhì)的意義,即對人的生存和處境給予深切的同情和關懷。影片中的兩個小孩,瑞茲的女兒跟著母親,寄人籬下,為生計奔波,看到母親帶著身孕仍然工作,在公車上顛簸,在納德家為維護清白爭吵,被推出門外,摔下樓梯。在影片最后,她看到母親要面對古蘭經(jīng)發(fā)誓時,失聲痛哭,這些深深地刺激著她年幼的心靈。相對而言,納德夫婦的女兒,雖然生活在較富裕的家庭,可她的精神世界也同樣是彷徨孤冷,純潔的心靈因為父親的謊言而蒙上了懷疑和羞愧,卻又為了幫父親免除牢獄之災,無可奈何地成了謊言的幫兇。
女傭瑞茲懷著身孕,但是為了掙錢替丈夫還債,偷偷出來工作,承受了極其艱苦的身體勞動和心靈煎熬。瑞茲焦慮地看著生活不能自理的的老人,猶豫再三還是拿起了電話,壓低聲音詢問“宗教上允不允許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為年邁的異性擦洗”?并叮囑女兒不要把這一舉動告訴父親,通過給納德父親換褲子行為,表明女傭瑞茲的宗教信仰觀念,以及善良的本性和對工作的負責。《別離》也可看作是一部以女性為中心的電影,家庭的成員中有四位女性,其中兩位是小女孩,她們從未缺席,西敏和女兒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之上,她們相擁而泣時,更像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的相互支持,仿佛是對男權社會的吶喊。
西敏要移民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女兒,會像她一樣,在國內(nèi)不受尊重,限制重重,希望離開父權制度的國家,接收西方教育。伊朗社會中,男性是權力中心,正如電影中一句對話,瑞茲丈夫吼道:“你們怎敢雇傭未經(jīng)丈夫批準的女人當傭人”!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沒有用仰視的眼光看人性的偉大,也沒有用俯視的角度看社會的陰暗,他只是平視、淡定地審視著整個社會,飽含著一種最為深切的悲憫和追索?!秳e離》用兩個家庭日常生活演變出的悲劇,反映民眾的生存困境,繼而輻射到全球不分地域和種族的人性本質(zhì)。
全片結尾處,一家三口又回到了開始時的婚姻法庭。法官聽取女兒最終選擇,愿跟隨父母哪一方生活,女兒含淚不肯說出,做著痛苦的抉擇,導演將鏡頭轉(zhuǎn)到法庭外的長廊,夫妻兩人門外埋頭靜候裁決,他們表面平靜,內(nèi)心焦慮。走廊里,前后景人物行色匆匆,大家所遇到的事情何嘗不一樣呢?
割舍的無奈,放棄的不甘,選擇的茫然與沉重,以及對前景無法把握卻不能拒絕的迷惘與傷痛之后,愛與殘酷同時書寫,導演用一個開放式的結尾,表明生活在繼續(xù),窘困依舊,把思考留給觀眾。
注釋
①齊格佛里德?克拉考爾(德).電影的本性.[M]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89
②伊朗的密碼 金熊獎《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J]電影世界,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