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樹新
近年來,腦血管病的發(fā)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成為危及青年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將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500例20歲以上,50歲以下的腦血管病患者,進行對照分析,探討其發(fā)病原因。
1.1 研究對象 本資料腦血管病患者500例,均經頭顱CT或腦MRI確診。選擇年齡、性別、職業(yè)與病例組相匹配的青年健康查體者500例,并經神經內科查體及頭顱CT或腦MRI證實無腦血管病者作為對照組。
1.2 研究方法 ①分組:按其年齡、身高、體重、血壓及病種類別進行分組;對其生活習慣、吸煙、酗酒、服藥、家族史進行問卷調查。②化驗室檢查:血脂檢測采用酶法,于全自動生化儀上測定血脂全套、血流變學;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空腹血糖≥7.0 mmol/L為高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測定采用熒光生化方法。③超聲檢查:頸動脈及腦血管超聲,判斷頸動脈硬化斑塊及腦血管硬化情況。
表1 按年齡及病種分組
表2 按危險因素分組
根據(jù)統(tǒng)計的資料[1],在我國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占居其他疾病的首位,近幾年來,腦血管病的發(fā)病年齡日趨年輕化,是危及青年人健康的一大殺手。資料說明腦血管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guī)律者,應作為重點預防的對象。
高血脂亦是青年型腦血管病的一大危險因素[2],本資料顯示:青年型腦血管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升高、血黏滯度增高,占68.72%及40.10%。國內大量的研究已癥實這點高血壓病是青年型腦血管病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長期高血壓,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微動脈瘤形成、破裂出血。
長期大量吸煙所致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吸入體內的尼古丁引起血管痙攣,造成血管壁損傷,導致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同時尼古丁興奮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從而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肥胖也是引起青年型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一般認為男性向心性肥胖和女性體重指數(shù)增加是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超重和肥胖者常伴有血清胰島素升高、糖耐量異常、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代謝異常,而且常與高血壓、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等危險因素相關。
酗酒者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特別是可增加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性[3]。長期飲酒,可以改變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如血小板、紅細胞、纖維蛋白原以及Ⅶ因子,由于血液中乙醇含量增高,可直接迅速增加紅細胞壓積,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礙,并減低紅細胞柔韌性,降低腦血流量,增加血流黏度,使血流緩慢,促成腦梗死。
血糖是與腦血管病發(fā)病相關和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導致腦血管病預后更差的危險因素,有試驗表明[4],高血糖狀態(tài)下能引起一系列代謝紊亂,高血糖使ε-磷酸甘油醛增多,細胞內二酰甘油合成增加,二酰甘油-蛋白酶C活性增加,蛋白激酶C過度活化,引起多種病理變化,包括血管收縮性增強、并引起其質合成增多,血管壁增厚,這些變化導致微血管、小血管病變,最終腦灌注減少,當腦缺血缺氧時,糖的有氧氧化被抑制,糖酵解加速,產生大量乳酸,積聚在梗死區(qū),血糖升高,為糖酵解提供底物,更加重乳酸性酸中毒;酸中毒可致局部血管擴張,增加缺血后再灌注,同時降低腦對葡萄糖的利用率,ATP進一步減少,導致Na+內流、細胞水腫,還可使花生四烯酸釋放,產生大量前列腺素和血栓烷,加重腦水腫[5],加重腦損害。
綜上所述,青年型腦血管病主要病因及危險因素為高血壓、高血脂、吸煙、酗酒、肥胖、糖尿病、家族遺傳因素、生活不規(guī)律、動脈硬化斑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等。因此,我們要早期預防誘發(fā)腦血管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有效地控制青年型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1]劉建英,濮孟久.青年腦卒中相關因素研究進展.中國誤診雜志,2007,7(19):4459-4460.
[2]Nomura E,Kohriyama T,Matsumoto M,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ever 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 of lacunar infarction with hyperlipidernia(J-STARs-C):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stroke data bank of Japan.Intem Med,2005,44(11):1252-1257.
[3]Read DM,Yano K,Kagan A.Lipids and lipoproteins a spredicators.Ann Neurol,2004,4(3):102-103.
[4]Lindsberg PJ,Rorne RO,Hyperglycemia in acute stroke.Stroke,2004,35(2):363-364.
[5]趙軍,王翔宇,汪香君.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華現(xiàn)代內科雜志,2007,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