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齊,李秋書,宋立波,任 輝,王永聚
(1.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太原 030024;2.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山東濟南 250022)
鎂合金作為最輕的金屬結(jié)構(gòu)材料,具有比強度、比剛度高、尺寸穩(wěn)定、易于加工成形、導熱導電性好、阻尼減振、電磁屏蔽和容易再回收等優(yōu)點,因此被譽為“21世紀綠色工程材料”,鎂合金的研究開發(fā)及應用已成為材料研究的一大熱門,其研究成果也在各個領(lǐng)域得到應用。到目前為止,把鎂合金和定向凝固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報道鮮有刊出,對這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很有意義。
普通鑄件基本上都是由沒有一定結(jié)晶方向的多晶體組成。在高溫疲勞和蠕變過程中,垂直于主應力方向的橫向晶界常常是裂紋產(chǎn)生和擴展的主要部位,采用定向凝固技術(shù)可獲得生長方向與溫度梯度方向近似一致的單向生長的柱狀晶體[1]。采用兩種不同加熱方法,通過變換加熱方式和調(diào)整拉伸速率控制晶粒生長過程并觀察其變化規(guī)律。
實驗用材料為AZ31B鎂合金,其成分見表1.實驗設備為DXNG400型單區(qū)-Bridgeman定向凝固系統(tǒng),見圖1.該定向凝固系統(tǒng)采用液態(tài)金屬冷卻法(LMC法)冷卻,冷卻介質(zhì)為:鎵-銦-錫。實驗方法如下:先在電阻爐中將鎂合金熔化至一定溫度,精煉后澆鑄成長120 mm,直徑8.5 mm的棒材,經(jīng)表面清理后置于外徑10 mm、壁厚0.5 mm的304材質(zhì)不銹鋼管中,進行定向凝固實驗。
表1 AZ31鎂合金的主要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
1.2.1 實驗方案
螺旋型硅碳管規(guī)格為:外徑39 mm,壁厚5 mm,高66 mm,如圖2所示。使用時通過調(diào)節(jié)調(diào)壓器電壓來達到改變螺旋型硅碳管加熱溫度的目的。調(diào)節(jié)電壓與溫度關(guān)系見表2.測溫部位見圖3.
圖1 Bridgeman定向凝固系統(tǒng)
表2 電壓溫度關(guān)系
圖2 螺旋型硅碳管
因為鎂合金易氧化燃燒,熔煉過程中如果過熱的話,在實驗過程中即使使用氣體保護或覆蓋劑熔劑也容易燃燒起火,甚至發(fā)生噴濺。溫度梯度是影響定向凝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溫度梯度越高,定向凝固組織越理想[2]。提高溫度梯度的方法之一為:提高固-液界面前沿的溫度,即將加熱源集中在固-液界面前沿的一個很窄的熔化區(qū)內(nèi),以此提高固-液界面的溫度梯度[3]。AZ31鎂合金熔點為630℃左右,參考前人所做工作[4],設定如表3的實驗工藝參數(shù)。
所有試樣在加熱溫度為871℃的條件下保溫20 min,然后按表3中設定的實驗工藝參數(shù)進行定向凝固實驗。把實驗后所得樣品進行縱剖,經(jīng)過打磨和拋光,用5 g苦味酸+5 g冰乙酸+90 ml酒精+10 ml水配成的腐蝕液進行腐蝕[5],觀察金相組織[6]。
表3 實驗參數(shù)
1.2.2 實驗結(jié)果及分析
在圖4中a)~e)可以看到,隨著拉伸速度的增加,鎂合金的晶粒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但沒有出現(xiàn)想要制備的柱狀晶。b)~e)和a)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定向凝固鎂合金的金相組織形貌與鑄態(tài)組織金相形貌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拉速由8 μm/s增大至15μm/s時,凝固界面形貌由穩(wěn)態(tài)胞晶界面轉(zhuǎn)變?yōu)椴灰?guī)則細枝晶界面。枝晶的形成伴隨平直界面的失穩(wěn),在被擾動界面端及底部的生長出現(xiàn)明顯不同之前,擾動會一直增大[7]。當端部在側(cè)向也排出溶質(zhì)時,它將比底部的生長更快,底部將富集由端部排出的多余溶質(zhì)。這樣,擾動的形狀不再是正弦的,而取胞狀的形態(tài)。如果生長條件達到枝晶的生長條件,胞晶會很快轉(zhuǎn)變?yōu)橹А?/p>
圖4 不同條件下金相組織
1.3.1 實驗原理
該方法采用在距結(jié)晶器內(nèi)靠近液態(tài)金屬界面極近位置進行感應加熱,使金屬局部熔化過熱,產(chǎn)生的熔化區(qū)很窄,同時使液相中的最高溫度盡量靠近液態(tài)金屬界面,使溫度梯度盡可能增大,啟動抽拉裝置,不斷地向下抽拉熔化的試樣進入液態(tài)金屬中冷卻。圖5為中頻感應加熱定向凝固裝置示意圖。
1.3.2 確定實驗參數(shù)
首先應用熱電偶﹑測溫模塊﹑計算機等測量出工作電流與加熱溫度的關(guān)系,如表4所示。
表4 加熱溫度與工作電流的關(guān)系
參考表4與前面實驗,設定實驗參數(shù)如表5所示。在該參數(shù)下進行定向凝固實驗。
表5 實驗參數(shù)
1.3.3 實驗結(jié)果及分析
圖6 為加熱溫度為873℃,拉速依次為2 μm/s,5 μm/s,8 μm/s,12 μm/s時 AZ31 鎂合金的金相組織。圖7是普通鑄態(tài)金相組織,圖8是加熱溫度為873℃,拉速為8μm/s時宏觀組織形貌圖。
從圖6可以看出:當拉速小于8 μm/s時柱狀晶充分生長,很粗大,晶粒的兩邊晶界不能在同一視圖中顯示出來。在加熱溫度為873℃,拉速為8 μm/s時可以得到明顯柱狀晶組織,晶界清晰,少量第二相成細小球狀分布于晶體內(nèi),定向凝固組織較理想。當拉速為12μm/s時,柱狀晶旁邊出現(xiàn)一些比較細小的尖形晶粒。
圖6 加熱溫度為873℃不同拉速時鎂合金金相組織
從圖7可以看出,由于凝固過程中散熱的多向性,其組織形態(tài)不具有定向凝固特征,AZ31鎂合金鑄態(tài)金相組織的晶界處有明顯的粗大球狀析出相。由于鎂是密排六方的晶體結(jié)構(gòu),合金元素在鎂基體中擴散速率很低,很容易在凝固過程中生成枝晶偏析和非平衡結(jié)晶相[8]。大部分β相呈球狀分布于晶界處。從其他定向凝固圖可見,定向凝固組織中,其析出β相的形態(tài)和分布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部分呈細小球狀的第二相分布在晶粒內(nèi)部,這種分布方式有助于改善鑄件塑性變形能力,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定向凝固時的凝固速度較慢,合金的凝固組織趨于平衡態(tài)。
圖7 普通鑄態(tài)組織
圖8 加熱溫度為873℃,拉速為8 μm/s時宏觀組織
從圖8可以看出,組織成麥穗狀生長,某些晶粒生長方向與拉伸方向略有偏差定向組織向外發(fā)散,因為有徑向熱流產(chǎn)生。徑向熱流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徑向溫度梯度場引起界面彎曲不平整。定向凝固過程偏離穩(wěn)態(tài)的最直接后果是凝固界面不能維持在隔熱擋板附近。如果抽拉速率比較低,界面處于擋板上方,鑄件將會吸收測向熱流形成凸起界面,定向組織向外發(fā)散;反之,界面處于擋板下方,鑄件將會在測向把熱流排出,界面成凹狀,組織向內(nèi)收縮。這不僅導致組織偏離預定的方向,還會引起冷卻速率沿徑向變化,從而增大了鑄件邊緣的一次枝晶間距。
可以基本消除垂直于凝固方向的晶界,并得到了柱狀晶組織是定向凝固合金的主要優(yōu)點;定向凝固組織的特點之一是晶粒比較長,不產(chǎn)生明顯橫向晶界,這是因為伸長的晶粒自由的深入熔體中,不和其他方向生長的晶粒相互碰撞。鎂合金系是典型的密排六方結(jié)構(gòu)之一,方向是晶體生長的優(yōu)先選擇方向,其他晶向次之。因此,在做定向凝固實驗時如果抽拉方向和方向近似的話,晶粒在沿拉伸方向長大最快,使鑄型一定抽拉速度下移動,在鑄型內(nèi)的溫度場中,取向不同的晶粒競爭生長,近似平行與抽拉方向的晶粒生長最快,由于徑向熱流不可避免有一定橫向擴展生長,取代生長慢的晶粒,擇優(yōu)生長的結(jié)構(gòu)形成了,所以最后得到由一系列長晶粒組成的試樣[9]。
1)采用中頻感應加熱與螺旋型硅碳管加熱相比,中頻感應加熱時所制得試樣的柱狀晶組織相對理想,清晰可見,在定向凝固實驗中,中頻感應加熱方式優(yōu)于螺旋型硅碳管加熱方式。
2)當采用中頻感應加熱,加熱溫度為873℃,拉伸速率設定為8 μm/s時可獲得較理想的定向凝固柱狀晶組織。當拉速過低時,晶粒生長時間更充分,柱狀晶過大。
3)采用中頻感應加熱方式對AZ31鎂合金進行定向凝固實驗可制備具有柱狀晶組織的AZ31鎂合金鑄錠。與普通鑄造組織相比,定向凝固組織中析出相β相的形態(tài)和分布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晶界清晰,僅有少量第二相呈球狀彌散分布于晶粒內(nèi)。
[1]鄒敏強,黃長清,夏偉軍,等.定向凝固AZ31鎂合金晶粒取向及力學性能研究[J].鑄造,2006,55(9):890-893.
[2]馮廣召,沈軍,鄒敏佳,等.抽拉速度對高溫合金DZ125定向凝固中縮松的影響[J].鑄造,2009,58(5):427-430.
[3]胡漢起.金屬凝固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1.
[4]Gray J E,Luan B.Protective coatings on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2,336(1-2):85-115.
[5]陳孝先,李秋書,范艷艷.定向凝固對AZ31鎂合金凝固組織的影響[J].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shù),2009,55(9):19-21.
[6]曹茂盛,陳笑,楊酈.材料合成與制備方法[M].第4版.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出版社,2008.
[7]傅恒志,郭景林,劉林,等.先進材料定向凝固[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8]陳亞軍,陳琦,土自東,等.定向凝固過程中柱狀晶的生長機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11):1464-1467.
[9]DJORDJE MTRKOVTC,RATNER SCHMTD-FETZER.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Mg-AI Alloys and Microsegregation Study of Mg Alloys AZ31 and AM50[J].The Minerals,Metals and Materials Society and ASM International,2009,40(A):95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