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敏 孫曉喬 李 燦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2.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四個奧運周期下我國藝術體操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路徑
汪 敏1孫曉喬1李 燦2
(1.遼寧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遼寧大連 116029;2.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鄭州 450044)
運用文獻資料、數理統(tǒng)計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1993-2011年國內公開發(fā)表的體育類期刊中關于藝術體操項目的810篇科研論文進行歸納、整理。結果表明:采用科學手段指導藝術體操訓練與教學是該項目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利手段;后備力量是藝術體操項目發(fā)展的根基,應予以進一步重視;藝術價值近年來受重視程度的陡升也使其具有更廣闊的研究空間。伴隨新奧運周期規(guī)則的更替,通過對我國藝術體操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符合新周期的研究資源,以期為我國在今后的藝術體操競賽和研究中追求更高的層次提供參考。
藝術體操;奧運周期;現(xiàn)狀分析;發(fā)展路徑
作為典型的評分類項目,藝術體操的勝負、技術、編排均受到評分規(guī)則的制約。隨著世界藝術體操項目的發(fā)展與相關研究的日益豐富,科研現(xiàn)狀呈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狀態(tài)。本文旨在通過對1993-2011年間(以四年為一個奧運周期:1993—1996周期、1997—2000周期、2001—2004周期、2005—2008周期、2009-2012周期)的科研論文進行搜集整理、統(tǒng)計,縱觀四個奧運周期下藝術體操方面的科研現(xiàn)狀及其研究內容和特點,對每個奧運周期的科研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對新周期的科研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分析,對每個周期科研未來的發(fā)展走向提出預測和建議,循著四個奧運周期國際藝術體操的發(fā)展脈絡,將搜索到的研究論文分為5個領域:訓練領域(訓練、比賽相關研究)、發(fā)展趨勢、規(guī)則領域、基礎學科領域(生理學、生物力學等與藝術體操的交叉研究)、其他領域(教練員、運動員、場館設施等相關研究),提出每個周期我國藝術體操科研發(fā)展走向,為我國的科研發(fā)展及競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參考,為藝術體操相關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思路。
以1993—2011年發(fā)表在我國各中文期刊上有關藝術體操的科學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共810篇。
2.2.1 文獻資料法
在四個奧運周期1993版、1997版、2001版和2005版四個版本的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基礎上,廣泛閱讀收集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我國1993至2011年的藝術體操研究論文進行檢索,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依據。
2.2.2 分析歸納法
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和圖表繪制,對檢索到的810篇研究論文按5個領域進行分類和分析。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
運用數理統(tǒng)計法對所查閱科研論文的研究內容、對象分類,進行統(tǒng)計處理和圖表繪制。
3.1.1 1993 -1996 年:科研成果初見端倪
1993-1996 年僅有一篇有關藝術體操的研究論文出現(xiàn),可見當時國人對藝術體操這一競技資源的擱置。此階段運動員生理損傷的研究從此邁進了競技藝術體操科研的大門,出自于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理學碩士研究生張金林,從生理學的角度剖析了以藝術體操運動員為對象的腰部損傷問題,并對其進行病例樣本的采集、測定,探尋了預防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腰椎病變的方法和手段。此階段我國藝術體操項目的研究只是初見端倪,還缺乏項目的群眾基礎,因此應從項目的推廣,從規(guī)則、教育、訓練等系統(tǒng)視角下進行科學研究,并在科研數量上有所突破,在每個研究領域都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填補我國藝術體操研究領域的空白。
3.1.2 1997—2000 年:教學與訓練齊頭并進
如表1,通過對1997-2000年我國各中文期刊上發(fā)表的科研論文進行統(tǒng)計,共35篇,其中有關藝術體操教學領域的研究14篇,占總數的40%,訓練領域的論文8篇,占總數的31.4%,發(fā)展趨勢方面研究論文2篇,占總數5.7%。此階段藝術體操項目研究發(fā)展的穩(wěn)步上升,并引入心理學、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基礎學科來解決藝術體操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和比賽時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從研究方向上看,本周期的研究更側重于教學,可見研究者們普遍對藝術體操項目的開展、推廣較為重視,而此時期我國競技藝術體操初出茅廬,其技術掌握相對粗糙,研究方面的分析和技術指導還較為缺乏。從項目上看,主要青睞于個人項目,內容涉及個人技術、難度發(fā)展、以及單項技術特征等方面,相比之下,集體項目的研究缺乏關注,只有一篇文章對當時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難度完成質量進行了分析[1]??傮w看來此周期整個研究體系較為松散,研究內容頗顯單一,因此向著科學化、競技化、多元化方向是藝術體操發(fā)展的總趨勢,集體項目的發(fā)展將引發(fā)更多研究者的關注。
表1 1993-2012年我國藝術體操研究論文各領域分布狀況
3.1.3 2001—2004 年:各領域發(fā)展統(tǒng)籌兼顧
隨著人們對藝術體操的重視及難美項群觀賞人數的逐漸增加,關于藝術體操的研究如雨后春筍,在數量上有了新層次的突破:由上個周期的35篇突增至270篇,是上周期的7.4倍。其中訓練領域論文81篇,占總數量的30.0%,教學領域41篇,占研究總數的15.2%,僅為訓練研究的一半。訓練領域研究內容涉及技術的基礎訓練、柔韌訓練、形體訓練,并出現(xiàn)首批器械技術相關研究,從一個新的視角探尋了一個在訓練中常被忽視的問題:完成難度技術時與器械技術的有機結合[2];競賽中的生化指標逐漸被研究者們所重視,科學的涉入賦予了藝術體操研究新的活力,此時期眾多雜志學刊針對運動損傷問題,將運動員的損傷與醫(yī)學、心理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相融合,對藝術體操訓練、成績的取得等相關因素取得了初步探究。研究者對該項目的關注也不拘囿于項目本身的發(fā)展變化,而是隨著規(guī)則的變革不斷汲取著其他領域的精華。
3.1.4 2005—2008 年:訓練領域的極化發(fā)展
本周期藝術體操研究論文在數量上呈現(xiàn)顯著優(yōu)勢,由于受競技體育在體育中的地位影響,訓練領域依然是研究者們的主要開辟地,并將隨著藝術體操競技化的發(fā)展趨勢保持其在項目中重要的位置。從表1中可看出其他領域的研究大幅度增多,此周期平均每年有近100篇文章發(fā)表,可見此周期我國綜合研究實力的上升。從研究項目上看,集體項目頗受偏愛:個人項目研究26篇,其內容體現(xiàn)為“三看”:看現(xiàn)狀、看編排、看發(fā)展。這些都是從理論上對該項目的總結或預測,忽略了個人項目中占主要地位的技術價值。集體項目的研究42篇,研究內容相對于上個周期更為抽象化、具體化,研究多傾向于編排動作、運動員在成套動作中的合作關系、隊形等。在動作完成質量,練習、比賽動作的完成方面沒有具體的作出探討,隨著我國藝術體操地位的鞏固,研究思想越來越細膩,這些有關于競技藝術體操得分因素的內部邏輯(成套動作涉及的細節(jié)、加分因素的構思、器械的運用形式、連接與協(xié)作動作的設計等)和各研究領域的深入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器械運用能力,不斷在“藝術化”上探索新意[3],將成為今后科研的重頭戲。
3.2.1 新奧運周期藝術體操科研發(fā)展特點
本周期我國對藝術體操的研究成果179篇,在數量上相當可觀,這為技術和理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與前四個周期相比,本周期的研究內容更趨向于我國藝術體操技術水平和項目的群眾普及發(fā)展,研究出發(fā)點更為細致,對以往提出的建議和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解決和優(yōu)化。
1)規(guī)則領域:突出難度調整與藝術回歸
如圖1,規(guī)則領域的文章占總比例的8%,大部分對規(guī)則的分析以D的調整為主要入手點來論述藝術體操規(guī)則發(fā)展趨勢和演變特征,并對規(guī)則正身體難度和器械難度的調整分別作出比較分析,可見難度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始終是藝術體操發(fā)展的主題。總而言之,規(guī)則變更的總體走向始終使藝術體操向著難度、技術、創(chuàng)新、規(guī)格、藝術的和諧發(fā)展不斷前進。
圖1 2009-2012周期科研現(xiàn)狀調查
2)教學領域:延續(xù)啟發(fā)式教學模式
訓練和教學成為本周期開始階段的主要目標,有關研究論文99篇,占此階段研究數量的55%。此期間的教學研究正向多元化、社會化的方向發(fā)展,文章涉及新式音樂在教學中的選擇與運用、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并在研究中關注學生課堂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作者們各抒己見并提出很多有學習價值的教學方法。例如針對于場地器材缺乏、學生人數多、學生基礎不均衡等諸多限制因素的課堂,用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以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興趣。另外在對專修生和專業(yè)運動員的培養(yǎng)方面更加關注藝術體操的經濟功能和建立補償機制[4]。從教學對象上看則偏向于對高校教學研究,對幼教、青少年的研究則關注程度不高,暴露了我國藝術體操教學課程開展的不均衡性。
3)訓練領域:貫穿針對性訓練手段
身體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顛覆了國際藝術體操幾十年的傳統(tǒng)的訓練理念,以至于選材、編排,都要接受新的試煉[5]。本周期訓練領域研究論文占目前研究論文數量總和的28%,其中對青少年訓練的關注占訓練研究總數的20%,此階段研究者對青少年各素質的訓練模式、訓練方法、糾錯方法作出探討,旨在進一步發(fā)展我國藝術體操后備力量的培養(yǎng)。本周期訓練內容的研究大致分為技術訓練和心理訓練,通過對過去四個周期訓練領域研究內容的研究和新周期規(guī)則的技術價值走向,器械技術與身體技術的結合為訓練中的重點,在針對不同項目、不同器械的訓練、競賽上也提出了引入舞蹈訓練、心理訓練和間歇訓練等作為輔助訓練手段的研究,強調訓練中藝術與技術的有機結合,使每個方向的訓練研究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更好的解決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出現(xi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利于提高整體競爭力。
4)基礎學科領域:重視人文關懷
在2009版規(guī)則的引導下,藝術體操項目逐漸實現(xiàn)“競技化”與“人文化”的統(tǒng)一,既提高難度技術、加強藝術價值,又體現(xiàn)出對運動員的人文關懷。陳秋芬在《高校體育專業(yè)藝術體操專修生腰肌勞損的特征研究》中對廣西師范大學藝體專修生腰肌勞損特點進行調查分析,對其損傷率、程度和原因進行研究,科學掌握其潛在規(guī)律,并提出有效預防措施[6]。另外其他方面也有生理學中人的動作技能形成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應用、專業(yè)訓練中運動員骨、關節(jié)、韌帶的損傷與保護研究等,為更有效的組織教學與訓練和促進運動員的運動水平提供保障。
3.2.2 新奧運周期藝術體操科研發(fā)展路徑
1)規(guī)則領域研究:引領藝術體操項目發(fā)展
歷屆藝術體操規(guī)則的修改都對其技術及藝術價值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了解規(guī)則對編排、評分要求的整體思路,才能抓住重點,設計出藝術性更強、更有競爭力的動作組合[7]。因此,掌握規(guī)則發(fā)展變化的動向有利于我國藝術體操整體成績的提高,是該項目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在編排、訓練方法、藝術價值、創(chuàng)新、身體難度與器械結合等方向加大研究力度,對規(guī)則研究也應以迎合比賽成績的高分值為終極目標。
2)教學領域研究:拉動項目推廣
創(chuàng)造性人才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而課堂教學應作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石與土壤。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在教育范圍內的研究也將促進我國藝術體操項目開展。合理布局,建立良好的項目人力資源,以此擴大選材面,形成系統(tǒng)的訓練網絡,可為藝術體操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基石和保障[8],因此加強藝術體操課程在青少年群體中的開展和可行性研究,也將為我國后備力量的選拔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3)訓練領域研究:引導藝術體操技術創(chuàng)新
為縮短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提高藝術體操技術水平,訓練領域的研究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在成套編排與創(chuàng)新性研究中對于器械變化與靈活運用加以重視[9],并加強對各類經典元素尤其是民族經典元素的整理和提煉,為設計出更具亮點和藝術價值的成套動作奠定基礎[10]。藝術體操后備力量的發(fā)展理應納入重點研究范圍。
4)基礎學科研究:助推藝術體操可持續(xù)發(fā)展
藝術體操中對基礎學科的研究是為了完成對該項目更科學的指導和監(jiān)督,隨著現(xiàn)代競技體育不斷快速的發(fā)展,高強度、高負荷的訓練是不可避免的,在此基礎上若能將訓練在不超過學生身體負荷的前提下更加緊湊的安排。另外,一直以來在力學原理分析和生化等微觀領域研究明顯不足,這也對難度動作的創(chuàng)編、掌握及運動員的選材、檢測與評估產生直接影響,而難度技術的訓練和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都是發(fā)展我國藝術體操的重中之重。因此將人體科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與藝術體操這一項目進行進一步的交叉研究,以提高在技能掌握等技術性要求上的訓練效率。
每個奧運周期新規(guī)則的頒布都使該周期的訓練和研究目標重新定位,每場新的變革都必將以結構調整和技術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以契合新規(guī)則的種種轉變,因此,我國藝術體操應全面關注項目的推廣動向,著重發(fā)展調整各項目訓練結構與手段的研究,加強項目推廣普及的落實研究,著重豐富發(fā)展我國藝術體操后備力量理論經驗,并將更多的先進科技手段滲透到藝術體操研究中來,藝術價值在眾多方面展現(xiàn)出來的重要性更值得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間。由此看來,在沖擊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同時,不應只青睞于競技藝術體操的研究,更要使藝術體操的競技化與大眾化逐漸達到平衡發(fā)展。
[1]郭秀文,郭蕾.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的演變特征[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102 -105.
[2]陳秋芬.高校體育專業(yè)藝術體操專修生腰肌勞損的特征研究[J].體育科技,2011,32(1):58 -62.
[3]凌晨,刁在箴.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編排藝術價值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2):168-171.
[4]洪小平.2009年藝術體操新規(guī)則藝術價值導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14 -19.
[5]李忠堂.近年我國藝術體操科研現(xiàn)狀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1):117 -119.
[6]劉飛舟,尹碧昌.體育競賽規(guī)則的文化審視[J].體育與科學,2010,31(7):78 -81.
[7]劉成,司虎克.我國競技體育優(yōu)勢項目與核心競爭力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6):104-109.
[8]高紅梅,陽云.藝術體操規(guī)則演變及我國藝術體操發(fā)展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98-100.
[9]白梅,王連起.藝術體操成套編排中器械的拋接與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3):557 -559.
[10]胡雪.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在藝術體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0,29(2):216 -218.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Gymnastic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ur Olympic Cycles
Wang Min1,Sun Xiaoqiao1,Li Can2
(1.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 China;2.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Henan,China)
Draw conclusions,and sort out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on China’s 1993-2011 published on rhythmic gymnastics in physical journals of 810 results by using of documents,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he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hythmic gymnastics training and teaching scientific means are the project adher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abling tools;reserve forc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rhythmic gymnastics development,and 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it.Artistic value has a broader study space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eep rise in recent years.Accompani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the rule in the new Olympic perio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hythmic gymnastics in China to meet the new cycle of resources to view,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ur artistic gymnastics competitions in the future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search in the pursuit of higher levels.
artistic gymnastics;Olympic cycle;analysis;development path
G834
A
1672-1365(2012)01-0106-04
2011-10-02;
2011-12-01
汪敏(1964-),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國際級藝術體操裁判,研究方向:藝術體操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