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鶯
(杭州師范大學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虛擬層的構建
孫紅鶯
(杭州師范大學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利用網(wǎng)絡調查法對國外知名大學圖書館和國內“211”工程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構建現(xiàn)狀進行調研,特別是對其信息服務、信息資源、軟硬件設施及虛擬環(huán)境等部分的構建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適合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虛擬層構建的方案.
信息共享空間;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虛擬環(huán)境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 IC)是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高校圖書館為適應用戶需求變化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基礎設施和新的服務模式,將傳統(tǒng)印本文獻的圖書館服務和資源、計算機技術、電子資源整合在一個相對無縫的環(huán)境中,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1].
信息共享空間的構成一般可用一個三層模型來描述:物理層、虛擬層和支持層[2],物理層是由實體空間、硬件設備和服務設施等部分組成;虛擬層是由信息資源、軟件設施和虛擬環(huán)境等部分組成;支持層是由服務組織、服務規(guī)范和服務評價等部分組成.文章擬對國外20所知名大學圖書館的IC現(xiàn)狀和國內“211”工程大學圖書館的IC構建狀況進行調研,尤其注重對IC服務體系中虛擬層等展開深入研究,學習其先進的理念和舉措,提出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模式虛擬層的構建方案.
信息共享空間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國外高校,而國內高校的IC建設起步晚,21世紀才開始出現(xiàn),直至2006年后才逐漸成為業(yè)界的熱點.為了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發(fā)展情況有所了解,文章結合相關文獻介紹對國外高校圖書館(15所美國大學圖書館,4所加拿大大學以及1所英國大學的IC網(wǎng)頁)和國內“211”工程大學圖書館IC網(wǎng)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國內112所“211”工程大學圖書館的網(wǎng)站只有7所高校建有真正的IC網(wǎng)頁,只分布在國內4個地區(qū)(北京、上海、江蘇和湖北省).具體情況如下.
信息服務內容在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的具體分布狀況如圖1所示(縱坐標表示所在高校的數(shù)量).
圖1 國內外高校信息服務內容情況Fig.1 The content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從圖1可以看到,IC服務的核心內容在國外高校是參考咨詢服務、學習交流服務、信息資源服務(代查代檢、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等;而在國內高校,信息咨詢服務需求為最大,其次為代查代檢等信息資源服務,再次是教學培訓服務等.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高校的IC都有信息咨詢服務,特別是國外的參考咨詢服務不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而且為用戶提供了分層次、多選擇的參考咨詢,有電話咨詢、到館咨詢和虛擬咨詢的FAQ、電子郵件資訊、實時咨詢和短信咨詢等,采用現(xiàn)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方式.至于高校IC的其他服務內容排列,則有很大不同.國外高校IC的學習交流服務很受歡迎,可能源于其服務特點是鼓勵交流與合作,引導用戶參與協(xié)同學習、交流信息和成果,符合國外高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較而言,國內高校的教育實踐中對團體學習可能仍不夠重視,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與交流的機制,因此對“學習交流服務”的需要并不迫切.
國內高校IC的信息資源服務,即代查代檢、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的服務幾乎都有,因為這是圖書館傳統(tǒng)優(yōu)勢的體現(xiàn),當然也是IC服務的內涵所在.
屬于IC非核心服務的,有計算機及設施資源服務、技術服務、多媒體服務,以及一些非圖書館服務(寫作指導、就業(yè)指導、心理咨詢、外語學習和休閑服務),也是IC所支撐的服務.
國外高校的信息服務空間主要包括小組研究的討論室、研習單間、幫助讀者用戶制作數(shù)字作品的多媒體制作室和指導讀者用戶寫作與提高的幫助室等.國內外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空間建設的具體狀況如圖2.
圖2 國內外高校信息服務空間情況Fig.2 The space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圖2表明,小組研討室在國內外高校圖書館IC中的建設情況都較好,其數(shù)量都比較充足.比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擁有52個團體學習室,室內還配有投影儀、白板、蘋果臺式電腦或筆記本電腦、激光筆等設備[3];上海交大圖書館也建有16個專題研討室.小組研討室一般都要提前兩天預約,經(jīng)館員審核同意之后才可以使用.
國外高校的研習單間相對較多,比如謝菲爾德大學圖書館提供的個人學習空間有1500多,整幢樓全部建為信息共享空間.國內高校圖書館提供單間的數(shù)量就少得多,一般只分布于圖書館某幾層,兩者差別比較大.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都具備多媒體指導制作中心,用戶可以利用此處的設備自己制作數(shù)字作品,也可以請專業(yè)人員幫助指導制作.
在國外高校的IC建有寫作指導室,這是為了幫助讀者提高寫作能力,或提供論文寫作所需資料與指導.國內高校圖書館的IC 建有寫作指導室的不多.
通過調研知道,IC的軟硬件設施資源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軟件、辦公軟件、計算機及各種語言學習軟件、多媒體軟件和各種應用軟件,硬件設備一般有PC工作站、自助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數(shù)碼相機、攝像頭、話筒、耳機、供借用的筆記本電腦、有線和無線上網(wǎng)區(qū)等.硬件設備的具體調查結果如圖3.
圖3 國內外高校IC硬件設備情況Fig.3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of IC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由圖3可知,國外高校圖書館IC的硬件設施資源是比較齊全的,幾乎都設有PC工作站,而且站內計算機數(shù)量較多、配置先進,以最大地迎合用戶需求.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主館有254臺、分館有近100臺計算機,配置高檔CPU、大內存、高速顯卡,顯示器也多為大屏幕液晶.同時,PC工作站內所有計算機都裝有先進的辦公軟件,可進行DVD、CD刻錄.在國內這些設施相對落后,盡管國內圖書館在公共場所都設有一定數(shù)量的自助打印機、復印機和掃描儀,但數(shù)量不多.
國內外圖書館提供有線、無線上網(wǎng)設施是IC必備的功能,一般都設在公共區(qū)域,有網(wǎng)絡連接端口,并配置自習用的桌椅,讀者可以用自備的或借用的筆記本電腦在館內上網(wǎng)查找資料.可供師生借用的筆記本電腦,在國內高校圖書館還沒有.
國外高校的IC配備軟件最全面的要屬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愛荷華大學,有網(wǎng)絡瀏覽、Office辦公軟件、CD/DVD制作、文件轉換、掃描、制圖、工藝、統(tǒng)計、聽與寫、音樂、各種插件軟件等,還提供大量專用軟件[4].
國外高校圖書館的IC計算機數(shù)量相比國內高校而言,并不算很多.國內高校尤其是綜合性高校的圖書館內,一個電子閱覽室就擁有300-400臺,當然,這可能與國內高校的學生數(shù)量多有關[5].另外,在軟件資源配置上要考慮用戶能否在圖書館方便的找到工作和學習需求的工具軟件,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IC的優(yōu)勢.
通過調研還發(fā)現(xiàn),國內高校圖書館除了提供收費的自助復印、打印和掃描服務外,其他外設方面服務還不夠全面,應該盡可能多的增加這些設施,在信息服務臺最好有數(shù)碼相機、攝錄機、投影儀、白板以及錄音機等的外借服務.
信息共享空間的虛擬環(huán)境,能提供用戶網(wǎng)上協(xié)作學習社區(qū)、在線通訊工具、網(wǎng)上課件、數(shù)據(jù)庫、數(shù)字圖書資源和各種培訓課程等[6].
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的IC網(wǎng)頁的虛擬環(huán)境建設狀況參見圖4.
圖4 國內外高校IC虛擬環(huán)境建設情況Fig.4 The construction of IC virtual environmen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圖 4的結果表明,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在國內外高校的IC 虛擬環(huán)境建設中應用都是最多,不僅有傳統(tǒng)的圖書館培訓課程,還有定制方式的培訓課程等,可以根據(jù)讀者的具體實際需求,單獨設計相應的培訓課程,按院系、專業(yè)的不同通過網(wǎng)上預約申請進行,或是通過IC網(wǎng)頁直接點播.
在國外高校的IC中,網(wǎng)絡課程的建設比較重視,他們不僅利用其資源優(yōu)勢,協(xié)助建立與開發(fā)課程的在線學習功能,使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轉入在線學習方式,促進資源與學習的融合,而且通過IC的學習空間進行討論與實踐.
在國內高校的IC,學科專家指導較為重視,他們將IC和學科化服務相結合,通過圖書館的學科館員的設立,幫助學校各級院系的科研工作人員及時掌握相關課題的研究動向,及時把握最先進的科研動態(tài)來進行科學研究,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接觸科研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這些都可通過IC網(wǎng)頁上設置的學科博客,供用戶閱讀瀏覽.
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不僅要有實體空間的支持,更要注重虛擬層空間的構建.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共享空間,還擔負著服務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重任,要幫助用戶實現(xiàn)從獲取信息資源到完成知識轉化的全過程,這需要完善的虛擬層的資源體系來提供支撐保障.
IC虛擬層是由信息資源、軟件設施和虛擬環(huán)境等部分組成,因此在考慮圖書館IC的虛擬層構建時,可以從信息資源庫、虛擬環(huán)境、軟硬件設施這3個方面來確定,在此提出一種虛擬層的構建框架,如圖5所示.
圖5 虛擬層構建框架圖Fig.5 The framework of virtual layer construction
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理念和方式,決定了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的特殊性(即虛擬性).IC的信息資源庫的構建并不是要打破圖書館固有的數(shù)字信息資源建設與發(fā)布的業(yè)務流程,而是要對海量的數(shù)字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為用戶的學習和研究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支持.對此,可以通過如下方法加以體現(xiàn).
(1)多層次整合圖書館現(xiàn)有的數(shù)字資源,建立索引庫,放置于圖書館IC網(wǎng)頁顯眼位置.具體有以下: 館藏書目數(shù)據(jù)庫、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 全文電子文獻數(shù)據(jù)庫,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數(shù)據(jù)庫導航系統(tǒng)、 隨書光盤文獻數(shù)據(jù)庫、 特色館藏數(shù)據(jù)庫和網(wǎng)上免費資源.
(2)利用Web2.0技術實現(xiàn)圖書館現(xiàn)有的數(shù)字資源和人腦智慧資源的整合
Web2.0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一次理念和技術體系的升級換代,是自下而上由廣大信息用戶集體智慧和力量主導的互聯(lián)網(wǎng)體系.Web2.0技術主要包括:博客、RSS、Wiki(百科全書)、微客、網(wǎng)摘、社會網(wǎng)絡(SNS)、P2P、即時信息(IM)等[7].應用Web2.0技術不僅可以對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信息資源進行深層整合,而且可以把館外專業(yè)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納入到圖書館資源中來.
在Web2.0的環(huán)境中,用戶不僅可以進行現(xiàn)場的討論和溝通,還可以利用網(wǎng)志、博客等進行個人研究成果的自存儲,記錄人生、學習體驗和學術研究等微內容,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開放存取.圖書館可以借助RSS、Wiki、標簽、IM等Web2.0技術,允許用戶將自存儲內容保存于圖書館站點內,建立用戶自己的信息庫,并為用戶整合信息庫資源,從而延伸了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實現(xiàn)了實體文獻資源、網(wǎng)絡信息資源以及一定人群智慧資源的有機結合.
在信息共享空間虛擬層的構建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可以承載各種信息資源的IC網(wǎng)絡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對外服務和宣傳,因此信息共享空間網(wǎng)頁的構建必不可缺.
信息共享空間網(wǎng)頁的構建主要包括主頁設計、功能設計和欄目設計等.要有詳細的IC服務內容、空間設置、軟硬件配置、開放時間、人員配備、IC政策以及問題反饋等介紹.網(wǎng)頁的設計一定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一站式無縫”原則,使得用戶對IC有充分的理解,可以一目了然找到所需的資源.
圖6 信息共享空間網(wǎng)頁設計Fig.6 The web desig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通過國內外高校IC網(wǎng)頁的調研可知,網(wǎng)頁的設計要簡潔明了,層次分明,信息量大,能很好地體現(xiàn)IC的空間、資源、服務和管理,同時還可以在網(wǎng)頁上了解IC的空間布局、計算機數(shù)量和軟硬件的配置,還可以設置個人學習區(qū)和學習研討區(qū)、網(wǎng)上選課和教材、教參選用等服務,同時配以各種服務內容和聯(lián)系人介紹、設施的使用方法和指南等.基于上述考慮并結合本校情況筆者認為可以重點考慮三個模塊的構建,即“資源”、“服務”和“虛擬學習”模塊.
(1)資源模塊
將圖書館原有的各種數(shù)字信息資源庫,經(jīng)整合并精心設計后掛在主頁導航上(如圖6),設置檢索點,實現(xiàn)本地資源和外部資源的一站式檢索,也可以設置為常用資源入口,方便用戶隨時檢索.
(2)服務模塊
設置信息共享空間服務、預約服務、學科服務、科技服務、讀者培訓、教學參考、網(wǎng)上選課、在線學習和軟件工具服務等.每一種服務都有一個子頁面(如圖6).
(3)虛擬學習模塊
具體有:課程管理系統(tǒng)、科技交流倉儲平臺、網(wǎng)上虛擬合作學習區(qū)、信息聚合和推送及即時通信等[8].
軟硬件設施包括電腦軟件資源和硬件設備等,軟件資源一般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軟件、辦公軟件、各種計算機及語言學習軟件、多媒體軟件以及各種應用軟件,專業(yè)軟件有Areview910(AreGIS)等;基于web2.0的社會軟件如:即時通訊、博客、維基等.這些軟件資源在信息獲取、分析、利用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個人用戶卻難以全面擁有,因此可以進行整合后置于IC網(wǎng)頁下載區(qū),供用戶下載使用.硬件設備方面需要依托高端PC工作站、普通PC機、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刻錄機、投影儀和各種影像設備,還有交換機、無線上網(wǎng)設備等.
信息共享空間是圖書館的一種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通過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IC建設的調研和比較,發(fā)現(xiàn)IC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概念,它將隨著各國大學教育實際情況的發(fā)展、讀者對學習研究的個人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圖書館設施改進等因素而改變.與此同時IC服務模式也將發(fā)生相應的變革,可能將來會發(fā)展成為學習共享空間. 因此,高校圖書館的IC構建,要從實際出發(fā),不拘泥于形式,將 “以用戶為中心”“一站式”的服務理念更好地融合到圖書館的整體環(huán)境中,落實到圖書館各項服務環(huán)節(jié)中.
[1] Important Dat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UI Libraries [EB/OL].[2011-9-22] .http: //www.Lib.uiowa.edu /history / timeline. html.
[2] 任樹懷.信息共享空間的規(guī)劃與建設[J].圖書情報工作,2006(5):122-124,143.
[3] Study Rooms.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EB/OL].[2011-05-22].http://lib.asu.edu/services/ students.
[4] Information Commons Hardware [EB/OL].[2011-09-12].http://www.library.arizona.edu/ic/infocommons-guides.html.
[5] 丘東江.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建設[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9-80.
[6] 鐘華.論Web2.0與信息共享空間[J].圖書館,2009(4):94-95.
[7] 東云.千家維客戶[EB/OL].[2011-09-26].http://www. smarthomecn .com/zt/wiki/siwiki.htm.
[8] 成俊穎.我國研究型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The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Commons’VirtualLayersinUniversityLibraries
SUN Hong-ying
(College of Scienc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in well-known university libraries abroad and the "211"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China with internet investigation, especially researched o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hardware and software facilities as well as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a sche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virtual layer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formation commons;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virtual environment
2012-04-05
杭州師范大學圖書情報研究專項課題(QY15);杭州師范大學中青年培育基金(2010QN28).
孫紅鶯(1970—),女,館員,碩士,主要從事網(wǎng)絡信息管理方面研究.E-mail: tongtong425@126.com
11.3969/j.issn.1674-232X.2012.05.018
G250.7
A
1674-232X(2012)05-04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