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盈
(荊楚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 湖北荊門 448000)
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對成績的影響研究①
余紅盈
(荊楚理工學院公共體育部 湖北荊門 448000)
背越式跳高是一項技術動作比較復雜的運動項目,其成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助跑是關鍵的因素之一。通過對助跑技術特點的分析與探討,在實踐中應充分認識到助跑的重要性,重視提高助跑技術,從而提高起跳效果,提升人體越過橫桿的高度,為創(chuàng)造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提供有利條件。
背越式跳高 弧線助跑 助跑速度 助跑節(jié)奏
背越式跳高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跳高技術。近十幾年來,國內外體育科研工作者對影響跳高成績的因素方面進行的研究,從中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結論,對于發(fā)展跳高運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自從1968年美國跳高名將福斯貝里采用背越式跳高躍過了2.24m的高度,奪得第19屆奧運會的跳高金牌,此后,背越式跳高技術很快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采用。由此,跳高成績不斷地提高,世界記錄也隨之不斷被刷新。20世紀90年代至今,背越式跳高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的發(fā)展期。隨著人們對跳高認識的不斷提高及研究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對跳高助跑技術的重視,及快速助跑與起跳的完美結合來獲得理想的起跳效果,從而提高運動成績。跳高運動水平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對背越式跳高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優(yōu)秀跳高運動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大量有關跳高的體育期刊、文獻資料,從中獲取大量有關的資料,數據以供下文的撰寫參考。
1.2.2 數理統(tǒng)計法
通過獲取的數據對優(yōu)秀運動員具體的技術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分析諸指標在完成助跑中重要性。
速度是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跳高助跑速度是指單位時間里人通過弧線助跑所獲得最后四步的平均速度。朱建華三創(chuàng)世界記錄,其技術的關鍵就是他抓住了速度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了“快速助跑和快速起跳相結合”的技術風格,其良好的助跑速度及起跳速度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從表二中可以看出,隨著橫桿的逐步升高,朱建華最后四步助跑速度也相應提高了,在2.26m高度上,第一次試跳后四步所用的時間是1.02s,速度明顯沒有發(fā)揮出來,而第二次試跳后四步所用的時間為0.79s,速度明顯加快,結果成功了,而在2.31m的高度上,三次試跳最后一次速度最快,后四步所用的時間是0.91s,也沒有把速度充分發(fā)揮出來,最終還是失敗。可見良好的助跑速度對于創(chuàng)造優(yōu)秀運動成績至關重要。(如表1)
一次成功的試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成功的快速助跑。運動員的技術和能力與其助跑速度是處于一種動態(tài)平衡,即助跑速度既要適應運動員的技術和能力的現狀,使之表現出現有的最高水平,又要不斷地通過提高助跑速度,促使運動員的技術和能力的相應提高,獲得新的平衡,達到更高一級的水平。所以在強調“以最大速度助跑”的同時應以正確的完成起跳動作技術為前提。從表3可看出在起跳前倒一步我國運動員水平速度比外國運動員要大,但越過的高度卻明顯低。從倒二步擺動腿垂直支撐時的人體最大內傾角可看出我國運動員的均值要大于國外運動員,這說明我國跳高運動員的助跑技術和起跳技術還不能有機的結合起來。為進一步提高助跑速度和適應該速度下的起跳技術,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加強蹬擺動作協(xié)調性練習,使肢體的肌肉充分“放松”。我們知道助跑是起跳能量的積蓄、放松是能量的節(jié)約,并為成功的起跳做好準備。(2)加強助跑與起跳的連貫性,使助跑速度得到有效的發(fā)揮。(3)必須有針對性的加強力量訓練。力量是加快助跑和快速起跳的基礎條件。在訓練實踐中我們常見到快速助跑后“跳不起來”或想快速起跳但有“腿用不上力”而減小起跳速度,都是力量不足的外在表現。
表1 1982年5月15日全國田徑分賽中朱建華最后四步的助跑時間
表2 中外優(yōu)秀運動員倒一、倒二步水平速度及內傾角的比較
表3 中國與世界優(yōu)秀跳高運動員速度平均值
運動員的助跑速度提高了,要不斷改善助跑與起跳結合的技術,合理地利用快速的助跑速度。盡可能地增大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來提高起跳效果。即是合理利用水平速度,轉換為垂直速度,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在起跳過程中如何利用助跑速度即提高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就是人體獲得的水平速度怎樣通過起跳腿的著地、緩沖、蹬伸以及擺動腿和軀體的協(xié)調擺動,用適宜的角度以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速度,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損失一定量的水平速度去創(chuàng)造相應量的垂直速度,從而達到起跳過桿的最佳效果。
從國內外優(yōu)秀跳高運動員的數據統(tǒng)計來看,水平速度的損失率與助跑末水平速度密切相關,即助跑末水平度損失率達48%,普遍比女子43.08%要高近5個百分點。而我國運動員水平速度的損失率偏低,男子為45.23%,女子為37%。但從數據上反映我國運動員助跑速度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沒有明顯的差異性,甚至快些,這說明了我國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利用率低。一步分析不難看出,中外優(yōu)秀運動員的差異性。我國運動員的肢體力量相對較弱,因此緩沖幅度小,重心位置較高波動小,垂直做功距離短,看起來好似動作速度快,實際上在起跳時時空積累的效果較差。垂直速度較適應不斷增加助跑速度的需要,為進一步提高技術動作提供可能。從而提高起跳的效果,達到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
(1)背越式跳高助跑技術對整個跳高技術的完成具有重要影響,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背越式跳高技術應著重解決助跑技術問題,沒有良好的助跑技術,助跑速度和起跳技術就不能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就不能取得好成績。
(2)良好的助跑節(jié)奏,快速的助跑速度,這才能在背越式跳高實踐中發(fā)揮出最大的水平速度,并順利地將水平速度轉換成垂直速度,才能與起跳有機完美地結合,提高起跳效果。
(3)背越式跳高助跑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運動成績,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技術訓練中應充分認識到助跑的作用,注意分析助跑技術要點,抓住要點進行訓練,從而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提高運動成績。
[1]背越式跳高的快速助跑技術[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
[2]不同等級女子背越式跳高助跑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J]. 浙江體育科學,2004(4).
[3]淺析跳高助跑速度和起跳速度對跳高成績的影響[J].山西體育科技,2005(2).
[4]淺析背越式跳高助跑對運動成績的影響[J].山西體育科技,2004(3).
[5]現代北越式跳高助跑技術的發(fā)展趨勢[J].福建體育科技,2002(6).
G823.1
A
2095-2813(2012)01(a)-0019-02
余紅盈(1976-)湖北麻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