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祥,蔣旺喜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網絡教研平臺的知識管理功能設計*
徐永祥,蔣旺喜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現有網絡教研平臺大多不支持教師共享其實踐知識。文章借鑒知識管理的三種方法,在已有平臺的基礎上,設計添加三個具備知識管理功能的通用模塊:知識庫、知識地圖、知識社區(qū),以期使完善后的平臺具備知識管理的功能,形成中小學教師實踐知識共享機制,提高網絡教研的有效性。
網絡教研;知識管理;功能設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盵1]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成為信息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利用高效、迅捷的網絡平臺開展教研合作,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2]網絡教研因具有不受時空和人數限制、研討主題多樣、資源共享等特點,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采用。在網絡教研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個體和群體會產生大量的實踐知識,這類知識的有效共享將增加知識價值,提高網絡教研效果,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因此需要網絡教研平臺為知識共享提供良好支持。然而通過分析發(fā)現,現有平臺大多不支持教師共享其實踐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催生了知識管理,知識管理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知識獲取、儲存與創(chuàng)新過程。[3]強調知識在組織內部的大范圍共享是知識管理最重要的特點。研究者普遍認為,有效的知識管理能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4]因此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來完善現有的網絡教研平臺,能夠使其在網絡教研的過程中有效管理教師的實踐知識,并支持這些知識的大范圍共享。
教師通過網絡教研產生的實踐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表達的,容易用數據、編碼過程和普遍規(guī)則來傳播和共享的知識,[3]如教學設計、課件、視頻等。而隱性知識則是高度個人化的、難以形式化的知識,[3]如通過網絡教研產生的心得感悟、教學反思等。根據教研組織內知識的特性,運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對現有平臺進行完善,將使平臺具有以下特點:
1.知識的高度共享性
知識的高度共享性是指教研組織內教師間的知識共享將不限于個體對個體,而是通過教研平臺的知識管理功能,對所有參與教師所要共享的知識進行統(tǒng)一的收集、組織、發(fā)布、管理,使知識可以被組織內其他教師方便地檢索和獲取。
2.知識的快速轉換性
知識的快速轉換性是指通過教研平臺的知識管理功能,教師共享的隱性知識可以快速轉換成顯性知識,并被其他有需要的教師吸收利用,使原本難以形式化的隱性知識的獲取變得簡單方便,提高教研組織內知識的利用率。
3.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強調教師通過教研平臺的知識管理功能獲取所需知識后,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提升知識的使用價值,改變知識的使用方式,并通過平臺將加工后的知識進行再共享,使組織內可共享的知識含量不斷擴大。
知識管理有兩大基本策略:編碼化策略和個人化策略。根據兩大基本策略發(fā)展出來的三種知識管理方法分別是:知識庫、知識地圖和知識社區(qū)。為了使現有網絡教研平臺具備知識管理的功能,將把這三種方法同時運用到平臺的完善設計中來。
1.基于知識庫的管理
知識庫是集知識的獲取、分類、組織、存儲、傳播、維護、共享于一體的智能知識處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自動或通過人工的方式獲取針對某一主題的知識,并按一定的模式進行分類、編碼,能對教師共享的各種結構和類型的知識進行集中或分布存儲,并能動態(tài)地對知識進行及時的更新和維護,將知識以容易獲取的方式呈現給教師。
2.基于知識地圖的管理
隱性知識不易進行編碼,只有通過手把手教授的方式才能進行傳遞。知識地圖將教研組織內部的隱性知識建立起層級關系,形成隱性知識指南,告訴教師知識所在的位置。[5]知識地圖提供一種人員與專家查詢系統(tǒng),尋找專家就像查閱地圖尋找地點一樣。通過知識地圖,教師可以快速找到所需專家并與之聯(lián)系,以獲取相應的隱性知識。
3.基于知識社區(qū)的管理
知識社區(qū)是教師通過網絡平臺所組成的“知識分享”團體。實踐社群是知識社區(qū)的基礎,是教研組織中具有相似工作經歷或共同興趣目標的教師所組成的非正式學習群體。網絡教研平臺中基于實踐社群的知識社區(qū),是實現知識轉移,特別是隱性知識轉移的最佳場所。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對話討論是知識社區(qū)分享知識的主要方式。
已有的網絡教研平臺——“‘學校群’教師教研協(xié)作平臺”(http://www.jsfx.cn/Teach.aspx) 具有協(xié)作備課、教育博客、視頻案例、教師個人工作室等功能模塊。根據知識管理的三種方法,為使現有平臺具備知識管理的功能,將在此平臺的基礎上添加三個功能模塊:知識庫模塊、知識地圖模塊和知識社區(qū)模塊,這三個通用模塊可以移植到現有任何網絡教研平臺上。
1.整體功能設計
現有平臺在添加以上三個功能模塊后,所應具備的知識管理功能整體設計如下:首先,教師通過平臺參與各類教研活動來獲取各方面顯隱性知識。其次,教師將獲取的知識運用到日常學習和教學中。第三,教師在使用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內化、組織來實現知識的再創(chuàng)新再共享。最后,教研組織者通過對所有教師個人工作室的統(tǒng)一管理,不斷更新知識庫和知識地圖。以上四個方面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
2.具體功能模塊設計
(1)知識庫的設計
教研組織中的教師可能是出于個人意愿,也可能是在激勵機制的促進下,積極主動地將自身所具有的顯性知識(如課件、教學設計、教學視頻等)發(fā)布到個人工作室。然后教研組織者通過對教師個人工作室的統(tǒng)一管理,將所有顯性知識收集在一起,對其進行分類和編碼,并呈現在知識庫下屬的不同模塊中,使這些顯性知識以容易獲取的方式呈現。其他教師只需配合搜索引擎的使用,便能在知識庫中方便地獲取所需的顯性知識。教師在使用這些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加工創(chuàng)造,形成有價值的新知識,并進行再共享,從而形成良好的資源推送機制,使教研組織內的知識總價值不斷提高。知識庫模塊的知識管理過程如圖1所示。
(2)知識地圖的設計
同樣是出于個人意愿或激勵機制的促進,教師將自身具有的隱性知識的類型、特征發(fā)布到個人工作室。然后教研組織者通過對教師個人工作室的統(tǒng)一管理,將所有隱性知識的類型、特征收集在一起進行分類,依此編制出知識的資源目錄以及資源目錄中各款目間的關系,而這些資源目錄以及目錄中各款目間的關系在知識地圖上的具體體現,則是知識提供者的個人信息,不同的個人信息通過隱性知識的層級關系組織在一起,形成知識地圖。這樣其他教師配合搜索引擎的使用,便能根據知識地圖獲取所需知識提供者的信息,以此找到知識提供者,與之直接溝通交流,實現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共享。知識地圖模塊的知識管理過程如圖2所示。
(3)知識社區(qū)的設計
知識社區(qū)模塊提供一個讓教師在線聊天的空間。教研組織中的教師根據自身需求參與到知識社區(qū)的活動中,并根據其不同的工作經歷和興趣愛好,組成不同的討論組,形成一種非正式的學習群體,就感興趣的話題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研討,在直接的討論對話中實現知識的轉移,特別是隱性知識的轉移。知識社區(qū)模塊的知識管理過程如圖3所示。
總體來說,通過對已有網絡教研平臺進行完善設計,使之具備知識管理的功能,為解決平臺不支持教師有效共享其實踐知識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途徑。當然,為了促使教師積極主動地共享知識,還需要相應的激勵機制來配合。同時,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平臺的知識管理功能,實現知識的有效共享,也需要教研組織者能夠很好地組織和管理知識,從這點上來看,網絡教研平臺知識管理功能的提出,對教研組織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于海濤,安洪濤,王珺.面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網絡教研的有效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1):76-79.
[3]易凌峰,朱景琪.知識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6-31.
[4]武希迎,劉洋.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的功能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1,(1):129-132.
[5]黃冠,羅會棣,楊蔚.基于知識管理的網絡教研平臺的開發(fā)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09,(13):202-208.
(編輯:魯利瑞)
G203
A
1673-8454(2012)04-0076-03
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學校群’教師教研協(xié)作平臺”(項目編號:2010R 4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