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麗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qū)醫(yī)院護理部,河北唐山 063000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最高的腫瘤,對婦女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2]。乳腺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器官,一旦患乳腺癌,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而且心理問題會貫穿于整個過程,對患者治療與預后造成影響。本研究比較了早期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的差異,效果良好,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120 例,年齡 35~63 歲,平均(48.5±11.3)歲;已婚106例,未婚2例,喪偶、離異或分居12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切片檢查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與心理干預組各60例,常規(guī)護理組平均年齡(47.3±12.8)歲,已婚54例,未婚1例,喪偶、離異或分居5例,病程3個月~3年,平均6個月;心理干預組平均年齡(48.9±10.1)歲,已婚 52例,未婚2例,喪偶、離異或分居6例,病程3個月~3.2年,平均5.8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婚姻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在患者入院后,按醫(yī)囑進行有關治療,做好術前準備,而不進行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組患者一旦確診為乳腺癌,即開始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干預內(nèi)容包括乳腺癌相關知識教育、心理暗示與行為矯正、加強家庭與社會支持、乳腺癌同伴教育等,心理干預時間為8周。
1.3.1 乳腺癌相關知識教育 乳腺是女性的生理性標志器官,一旦患有乳腺癌,患者即出現(xiàn)明顯的心理反應,擔心自己作為女性的特征會受到損害,也擔心會影響與配偶的關系。在患者確診為乳腺癌后,向患者介紹該病的診療常識、治療方案、預后相關因素、疾病轉歸等,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shù)。講解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介紹乳腺癌的種類,讓患者清楚地明白只要積極治療,乳腺癌的生存率非常高,緩解其過度擔憂,當患者手術治療時,向患者講解形體康復鍛煉方法,讓患者可以術前進行訓練。
1.3.2心理暗示與行為矯正 進行積極心理暗示治療,如讓患者想象快樂的畫面,同時想象自己的免疫系統(tǒng)殺滅癌細胞等。這都是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導患者與配偶進行溝通與交流,獲得配偶與同事、朋友的支持。通過適當?shù)纳缃换顒?,增強患者的自信心?/p>
1.3.3 乳腺癌患者同伴教育 癌癥患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抑郁、恐懼、絕望等情緒,對治療信心不足,這可能會讓患者抵抗力更快下降,加重病情。此時可以請抗癌成功的患者進行現(xiàn)身說法,介紹其抗癌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讓患者增強信心,減少不良情緒,更好地配合治療。
1.3.4 培養(yǎng)興趣,加強家屬與社會支持 當患者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時,會對家人或單位領導產(chǎn)生憤怒情緒,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關心與支持。護理人員應依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讓患者與家屬及單位領導進行接觸,讓雙方互相支持與理解。乳腺癌患者擔心自己體型的改變,會讓配偶產(chǎn)生厭惡心理,不能得到配偶的尊重,要著重進行這方面的心理干預,讓其配偶主動表達自己對患者的關心與理解,消除患者顧慮,更多地培養(yǎng)患者的興趣愛好,多參與娛樂活動,如聽音樂、下棋、編織、打太極拳等,分散注意力,加強與他人的聯(lián)系,可以改善不良情緒。
在心理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癌癥康復評價簡表(CABESSF)[3]與總體幸福感量表(GWB)[4]測評。 CABES-SF 可以測評患者生理、心理、與醫(yī)護關系、婚姻關系、性關系等5個維度水平,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生命質量越差。GWB評價患者幸福度,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幸福感越高。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2.0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知,干預前常規(guī)護理組與心理干預組患者CABES-SF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心理干預組CABES-SF總分較干預前降低,且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CABES-SF評分比較(±s,分,n=60)
表1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CABES-SF評分比較(±s,分,n=60)
注:與常規(guī)護理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干預前比較,*P<0.05
癌癥康復項目 心理干預組干預前 干預后常規(guī)護理組干預前 干預后總分生理心理社會與醫(yī)務人員關系婚姻關系性關系38.3±15.3 9.5±6.4 9.7±6.4 8.8±6.8 7.3±5.3 6.8±4.3 27.6±11.7△*5.9±3.1△*5.4±3.8△*3.8±2.6△*3.2±2.2△*2.9±1.8△*39.7±15.5 9.6±7.3 9.6±6.3 8.7±6.8 7.6±5.6 6.8±4.1 41.2±14.1 9.6±5.1 10.5±6.2 9.9±4.6 9.7±4.2 7.1±3.6
由表2可知,常規(guī)護理組干預前后GWB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干預組心理干預后GWB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乳腺癌患者心理障礙常見[5],對患者生活質量與幸福感有明顯影響,在積極治療的同時,還應積極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有研究認為,通過心理干預,能矯正患者不良情緒和錯誤認知,融洽家庭成員關系,提高生活質量[6-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常規(guī)護理組與心理干預組患者CABES-SF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心理干預組CABES-SF總分較干預前降低,且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常規(guī)護理組干預前后GWB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心理干預組心理干預后GWB評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早期開始心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主觀幸福感。
表2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GWB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GWB評分比較(±s,分)
注:與常規(guī)護理組比較,△P<0.05;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GWB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4周 干預后8周常規(guī)護理組心理干預組60 60 61.5±11.2 60.6±11.6 63.5±12.2 79.2±16.6△*59.8±11.2 88.6±17.3△*
乳腺是女性特征之一,患乳腺癌后患者往往擔心會對自己女性特征造成損害,心理負擔較重,在患者患病早期即進行有關乳腺癌的相關知識教育,讓患者清楚不同病期及各類的乳腺癌的治療方法不同,預后也不同,而且通過術后積極的康復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乳腺特征,以消除患者顧慮,配合治療,減輕心理負擔[8-10]。尤其是通過同伴教育,效果更好,因為患者對同時患有乳腺癌者的說法更容易相信,也有一種“知心人”的感覺,不會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是不幸的,更容易接受自己已經(jīng)患病的事實。家人的支持,尤其是配偶的理解與支持,是消除患者心理負擔的重要影響因素,女性患者擔心乳腺手術后,會影響夫妻生活或感情,而能得到配偶理解,患者后顧之憂可以消除[11-12]。從本研究結果看來,也證明了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主觀幸福感與生活質量。因此,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應在確診后即早期介入,同時把患者配偶作為心理干預的對象,可以提高心理干預的效果。
[1]高亞超,石峰,沈強.乳腺癌漏診原因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7,20(2):42.
[2]呂振海,賈志芳.改良根治術治療乳腺癌2680例效果分析[J].華北國防醫(yī)藥,2009,21(6):20-21.
[3]胡雁,Ken Sellick.癌癥康復評價系統(tǒng)簡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2):76-80.
[4]汪向東,王西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83.
[5]徐云峰.心理支持療法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的生存質量[J].中國康復,2003,18(4):240.
[6]李武,鄧云龍.功能失調(diào)性態(tài)度問卷在癌癥抑郁患者中的測評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12(5):525-526.
[7]李漓,王兵,劉雪琴,等.認知行為技術在癌癥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1998,14(9):487-488.
[8]張小萍,吳鳳菊,韋麗飛.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0,32(9):1078-1080.
[9]申海燕.心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9):116-117.
[10]高軼,周文嬌.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異氟醚吸入麻醉術后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34):58-58,72.
[11]江可云.系統(tǒng)化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6):106-107.
[12]陳桂芳.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