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南昌市第三醫(yī)院婦產科,南昌 330009)
孕婦分娩過程中由胎方位異常造成難產的并不少見,通常經(jīng)試產后不能自行轉為正常位置者大多數(shù)均以剖宮產結束分娩,從而導致自然分娩率下降,增加產婦的痛苦。有文獻[1]報道,持續(xù)性枕橫位及持續(xù)性枕后位是頭先露中的一種常見的胎方位異常,占頭位難產的首位,及時糾正持續(xù)性枕橫位及持續(xù)性枕后位是降低頭位難產的關鍵。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筆者對120例足月單胎、頭位、進入活躍期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枕橫、枕后位孕婦采取上推胎頭、對側臥位及徒手旋轉法進行轉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無明顯頭盆不稱者;宮口擴張≥6cm,先露在坐骨棘下1.5cm;胎膜已破;無胎兒窘迫;預測胎兒體質量2500~4000g;胎頭雙頂徑8.9~9.5cm;宮縮間歇2~3min,持續(xù)40~50s,或宮縮乏力使用縮宮素靜脈滴注調整到此水平。
排除高直位、前不均傾位、顏面位及額位。
選擇在南昌市第三醫(yī)院住院分娩的孕婦360例,均符合以上入選、排除條件,均為足月單胎、頭位、進入活躍期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枕橫、枕后位孕婦。將360例孕婦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3組。A組120例,年齡20.1~36.3歲,平均(25.2±3.1)歲;孕37.0~41.0周,平均(39.3±1.5)周;B超預測胎兒體質量2520~3640g,平均(3000.0±341.0)g;胎頭雙頂徑8.9~9.4cm,平均(9.3±1.4)cm。B組120例,年齡20.4~35.3歲,平均(25.4±2.6)歲;孕37.5~40.6周,平均(39.2±1.9)周;B超預測胎兒體質量2540~3680g,平均(3000.0±348.0)g;胎頭雙頂徑8.9~9.5cm,平均(9.3±1.7)cm。C組120例,年齡20.5~37.3歲,平均(25.3±3.4)歲;孕37.7~40.5周,平均(39.3±1.7)周;B超預測胎兒體質量2550~3670g,平均(3000.0±343.0)g;胎頭雙頂徑9.0~9.4cm,平均(9.2±1.9)cm。3組在年齡、孕周、胎兒體質量、胎頭雙頂徑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A組孕婦采取對側臥位法,如右枕后位采取左側臥位,左枕后位采取右側臥位。
B組孕婦采取徒手旋轉法。常規(guī)消毒鋪巾,排空膀胱,于宮縮間歇期將右手食指與中指伸入陰道內,以胎頭后囟門的人字縫為支撐,再于宮縮時緩慢持續(xù)旋轉。對于右枕后位、枕橫位做順時針方向旋轉45°~90°至枕右前位;左枕后位、枕橫位做逆時針方向旋轉45°~90°至枕左前位。
C組孕婦采取上推胎頭、對側臥位及徒手旋轉法。于宮縮間歇期將右手食指與中指伸入陰道內上推胎頭1~2cm,同時孕婦對側臥位;再于宮縮期做持續(xù)旋轉,方法同B組。經(jīng)過2~3次宮縮使胎頭固定于枕前位,胎頭明顯下降后抽出手[2]。
觀察3組孕婦轉位成功與失敗、分娩方式及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的新生兒結局等情況。
胎頭從枕后位、枕橫位轉為枕前位,經(jīng)陰道自然分娩、陰道手術助產視為成功;胎頭持續(xù)枕后位、枕橫位視為失敗。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按文獻[3]的標準。
應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組孕婦轉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顯高于A、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B組孕婦轉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C組孕婦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A、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孕婦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均明顯低于A、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B組孕婦剖宮產率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孕婦產鉗助產率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孕婦轉位成功及分娩方式的比較
C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8~10分所占比例明顯高于A組、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8~10分所占比例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4~7分所占比例明顯低于A組、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B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4~7分所占比例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0~3分所占比例明顯低于A組、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0~3分所占比例與A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 Apgar評分比較
枕后位在先露下降前如不做檢查,難以發(fā)現(xiàn),甚至產程中對其不重視有時也不易發(fā)現(xiàn)。因此,在行陰道檢查時應明確胎方位,做到心中有數(shù)[4]。當胎頭以枕橫位或枕后位銜接入盆時,在有效的宮縮力作用下仍不能成功地完成內旋轉,可導致持續(xù)性枕后位,是造成頭位難產最常見的原因;當胎頭枕前位入盆時,胎頭才能更好的俯屈、再仰伸,以最小的徑線枕下前囟通過產道,而枕橫位或枕后位入盆的胎頭難以實現(xiàn)這一過程,最終形成難產。本研究采用上推胎頭、對側臥位加徒手旋轉可使持續(xù)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轉變?yōu)檎砬拔?,有助于胎頭俯屈,使胎頭通過骨盆的徑線縮小,使產程順利進展,從而降低剖宮產率。
在本研究中,A組僅采取對側臥位時,胎頭難以靠重心作用使其發(fā)生旋轉,轉位成功率低;B組采取徒手旋轉胎頭時,有可能在旋轉后胎頭方位發(fā)生改變,轉成枕前位,但經(jīng)過幾次宮縮結束后胎頭枕骨為了和脊柱保持直線關系,又恢復了原來的枕后位,使轉位失敗;C組則不同,采用了上推胎頭后加徒手旋轉胎頭,同時使產婦對側臥位。徒手旋轉胎方位的最佳時機是產婦進入活躍期,宮口擴張6~7cm,先露在坐骨棘水平到棘下1.5cm[5]。此時胎頭已進入中骨盆,與骨盆緊貼,如果只單純旋轉胎頭難以使胎頭轉動。但采用上推胎頭使胎頭暫時退出中骨盆,同時產婦對側臥位讓胎兒脊柱向脊前位轉動,胎頭與脊柱同時朝枕前位旋轉,再徒手旋轉胎頭至枕前位。這樣經(jīng)過2~3次強有力的宮縮后旋轉胎頭,胎頭逐漸固定成枕前位,實現(xiàn)轉位成功。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孕婦轉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顯高于A、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C組孕婦產鉗助產率、剖宮產率均明顯低于A組、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表明,在同等的時機和條件下,采用上推胎頭、對側臥位及徒手旋轉胎頭的方法糾正胎位異常的轉位成功率較高。
轉位時需要注意排除胎兒宮內窘迫及明顯頭盆不稱的情況存在,同時給予產婦吸氧,以預防在轉位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過性胎心改變。當宮口未開全時,宮頸在強烈的宮縮及產婦屏氣用腹壓作用下易出現(xiàn)水腫,從而阻礙宮口的擴張、胎頭的旋轉下降。此時,可給予5%利多卡因5mL局部宮頸注射,改善宮頸水腫,加快宮頸的擴張,從而使轉位成功的胎頭快速固定下降,提高轉位成功率。對胎兒巨大者,應充分評估胎頭與骨盆是否相稱,如不存在不相稱可能,可進行試轉位,但轉位成功率低于胎兒體重<3800g[6]。因此,在轉位前應充分評估胎兒體質量,對于巨大兒合并胎方位異常者應適當放寬剖宮產指征,避免產傷、肩難產等并發(fā)癥。
總之,臨產后應盡早確定好胎方位,如發(fā)現(xiàn)為枕橫位或枕后位,可在糾正胎方位最佳時機使用上推胎頭、對側臥位及徒手旋轉糾正胎位異常,該方法順應力學原理,符合產程要求,不增加新生兒窒息的危險,有助于宮頸的迅速擴張及胎先露下降,且操作簡便,對母嬰損傷小,能有效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
[1]佟淑芹,宋玉紅.徒手旋轉胎頭糾正枕橫位和枕后位50例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6(13):183,186.
[2]王媛麗,于守麗,董立芹.新式旋轉胎頭法對持續(xù)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結局影響的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6):49-50.
[3]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4.
[4]任文,袁素潔,呂廷娟.徒手糾正枕后位降低剖宮產的體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21(7):742.
[5]邱要兒.頭位難產采用徒手胎頭旋轉術的時機探討[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1,17(10):637.
[6]張勁松,勾顯躍.徒手旋轉胎頭糾正胎方位異常268例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0,21(1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