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發(fā)全 代安榮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有一條關于語言的忠告:“語言的意義是在于語言的使用中”。這句話告訴我們,語言意義約束在語言使用中,只有把握語言本身及管理事實,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nèi)涵。談學校管理言語,人們往往有這樣的約定俗成:論校長語言(口才)能力的強弱,很多時候?qū)崉t指向校長管理能力的強弱。對校長而言,通過言語強化自己的管理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管理中,有時說話就是做事,有時做事就是說話,這絕對不是在打禪語。語言與行為交織成的管理,本就是行動中的言語,或言語中的行動。管理言語除了與人交流,更多的還在于交待工作。在學校管理中,但凡涉及管理言語,兩極多能引起注意,即言語促進做事和阻礙做事,特別是后者更易讓人刻骨銘心。為此,有必要從管理言語失去作用時談起。
談管理言語失去作用這個話題,是沉重的,因為只有在學校管理陷入泥潭的時候才會被人提起。在當下的學校管理中,經(jīng)常因言語不順而禍起,存在著大量的管理言語交流無效之事,或管理言語交待失效之事。如,校長言語再沒有人去聽,甚至引起下屬的反對,更為嚴重的是將言語升級——暴力言語。在很多學校里,這成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只要管理言語不順,學校的管理就會給人尤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樣的感覺。
一次,一位著名演說家向一群青年學生提出忠告:要注意自己說話時的一言一詞,因為語言具有無窮的力量。這時,一位聽眾舉手表達他的不同意見。“笨蛋一個!你根本就沒有理解我話里的意思?!边@位演說家沒等他說完,就在臺上對他大聲呵斥。這位聽眾頓時目瞪口呆,繼而憤然起身反擊:“你才是……”但是演說家手一揮,沒讓他繼續(xù)說下去:“對不起,我剛才并不是有意傷害您的,希望您接受我最真誠的道歉?!?/p>
這位聽眾的怒氣此刻才漸漸平息。演說家則微笑著繼續(xù)他的講演:“看到了吧,剛才我只不過說了那幾個詞,這位聽眾就要跟我拼命;后來,我又說了幾個詞,他的怒氣就消了。所以,千萬要記著:你說出的話有時就像一塊石頭,砸到人家身上,會使人受傷;有時,它又像春日里的和風,輕拂而過,讓人倍感舒心。這就是言語的威力??!”
因管理言語失效導致學校管理癱瘓的事件是非常多的。這里,并不是指責校長言語不當,而是提醒校長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語,讓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發(fā)生言語事件后,不少校長都有事后的遺憾,抱怨自己缺乏臨場應變能力。有時候下屬對管理言語置若罔聞,要么執(zhí)行不到位,要么甘愿受罰而不聽從指揮,從而讓言語失效。其實,他們都不愿意事態(tài)向著不順心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問題的關鍵是需要管理者稍作言語調(diào)整。
管理語言有著強大的作用,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二是引領他人思想的工具。不注重言語的校長,絕對不是優(yōu)秀的管理者。作為管理者,當言語失去了功能時,就是失去管理的時候。在學校的管理中,當言語事件發(fā)生后,受傷最多的幾乎就是校長,只有通過管理言語爬了起來,才可稱管理在走向成熟。
注重管理言語藝術的養(yǎng)成。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實施重言,并不是說話的語氣、音調(diào)的高亢,而是重視言論的后果、效果,以及言論帶來的各種反應。如校長的言論,一定要做到剛?cè)嵯酀?,才能具有信服力和威懾力,否則,過分高亢或者過分平緩,都不會帶來好的效果。
講究管理言語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學校管理中,校長一定要把握語言的度,該多講時,不能少說,否則言猶未盡,故孔圣人對其弟子講道常循循善誘,唯恐不周;該少講時,不能多說,否則“言多必失”;該沉默時,不可出聲,“沉默是金”。除此之外,還應養(yǎng)成傾聽他人言語的習慣。
注重管理“口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一生,難免要做錯事。為此,并不怕管理者發(fā)生言語錯誤,怕的是不改正錯誤。改正錯誤最好的方法,就是當教師再發(fā)生言語錯誤時,用自己的“口德”,去培養(yǎng)下屬的“口德”,從而讓人以積極向上的行動回報“口德”。
言重則有法。管理時,只有重言,下屬才會把管理言語當作法規(guī)去執(zhí)行。學校管理,應警惕失去作用的管理言語。
校長的言語,并不全是管理言語,真正的管理言語所占比例非常小。其實,那些非管理的言語,無不影響著管理時的言語,只有注重非管理言語,管理言語才會更管用。
當下,最為可悲之事,在于很多校長并沒有找到管理言語受到威脅的根源。校長與教職員工的日常交往,往往會出現(xiàn)霸權言語。更為嚴重的是,不是管理的時候卻采用了管理言語。如在與教師私交中,依舊采用帶有威、逼、誘傾向的言語。
有病之人,都不會說自己有病,更不知病根何在。學校管理中,校長在非管理言語方面導致管理言語出現(xiàn),問題如出一轍。非管理言語是管理者在下屬心中建立威信的基礎。但是,非管理言語,更能讓管理者失信于人。這種管理者輕視了非管理言語卻盲然不知的現(xiàn)狀,必須引起警醒并得到改觀。
19世紀20年代,一個雙眼失明的老婦人,衣著襤褸、佝僂著腰,木然地站在倫敦街頭乞討,她身旁立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我什么也看不見”。詩人拜倫了解到這位老婦人一天下來什么也沒有得到,便把身上帶的為數(shù)不多的錢全部給了她,又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寫了幾個字:“春天來了”。從此,過往的行人經(jīng)過這塊木牌時,大都停下來,無論是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入時的少男少女,都施舍于這位老婦人。
拜倫不愧是浪漫主義詩人,他加的這句話“春天來了”也十分浪漫,使木牌上的字成了“春天來了,我什么也看不見”。加一句話,就產(chǎn)生了奇跡,這就是言語的魅力。語言可以傷人,也可以溫暖人心。在學校管理中,有時一句話,只要多點解釋,就會是另一番效果。話的方式不同,策略不同,說同一句話的場景不同和人不同,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也不同。在校長與下屬的非管理言語的交流中,何嘗不是這樣呢?
注重在非管理之時用語,往往更能正面促進管理言語的有效性。對校長而言,還存在管理時段和非管理時段。工作外,如果校長把自己看得與下屬不同,過多采用管理言語,教職工就不會尊重校長。相反,校長如能在非管理時,與下屬平等相處,便會迎得下屬言語的尊重。
語言就像晴雨表。如果在生活中,校長能處處做到仁、義、禮、智、信,不打妄語,深信有非管理言語作基礎,管理言語才會獲得更多的理解。
注重非管理言語的理性養(yǎng)成。語言,作為人類獨特的工具,是人類彼此之間聯(lián)系的媒介,所以適時得體地表達自己管理外的心聲相當重要。在管理時,會話協(xié)作是雙方必須共同信守的準則,它不應該因人而異,更不能因地位尊卑而破壞“合作原則”。在非管理時,更應建立良好的“尊重原則”。
加強非管理言語管理。語言涉及技巧,可言語在生活中,多體現(xiàn)真誠。言,有真言、謊言,有善言、惡言。言可多,亦可少,運用得好壞,其結果則截然不同。在非管理言語的使用中,除技巧之外,更需要以心換心。
注重非言語形象塑造。一個不自重的人,必然是不配別人看重、尊重的。如果一個人高談闊論,而其行為如同雞鳴狗盜之徒,又有誰會相信他的言語呢?語言之外更多的是人品。人品正,德高望重,學問厚重,不言,他人亦會跟從。注重非語言贏得他人尊重,不失為校長建立自重的路子。
言輕則招憂。輕視非管理言語必生禍根。應加強非管理言語對學校管理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