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羅孝和,鄧啟云,吳 俊,莊 文,王桂元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125)
Y58S/0293 株高105 cm 左右,穗大粒多,穗長27 cm 左右,每穗總粒數(shù)200~220 粒,千粒重26.5 g,結(jié)實率88%以上。其分蘗力較強,株型松緊適中,具有典型的超級稻高冠層、矮穗層理想株型,且植株冠層形態(tài)具有“長、直、窄、凹、厚”的葉片特征特性[1]。其穗層較矮,抽穗灌漿后植株整體重心降低,不易倒伏。上面三片功能葉直立,葉角較小,互不遮蔭,大田通風透光性好,不僅能夠更好地利用光能,還能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其營養(yǎng)生長期長,秧齡彈性大,各地可根據(jù)當?shù)貧鉁丶安缈谠缤?,適時播種。其全生育期內(nèi)有效積溫3 300℃左右,在湖南山丘區(qū)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8 d 左右,在海拔低于100 m 的平原地區(qū)作一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130 d左右。該組合耐肥抗倒、耐高溫低溫能力強,后期落色好,不但是中低海拔中稻區(qū)的理想種植品種,而且也是一季晚稻和雙季稻區(qū)的后季稻,以及瓜—稻、稻—菜或菜—稻連作種植的理想品種。
Y58S/0293 在三亞栽培主莖總?cè)~片數(shù)13 片,比長沙少2 片左右,株高較矮,為104.3 cm,有利抗倒伏,生育期適中,播種期12月14日,始穗期3月14日,收獲期4月2日,播始歷期91 d,全生育期131 d,比Y 兩優(yōu)1 號早3 d 左右,可作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由于采用小苗移栽,基本苗較少,為2.95萬/667m2,但該組合前期早發(fā)性后,分蘗能力強,最高苗數(shù)達到了36.7 萬株/667m2,成穗率中等,為54.4%。
大部分雜交稻均有兩段灌漿的現(xiàn)象,為了了解該組合的灌漿特性,在栽培示范田中調(diào)查了灌漿進度。始穗后選同等大小,同等長度,同一天抽穗且未開始灌漿的稻穗70 個,于同一天掛標簽做好標記,從當天起每隔5 d 取10 個穗子進行結(jié)實率(含半實粒)和千粒重測定。測定結(jié)果表明(表1),始穗后5 d 結(jié)實率達16.55%,千粒重達其完熟時千粒重的21.92%;始穗后10 d 結(jié)實率達52.26%,千粒重達其完熟時千粒重的42.86%;始穗后25 d 其結(jié)實率達到89.75%,千粒重達其完熟時千粒重的95.73%,說明在始穗后10~25 d 這段時間內(nèi),是結(jié)實率和千粒重增加最快的時期,若在此段時間內(nèi)保持有較好的營養(yǎng)和較高的光合效率,則可為奪取高產(chǎn)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始穗后30 d,結(jié)實率為92.93%,接近完熟時的94.10%,千粒重達其完熟時千粒重的99.02%,幾乎達到了100%。說明在始穗后25~30 d,結(jié)實率和千粒重增長很少,在栽培上這段時間應做到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以葉增重,促進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轉(zhuǎn)移到籽粒中。
表1 Y58S/0293 的灌漿進度 (%)
Y58S/0293 有效穗較多,達19.97 萬穗/667m2,平均總粒數(shù)174.8 粒,較正常值200 粒左右偏少,應為穗肥施用不當所致。結(jié)實率非常高,達到94.1%,說明后期落色好,葉片不早衰,千粒重相對較低,為25.1 g,日產(chǎn)量為5.88 kg/d,比一般情況下的4~5 kg/d 高,理論產(chǎn)量為824.5 kg/667m2,實際產(chǎn)量為773.7 kg/667m2(折合為國家標準水分13.5%后的產(chǎn)量),達到了海南省三亞市生態(tài)條件下的單產(chǎn)極限水平,說明該組合具有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潛力。
采用軟盤育秧,選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通透性好、質(zhì)地疏松、排灌方便的熟旱地或淺泥腳肥沃水田作苗床,2011年12月11日苗床培肥,用復合肥25 kg/667m2,播種前做好秧廂,廂寬1.5 m,溝寬0.35 m,溝深0.2 m。按照“高溫破胸、適溫長芽、低溫煉芽”的原則,催芽過程可分為破胸、長芽、煉芽3 個階段。這期間控制好溫度是保證雜交水稻種子發(fā)芽率達到最佳狀態(tài)的關(guān)鍵[2]。于12月14日播種,每孔播2 粒谷。在1 葉一心施尿素5 kg/667m2做斷奶肥;移栽前2 d,施用尿素8 kg/667m2做送嫁肥。12月28日移栽,葉齡為2.9葉,株行距為1.67 cm×30 cm(1.33 萬穴/667m2),每穴2 粒谷苗,采用寬行窄株模式。
雜交稻產(chǎn)量高,需肥多,在種植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養(yǎng)分,施肥時有機肥、無機肥配合施用[4],同時,三亞土壤砂性較重,養(yǎng)分易流失,施肥宜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則,平衡施肥,做到足氮、適磷、增鉀、攻前、穩(wěn)中、補后的原則[3-4]。
3.2.1 氮 肥 目標產(chǎn)量定為850 kg/667m2,稻谷需氮量按1.8 kg/100kg 計,則總需氮量為15.3 kg/667m2。估計土壤供應純氮為6.5 kg/667m2,則需要純氮8.8 kg /667m2,肥料利用率42.5%,則實際需要施純氮20.7 kg/667m2。施肥的前后比例基蘗肥∶穗肥為6∶4,則基蘗肥12.4 kg/667m2,穗肥8.3 kg/667m2純氮。整地施用25 kg/667m2復合肥,折3.7 kg/667m2純氮;則分蘗肥為6 kg/667m2,折尿素13 kg/667m2,分2 次施用。第1 次,移栽后6 d 左右返青時施用7.5 kg/667m2尿素;第2 次,移栽后13 d 施用尿素5.5 kg/667m2。穗肥8.3kg/667m2純氮,折尿素18 kg/667m2,分3 次施用。幼穗分化肥5 kg/667m2,主莖第10.1 葉時施用;促花肥7 kg/667m2,主莖第11.3 葉時施用;增粒肥6 kg/667m2,主莖第12.3 葉時施用。
3.2.2 磷鉀肥 施肥氮∶磷∶鉀比例為1∶0.6∶1。按照氮素和磷素1∶0.6 的比例,則需要五氧化二磷12.4 kg/667m2,整地時使用25 kg/667m2復合肥已經(jīng)含有3.7 kg/667m2五氧化二磷,需要再補充五氧化二磷8.7 kg/667m2,折12%的過磷酸鈣73 kg/667m2,這部分磷肥在整地前一次施下。按照氮素和鉀素1∶1 的比例,則需要20.7 kg/667m2氧化鉀,除去整地時使用的復合肥,需要補充氧化鉀17 kg/667m2,折合氯化鉀29 kg/667m2。這部分氯化鉀按照基肥和追肥鉀素3∶7 的要求,則整地時需要補充8 kg/667m2氯化鉀,剩余的21 kg/667m2氯化鉀,施第二次分蘗肥時施5 kg/667m2,施幼穗分化肥時施用6 kg/667m2,促花肥時施7 kg/667m2,增粒肥時施3 kg/667m2。
Y58S/0293 根系發(fā)達,生長勢強,為促進前期早發(fā),有效分蘗末期控制無效分蘗,后期確保根系活力,在水分管里上以“增氣、養(yǎng)根、?;盍Α睘橹行?,具體方法是移栽返青后保持淺水,分蘗期濕潤灌溉促分蘗,苗數(shù)達到預定穗數(shù)的80% 時開始排水曬田,采取灌跑馬水多次輕曬的方法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和深扎。該組合根系多而粗壯,曬田過重,田間開坼大,根系斷裂造成植傷,只宜多次輕曬,曬到葉色轉(zhuǎn)淡為止,如沒達到目標,一直可延續(xù)輕曬到幼穗分化初期。幼穗分化后灌淺水間隙灌溉至抽穗揚花期,灌漿成熟期轉(zhuǎn)為濕潤灌溉,干濕交替,以確保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提高結(jié)實率和充實度。整個生育期確保做到干干濕濕,保持清水硬板、以氣養(yǎng)根、以根保葉、以葉增重、活熟到老,最終獲取高產(chǎn)。
病蟲害以防為主,秧田期防治1~2 次,主要防治稻薊馬和稻癭蚊,移栽前一天秧田可噴施一次長效農(nóng)藥,使秧苗帶藥下田,減少大田前期病蟲害。大田期主要防治三蟲三病,即螟蟲、稻縱卷葉蟲、稻飛虱、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5]。由于采用濕潤灌溉的水分管理方式,田間容易滋生雜草,小苗移栽不能在追第一次分蘗肥時施用除草劑,否則極易出現(xiàn)藥害,可在移栽前7 d 左右撒施除草劑并保水封殺,防止雜草生長。后期人工除草除稗1~2 次。
Y58S/0293 葉色淡綠,株型較緊湊,葉下禾,分蘗力較強,前期苗蘗增長較快,莖稈中等,較耐肥抗倒;田間病蟲害較輕,后期落色好,抗逆性強,中后期耐高溫優(yōu)勢明顯,尤其是在抽穗揚花期遇較高溫的情況下結(jié)實率仍然能達到94.1%,且田間未發(fā)現(xiàn)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因此是一個抗性較好的組合。
Y58S/0293 在三亞的超高產(chǎn)栽培對策:①介于此組合耐高溫能力較強,播種期可適當提早,建議三亞在12月15日左右播種,長沙在5月15日左右播種;②培育壯秧,適時移栽;③移栽密度可根據(jù)土壤肥力情況采用16.7 cm×30 cm 寸或20 cm×30 cm 寸為佳,每穴兩粒谷苗,小苗移栽保證基本苗3萬株/667m2左右,中苗移栽保證基本苗4 萬~5 萬株/667m2;④前期應促其快發(fā),中期穩(wěn)長,不可急促旺長,中后期應適當增大用肥量,抽穗后還應看葉色補施氮肥及多次噴施葉面肥,確保大穗和提高結(jié)實率以獲得高產(chǎn)。
[1]鄧啟云,袁隆平,蔡義東,等.超級雜交稻模式株型的光合優(yōu)勢[J].作物學報,2006,32(9):1288-1292.
[2]劉有發(fā).雜交水稻模式化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16):96-97.
[3]顏學祥,伍玉春.水稻控氮穩(wěn)磷增鉀及根外追肥栽培研究[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02,30(5):15-16.
[4]鐘梓璘,謝祿生.超級稻金優(yōu)458 春制母本直播高產(chǎn)制種技術(shù)[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1,23(1):81-82.
[5]韋培炎,秦祖臻,楊武興,等.興賓區(qū)超級稻大面積連片示范表現(xiàn)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J].園藝與種苗,20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