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衍亮 王雅玲 劉西泉
(1. 山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濟南 250061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
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首先具有高效、高功率密度特點,同時其內(nèi)、外定子繞組的多種連接方式而具有的寬恒功率調速范圍(作為電動機)及寬恒電壓輸出范圍(作為發(fā)電機),使其在串勵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起動/發(fā)電機[1]、風力發(fā)電機[2]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由于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特殊結構,盡管可以采用有限元方法對其進行分析[2],但無法采用現(xiàn)成的電磁設計程序進行電磁設計。本系列文章的第I部分采用響應面法,基于組成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內(nèi)、外兩個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獨立設計,得到了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設計方案,因此,本文首先通過對樣機設計方案的有限元分析和樣機實驗,驗證響應面法在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電磁設計中的應用效果。
有文獻對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進行了磁場的有限元分析和樣機試驗,給出了空載時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計算電動勢波形和試驗電動勢波形的比較[1,2,4],文獻[5,6]采用有限元分別對雙定子電機的渦流損耗和齒槽轉矩進行了分析,到目前為止,沒有文獻通過有限元分析計算及試驗研究得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功率密度的定量結論,也沒有文獻對該種發(fā)電機的電壓調整率進行分析和試驗。因此,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對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樣機電機進行全面的有限元分析計算和試驗,得到該種電機很低電壓調整率和很高功率密度的結論。
樣機為三相、380V、5kW、1500r/min,采用4極電機結構,由響應面法得到的其他結構尺寸及性能設計參數(shù)見本系列文章的第I篇。
圖 1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時磁場及氣隙磁通密度分布,圖2分別為額定轉速下外定子、內(nèi)定子及整體雙定子發(fā)電機的永磁相電動勢波形。可以看出,盡管氣隙磁通密度波形正弦性較差,但相電動勢波形正弦性較好。響應面法設計計算、有限元法及試驗法(見后文)得到的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相電動勢見下表??梢钥闯?,三者基本相符,證明了響應面法在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中設計的有效性。
圖1 空載時磁場及氣隙磁通密度Fig.1 Magnetic field and air-gap field flux density distribution when on load
圖2 發(fā)電機空載時永磁相電動勢Fig.2 Calculated phase EMF waveform when no load
表 不同方法得到的空載相電動勢比較Tab. No load phase EMF comparison
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電磁設計,是通過響應面法綜合了內(nèi)、外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單獨設計而實現(xiàn)。在進行內(nèi)、外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單獨設計時,首先保證轉子軛部對應位置處永磁磁通密度方向相反,其次保證其磁通密度大小相近,實現(xiàn)了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時轉子軛部沒有或只有很低的切向永磁磁通密度,如圖1a所示,因此該發(fā)電機在不考慮機械因素時轉子軛部鐵心厚度可以很小(本樣機只有 6mm),同時導致了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內(nèi)、外氣隙永磁磁通接近相同,即該發(fā)電機外氣隙磁通密度低于內(nèi)氣隙磁通密度,如圖1b所示。圖3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且轉子內(nèi)磁體代替為空氣時磁力線分布和外氣隙永磁磁通密度分布,圖4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且轉子外磁體代替為空氣時磁力線分布和內(nèi)氣隙永磁磁通密度分布。可以看出,在內(nèi)、外磁體單獨作用時,由于轉子軛部較小所導致的飽和,分別使內(nèi)、外氣隙永磁磁通密度低于共同作用時的內(nèi)外氣隙永磁磁通密度,這正是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功率密度增加的原因所在。
圖4 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空載且轉子外磁體變?yōu)榭諝鈺r的磁力線及磁通密度Fig.4 Field distribution when rotor outer magnet is replaced by air and when in no load
圖5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定子繞組通有直軸電流6A(去磁電流)時的磁力線分布、內(nèi)外氣隙磁通密度分布;圖6為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定子繞組通有交軸電流 6A時的磁力線分布、內(nèi)外氣隙磁通密度分布??梢钥闯?,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電樞反應很低,對永磁體的工作點影響很小。
圖5 定子通有直軸6A去磁電流時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磁場Fig.5 Field distribution when 6A pure d-axis demagnetizing current is flowing in staor winding
圖6 定子通有交軸電樞電流6A時電機磁場Fig.6 Field distribution when 6A q-axis current is flowing in staor winding
圖7為樣機實物圖,圖8為額定轉速下,樣機的相電動勢波形及內(nèi)、外定子繞組的相電動勢波形。對比磁場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兩者相近,具有較好的相電動勢波形正弦性,且外定子相電動勢為160V左右,內(nèi)定子相電動勢80V左右,而整體發(fā)電機電動勢的有效值為 240V左右。由此可知,內(nèi)、外定子相電動勢代數(shù)和構成了整體發(fā)電機的相電動勢,說明樣機內(nèi)、外定子繞組的軸線及內(nèi)、外磁體軸線對齊??紤]到空載時外定子相電動勢為160V左右,內(nèi)定子相電動勢80V左右,因此在不考慮散熱條件的前提下,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功率密度(功率/體積)比單一內(nèi)轉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即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外電機)提高了50%。
圖7 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樣機Fig.7 Dual-stator PMSG prototype
圖8 樣機電機的空載相電動勢Fig.8 Measured phase EMF waveform when the prototyped PMSG in no load
發(fā)電機帶電阻性負載,在 1500r/min轉速時做溫升、效率及電壓調整率試驗,試驗表明在5kW輸出功率時,發(fā)電機的溫升為60K。電壓調整率試驗曲線及效率曲線分別如圖9a、9b所示,可以看出,在電阻負載時額定電壓調整率為 6%左右,額定效率90%左右,且在很大負載范圍內(nèi)具有高的運行效率。
圖9 樣機電機負載試驗曲線Fig.9 Prototyped PMSG experimental result when in load
本文基于本系列文章第 I篇中采用響應面法得到的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方案,進行電磁場的有限元分析計算及樣機的試驗驗證,得到以下結論:
(1)可以基于內(nèi)轉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和外轉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電磁設計程序,采用響應面法,進行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電磁設計。
(2)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電樞反應對永磁體工作點的影響很小,有利于該種電機磁體工作點的穩(wěn)定性和電壓穩(wěn)定性。
(3)在不考慮散熱差異的前提下,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的功率/體積密度比通常內(nèi)轉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提高50%。
(4)對本文給出的 5kW、380V的雙定子永磁同步發(fā)電機樣機,在電阻負載時,額定電壓調整率為6%,額定效率達90%,具有良好的性能。
[1]Cai Feng, Cui Shumei, Cheng Shuka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ouble-stator starter generator for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netics, 2005, 41(1): 484-487.
[2]Niu Shuangxia, Chau K T, 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new double-stator cup-rotor permanent-magnet machine for wind power gen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netics, 2007, 43(6): 2501-2503.
[3]Zhang Dong, Chau K T,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double-stator cup-rotor PM integrated-statorgenerator[C]. 41st IAS Annual Meeting of IEEE,2006, 1: 20-26.
[4]倪光正, 楊仕友, 錢秀英, 等. 工程電磁場數(shù)值分析[M].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4.
[5]Kyu Yun Hwang, Sang Bong Rhee, et al. Rotor pole design in spoke-type brushless DC motor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netics,2007, 43(4): 1833-1836.
[6]文澤軍, 劉德順, 等. 基于響應面模型的永磁直流微電機堵轉力矩穩(wěn)健設計[J]. 機械設計與制造,2007(3): 16-18.
Wen Zejun, Liu Deshun, et al. Robust design for the locked torque of permanent magnetism DC-motor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 Machiner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2007(3):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