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全 石琤 邢連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債務危機與福利制度:基于福利生產模型的分析
魯全 石琤 邢連斌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統(tǒng)計資料顯示,歐洲國家主權債務與其福利開支之間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福利生產模型全面揭示了經濟發(fā)展、財政貨幣政策以及福利增長之間的辯證關系.主權債務國家經濟結構失衡與經濟增長乏力是導致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并且影響了福利制度發(fā)展的物質基礎;作為調節(jié)工具的財政貨幣政策的分離使希臘等國家被迫通過單一的借貸政策來維持福利開支;民主超載導致了福利開支的非理性膨脹,又進一步惡化了此次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從以上三個視角的比較分析看,社會保險型體制比福利國家體制更具優(yōu)越性.
歐債危機;福利制度;福利生產
那么,福利制度是否是歐債危機的根源,歐債危機的發(fā)生對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何啟示?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理論假設,通過構建福利生產的理論模型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與福利制度的關系進行闡述與分析,最終得出我國應當堅持社會保險型模式的基本結論.
為了考察歐債危機與福利制度的關系,本文首先從定量的角度對歐洲各國主權債務占GDP的比重與該國社會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③從理論上說,一國社會福利開支占GDP的比重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應該國社會保障的發(fā)展程度與水平,而福利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則能更準確地反應財政資源中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從而更加準確地反應出財政性福利開支是否是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原因.進行相關分析,從而得出有關主權債務危機與社會福利開支之間的理論假設.
本文選取了歐盟27國作為樣本,其中包括未發(fā)生債務與發(fā)生債務的國家,以便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危機與社會福利之間的關系.國家主權債務占GDP的比重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一國的借債情況,也就是債務的嚴重程度;社會福利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則可以反應福利開支對國家財政資源的占用情況.從各年份看,2007、2008年主權債務占GDP比重與社會福利支出占公共財政開支比重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皮爾遜相關系數分別為0.579和0.516;2009年在顯著性水平為0.1的條件下兩者有正相關關系,而2010年二者則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從縱向來看,公共債務占GDP比重與社會福利支出占公共財政開支比重的相關程度在逐年下降,到2010年(即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全面爆發(fā)的年份)時,兩者已然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是,歐洲國家財政性福利開支與國家主權債務之間沒有必然的相關關系,也就是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是由福利制度導致的.
以上根據對統(tǒng)計資料的分析,提出了有關歐洲國家主權債務與財政性福利開支之間關系的理論假設,下面將通過構建福利生產理論框架,從福利的物質基礎(輸入端)、福利的產出(輸出端)和輸入與輸出之間的調節(jié)工具(財政貨幣政策)三個方面,進一步分析主權債務與福利制度之間的關系.
在福利生產的理論框架中,有三個基本的要素,分別是以實體經濟的發(fā)展為基礎的經濟增長、具有再分配性質的社會福利制度和作為調節(jié)工具的財政貨幣政策.其中,以實體經濟的發(fā)展為基礎的經濟增長是福利制度發(fā)展的基礎,從福利生產的過程來看,可以被視為福利生產的輸入端;具有再分配性質的社會福利制度則是包容性經濟增長的必然要求④李躍華、余達淮:《包容性增長的倫理分析》,《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也是福利生產的結果,即輸出端;財政貨幣政策是經濟發(fā)展成果轉變?yōu)楦@a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政府通過財政政策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福利的支出,當政府財政汲取能力不足時,則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來確保福利開支⑤采取這種方式時要以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作為代價.,因此財政貨幣政策是聯(lián)結經濟發(fā)展與福利制度的調節(jié)工具.
福利生產理論框架的三個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從輸入端(經濟增長)與輸出端(福利制度)之間的關系看,在財政貨幣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輸出方會隨輸入方的增長而增長,從而實現國民福利與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步.另一方面,輸出端也會對輸入端產生反作用,根據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現代福利制度對經濟發(fā)展具有反向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被廣泛用于應對經濟危機⑥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誕生、英國"二戰(zhàn)"后宣布建設福利國家以及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之后頒布《社會保險法》都充分說明,社會福利制度是政府應對經濟危機與經濟不景氣的重要政策工具..但是,福利制度也有其客觀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福利制度的發(fā)展違背其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是福利開支的增長超越了經濟發(fā)展水平時,福利制度將不僅不能夠緩解經濟危機,反而會引發(fā)新的危機.與此同時,財政貨幣政策作為調節(jié)工具,是影響輸入端與輸出端關系的重要因素,當輸入或輸出端的任何一方出現問題時,都可以通過調節(jié)工具進行風險規(guī)避或實施應急處理,以實現危機的最小化.例如,當經濟增長放緩時,可以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維持福利開支水平;當福利開支過度膨脹時,則可以通過緊縮的財政政策來適度控制福利水平.
綜上所述,根據福利生產理論框架,可以得出以下三個基本結論:第一,經濟發(fā)展是福利制度發(fā)展的基礎,如果經濟發(fā)展出現問題,就會使福利制度的發(fā)展缺乏物質基礎.第二,福利制度會對經濟發(fā)展產生反作用,一方面,作為一種積極的財政政策,社會福利制度的發(fā)展將有利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當福利開支超越經濟發(fā)展水平時,也會對經濟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第三,財政貨幣政策是經濟發(fā)展與福利制度發(fā)展之間的重要調節(jié)工具,當經濟發(fā)展或福利制度發(fā)展中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時,一國可以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調整.
福利生產模型從總體上解釋了社會福利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運行原理,同時,這一模型也可以用來論證福利制度與債務危機的發(fā)生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下面,就分別從福利生產模型的三個要素出發(fā),分析福利制度與歐債危機的關系.
圖1 福利生產理論框架
基于福利生產的理論模型,輸入方的變動顯然會影響輸入方與輸出方之間的關系,即經濟發(fā)展緩慢甚至停滯必然會影響福利制度的水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意味著經濟發(fā)展是福利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福利發(fā)展要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另一方面,福利發(fā)展的前提是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若輸入減少,輸出方不變,即可再分配的財富減少而福利支出不變,則會產生福利與可再分配財富間的缺口,此時便需要通過調節(jié)工具,如舉債來彌補缺口.
從歐債危機較為嚴重的幾個國家來看,經濟發(fā)展水平在歐盟內部相對落后,尤其是實體經濟發(fā)展不力,加上缺乏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導致了經濟衰退.下面,就以此次歐債危機最為嚴重的希臘為例,對其經濟發(fā)展進行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后,希臘GDP增長明顯下滑,連續(xù)三年出現負增長.希臘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實體經濟薄弱,從而不足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風險,而其采取的財政政策亦未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fā)展,卻反而造成了國家債務負擔加重.希臘經濟發(fā)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生產性"缺失導致經濟增長模式存在嚴重缺陷.從希臘產業(yè)結構來看,服務業(yè)是希臘經濟增長最主要的來源,是典型的"非生產性"國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歐洲一體化,希臘也經歷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的轉變.在歐洲內部傳統(tǒng)的貿易分工中,希臘等勞動力生產率較低的國家往往在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中具有比較優(yōu)勢.然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陸續(xù)加入到全球產業(yè)的競爭當中,削弱了歐洲債務國家在傳統(tǒng)優(yōu)勢行業(yè)中的競爭力,他們不得不普遍推行"高消費+貿易逆差"的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在全球經濟繁榮時期,政府赤字和債務可以不斷周轉,一旦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滑坡使資金周轉不利,政府赤字加劇,居民消費又受到影響,政府便不得不舉借外債來彌補赤字,維持經濟的發(fā)展①漆鑫、龐業(yè)軍:《歐債危機的根源、前景與影響》,《中國貨幣市場》2011年第10期..赤字與出口下滑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使得國家主權信用風險逐步積累,造成國家主權債務危機.與此同時,伴隨著歐盟一體化的進程,希臘等國家可以更容易從歐盟及歐盟其他成員國獲得相對廉價的貸款,這進一步地削弱了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的"生產性"②馬寅飛:《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xù)沖擊---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現狀、成因及影響分析》,《財經界(學術版)》2011年第7期..因此,希臘等國家以信貸消費和主權債務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增長方式由于缺乏生產性,而具有嚴重的缺陷,這是導致希臘等國家經濟停滯增長的核心原因.
其次,工業(yè)基礎薄弱,產業(yè)結構嚴重失衡.歐元區(qū)的經濟差異較為明顯,希臘的經濟在歐盟成員國中相對落后,工業(yè)基礎薄弱,產業(yè)結構失衡.希臘主要以海運、旅游和僑匯這三大外需型產業(yè)作為本國的支柱產業(yè).2009年希臘服務業(yè)總產值為1820.34億歐元,約占GDP的75.8%,就業(yè)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65.1%;相比而言,工業(yè)總產值僅占GDP的20.8%,就業(yè)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22.4%.在服務業(yè)中,旅游業(yè)又是希臘經濟收入最為重要的來源,在2009年前三個季度中旅游人數達1270萬人,已經超過了希臘總人口數,同期旅游業(yè)的收入達47.265億歐元,大約占GDP的1.9%.但是,希臘的游客主要來自歐美國家,尤其以美國人為主,因此,在歐美民眾因金融危機失去工作或者收入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希臘旅游業(yè)受到重創(chuàng).根據希臘葡萄園聯(lián)盟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與2008年相比,2009年赴希臘旅游的美國游客減少了24.2%,同時歐盟成員國進入希臘的游客也銳減了19.3%,來自兩地的旅游業(yè)收入分別減少16.2%和14%.希臘央行數據顯示,2010年1-8月旅游業(yè)收入下滑了7.3%.由此可見,產業(yè)結構的嚴重失衡,使得希臘的經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部經濟環(huán)境,當全球經濟不景氣時,這種衰退就會通過希臘畸形的產業(yè)結構被進一步地放大,進而對其經濟發(fā)展造成重要打擊.
最后,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失業(yè)率居高不下.由于歐元區(qū)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各國易于獲得低廉、充足的借貸資金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部分國家勞動生產率低但勞動成本高等結構性問題①孫海泳:《歐債危機成因與前景的制度分析》,《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0年第4期..希臘的失業(yè)率長期保持高位,一直高于OECD國家的總體水平.在歐洲范圍內,一方面,希臘從事工業(yè)的勞動者比例顯著低于歐洲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就業(yè)人口中自雇傭者的人數比例較高.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0年希臘自雇傭者占就業(yè)總人數的比重為36%,而德國的該比例僅為11.7%.不僅如此,希臘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等問題導致多余的勞動力無法轉移到其他國家重新就業(yè).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樣的,例如,希臘工人不講德語,因而希臘工人只能留在希臘,而無法外出務工等②余永定:《從歐洲主權債危機到全球主權債危機》,《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第6期..這種情況下,政府失業(yè)補助等開支的增加變得不可避免.
不僅希臘如此,遭遇歐債危機的其他歐洲國家均有嚴重的經濟失衡問題.葡萄牙的經濟增長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但在本世紀的前十年迅速回落,其人均GDP只有歐盟平均的2/3,并在近年來受到低成本的中歐和亞洲國家生產商的沖擊;意大利經濟近年來發(fā)展緩慢,并為高失業(yè)率、高稅收所困擾;愛爾蘭經濟在過去的兩年內陷入衰退,其房地產泡沫破滅嚴重影響了政府稅收和民眾消費能力;西班牙的經濟在高于歐盟平均值之上增長十多年之后陷入了嚴重的衰退之中,失業(yè)率在過去的一年里大幅上升③王佳璽:《歐洲債務危機及對中國的啟示》,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第10-11頁..
因此,即使福利支出水平不變,生產減緩導致的財富減少必然使具有再分配性質的福利制度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當福利支出缺口產生時,希臘政府只能被迫采取借債的方式來維持福利開支.從表面上看,舉債是為了滿足福利支出的缺口,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經濟發(fā)展的不足以及經濟調控手段的失誤帶來的經濟發(fā)展自身的問題.因此,歐洲債務危機本質上是一次經濟危機,是經濟結構失衡與經濟增長乏力的結果,并且,經濟危機嚴重削弱了福利制度的物質基礎,并由此導致福利開支的缺口和借貸規(guī)模的膨脹,即是經濟危機導致了福利危機,而非福利危機導致了經濟危機.
羅桑瓦?、芾钆嗔?《巴黎讀書札記之四:經濟社會學思潮和羅桑瓦龍》,《讀書》1997年第8期.認為,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社會抵御經濟自由主義風險的需要.相對于經濟周期來說,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反周期功能",并承擔著避險、救助和再分配的社會功能.但是,福利制度建立與發(fā)展的前提即國家掌握貨幣主權,而貨幣調節(jié)工具的缺失會影響福利制度的持續(xù)運行,如果沒有紙幣、信貸和中央銀行所承擔的控制貨幣供應和經濟事務的巨大權力,也就不可能有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管理方法和現代福利國家的產生和發(fā)展.在喪失貨幣獨立性的情況下,福利的調控作用會受到明顯的限制,反而會加劇經濟的衰退.尤其是在經濟出現衰退的時期,高失業(yè)率帶來的失業(yè)保障金支付總額的上升還會進一步加重財政負擔,而如果只使用單一的財政政策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調整成本.因此,完整的財政貨幣政策是維持經濟增長與福利發(fā)展的重要調節(jié)工具,然而,由于包括希臘在內的歐元區(qū)成員國失去了貨幣主權,也就因此失去了繼續(xù)推行福利資本主義的一個最重要的工具.尤其對于希臘等經濟增長乏力的國家而言,更需要有獨立的財政貨幣政策權力,才能實現福利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⑤謝世清:《歷次主權債務危機的成因與啟示》,《上海金融》2011年第4期..當一國喪失了獨立而又完整的財政貨幣政策決策權時,福利制度的發(fā)展也將因此變得難以調控.①當然,如果歐洲實現了福利制度的一體化,那么在歐盟層面上實施統(tǒng)一的財政貨幣政策,也能較好地調節(jié)經濟發(fā)展與福利制度之間的關系,但目前的情況是,歐洲層面只有統(tǒng)一的貨幣政策,卻沒有統(tǒng)一的財政政策,福利制度也遠未實現一體化.
一些學者進一步提出,歐債危機的產生本身就與歐洲貨幣一體化與財政政策的分離有密切的關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將危機的核心原因直指"歐元的不靈活性"(Inflexibility of The Euro)②Krugman,P.,The Euro trap,The New York Times,2010-4-29,轉引自施愛國、崔正男:《歐債危機成因與前景的制度分析》,《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0年第4期..他認為,希臘與西班牙等國的債務問題其實和這些國家的財政紀律關系不大,主要是歐元區(qū)成員國貨幣上的統(tǒng)一與財政政策、勞工政策不統(tǒng)一之間的矛盾及其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在獨立貨幣的情況下,希臘可以通過貨幣貶值恢復貿易平衡;在共同貨幣下,希臘則喪失了采取貨幣政策的權力.這表現出歐元區(qū)制度設計本身存在缺陷.與此同時,歐元區(qū)的決定機制采取一票否決制,即重大問題決定只有經過所有國家的全民公決并且一致通過才能確定,這就使得歐元區(qū)作為一個經濟聯(lián)盟,而非政治聯(lián)盟的復雜整體很難迅速地做出反應并制定相應對策,市場恐慌情緒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加劇了危機的破壞程度.因此,歐元區(qū)國家無法通過及時、有效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以享受"政策福利".
綜上所述,由于歐洲實現了一體化的貨幣,導致希臘等國家一方面無法通過完整的財政貨幣政策實現福利制度對經濟發(fā)展的調節(jié)作用;另一方面,在缺乏獨立貨幣政策制定權的情況下,經濟發(fā)展乏力的國家只能完全依靠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通過大量舉債來刺激經濟發(fā)展、維持福利水平.作為經濟增長與福利發(fā)展的調節(jié)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在歐盟范圍內被分解,歐盟具有貨幣政策權,卻無財政政策權;歐元區(qū)各國有財政權,卻無貨幣政策權.這種調節(jié)工具的分離破壞了經濟增長與福利發(fā)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使得福利制度不僅未能抑制危機的發(fā)生反而加劇了危機的爆發(fā)和蔓延.
民主超載(Democratic Deficit)一詞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是新右派針對社團主義(Corporatism)民主政治提出的批判.新右派認為社團主義賦予部門和經濟利益團體相當多的權力,不斷向國家提出增加撥款、公共投資以及國家保護等要求,而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家干預和經濟停滯.希臘公務員的高福利可以反映出民主超載所帶來的福利支出壓力.根據希臘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每年希臘政府都要為公共部門雇員支付數十億歐元的福利.希臘的公務員們享受到的薪酬福利,比私營部門高出近一倍:一年14個月的工資、至少一個月的帶薪休假、58歲的退休年齡(退休后仍可以一年領取14個月的養(yǎng)老金)、可以"世襲"的退休金(已經去世的公務員的未婚或者已婚的女兒,都可以繼續(xù)領取其父母的退休金)、多項額外獎金(每個月從5歐元到1300歐元不等,獎金名目繁多)等.在這樣的福利體系下,希臘的公務員系統(tǒng)迅速膨脹,公務員人數占全國勞動人口的10%,是英國的5倍.
另外,新右派的觀點認為選舉過程也會造成政府超載.選舉所建構的政治是一段自我挫敗的過程,因為政客總是被鼓勵向選民提出不切實際的承諾來實現競選獲勝.為了權力的欲望,政客總是企圖以更慷慨的公共支出來打擊其競爭者③施愛國、崔正男:《歐債危機成因與前景的制度分析》,《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0年第4期..布里坦認為,政治家為了選舉競爭中獲勝不得不滿足選民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分配上的要求會更多④Samuel Brittan,The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of Democracy,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75(5):P129-159..不斷增加的期望和要求需要通過多樣的財政支出來滿足,這些都是政治家不可逆轉的,而過度的承諾帶來的公共財政的支出已經超出國家能夠提供的資源.民主超載說明政治參與成本超過了政治制度本身的承載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希臘民眾為了爭取高福利,用選票選舉承諾高福利的政黨上臺;同時,政治家們?yōu)榱松吓_掌權,亦不斷提高福利水平.2011年希臘養(yǎng)老金替代率達95.7%,在OECD國家中僅次于沙特(100%)和冰島(96.9%).在主權債務危機較為嚴重的其他四國中,西班牙(81.2%)和意大利(64.5%)也有較高的養(yǎng)老金替代率,大大高于典型的福利國家瑞典(53.8%)和英國(42.3%)⑤數據來源于OECD:Pension at a Glance 2011: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and G20 countries,OECD 2011..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選與民意調查中取悅民眾,政府往往采用"愚民政策",采取"飲鴆止渴"的行為,例如希臘政府在2009年之前就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虧空.歐洲的政治家雖然意識到短期利益行為的危害,但大規(guī)模福利政策改革卻充滿危險.希臘民眾對福利改革持續(xù)抗議,表明一旦民眾習慣了各種優(yōu)厚的福利待遇,即使這種福利是國家所無法負擔的,但改革卻依然難以推進.
因無法抵抗團體與選舉的壓力,導致政治體系的癱瘓,這種無節(jié)制民主的經濟后果就是政府舉債所造成的高通貨膨脹,以及拖垮企業(yè)和削弱經濟增長動力的沉重賦稅①施愛國、崔正男:《歐債危機成因與前景的制度分析》,《戰(zhàn)略決策研究》2010年第4期..有歐洲學者指出,典型的南歐福利國家包括一個高度破碎扭曲的收入維持系統(tǒng)和通過不發(fā)達的國際機構和侍從主義(Clientelistic)政黨的政治網絡來輸送的醫(yī)療服務系統(tǒng).這些國家的大量政治承諾、侍從主義的政治活動以及虛弱的國家力量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財政危機"②克里斯托弗.皮爾森:《當代福利國家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丁開杰、林義選編《后福利國家》,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頁..民主超載帶來的高福利可以看作是福利外生性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看似民主的背后可能是政治家為實現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盲目提高福利水平.因此,希臘的高福利是被民主"綁架"的福利,是政治家出于短期政治目標不負責任的行為后果,由這樣的高福利帶來的債務危機,政治家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本文從福利生產模型的三個視角對歐債危機與福利制度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四點結論與啟示:
首先,經濟發(fā)展是福利制度發(fā)展的基礎,由于經濟結構失衡和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從而使得歐債國家的福利制度發(fā)展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因此,歐債危機本質上是一次經濟危機,而非福利制度的危機.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經濟仍然保持著較快速度的發(fā)展,但另一方面,在外部經濟環(huán)境惡化和傳統(tǒng)的經濟增長動力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更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一段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通過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經濟增長向國民福利改善的有效轉化.
其次,財政貨幣政策是調節(jié)經濟發(fā)展與福利制度發(fā)展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在歐元區(qū)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分離(貨幣政策權歸屬歐盟,但財政政策權歸屬主權國家),使得財政貨幣政策作為調節(jié)工具的功能喪失,主權國家只能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借貸的方式來維持福利開支,福利制度不僅未能實現緩解危機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危機的嚴重程度.由于福利制度受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區(qū)域一體化的進程中,應當審慎對待福利制度的區(qū)域一體化.近年來,有關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qū))經濟一體化和貨幣一體化(例如,有學者建議推出"亞元")的呼聲甚高,這種區(qū)域一體化過程中財政貨幣政策的相對分離對一國經濟發(fā)展與福利制度造成的不良影響已經在此次歐債危機中顯現出來,這個教訓值得借鑒.
第三,在民主超載的作用機制下,團體壓力和選舉競爭利益驅使政黨為了政治目的而開展盲目的福利競爭,這種競爭在福利剛性的作用下,容易超越了一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并對經濟發(fā)展和國家財政造成壓力.因此,一國主權債務危機的發(fā)生并非福利制度發(fā)展的必然后果,而是福利制度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違背其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超越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后果.對于我國而言,總體福利水平不足與部分地區(qū)福利水平發(fā)展過快的局面同時存在,而總體福利水平不足則是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因此,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既需要提高總體福利水平,也需要防止部分地區(qū)福利水平的非理性增長,以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最后,從福利體制選擇的視角看,在實現經濟增長與國民福利增長的作用機制方面,福利國家型體制需要通過政府的第三方介入,通過第二次分配實現經濟增長向國民福利的轉化,作用機制是間接的;社會保險型體制通過參保人繳費水平的提高和將待遇水平與繳費水平緊密聯(lián)系,直接使經濟增長轉變?yōu)楦@鲩L,作用機制更加直接.在對財政貨幣政策的依賴性方面,福利國家型體制由于其資金直接來源于國家財政,因此對財政貨幣政策的依賴性較高,而社會保險制度由于主要來源于勞資雙方的繳費,因此與國家財政資金相對獨立,不會直接對國家的財政支出造成壓力,對財政貨幣政策的依賴性較小.從福利水平的增長看,福利國家型體制福利水平的確定主觀性較大,容易受到"民主超載"機制的影響;社會保險型體制的福利水平主要由繳費水平確定,因此不宜受到"民主超載"機制的影響,而容易維持合理的水平.從以上這三個視角的分析可以充分說明,社會保險體制比福利國家體制更具合理性與適應性,我國應當堅持以社會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責任編輯:陸影l(fā)uyinga1203@163.com)
D57
A
1003-4145[2012]08-0034-06
2009年12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惠譽、穆迪陸續(xù)下調了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變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截止到2009年底,希臘赤字率上升到13.6%,負債率上升到115.1%,遠高于歐盟《穩(wěn)定與增長公約》規(guī)定的上限3%和60%,希臘政府的公共債務已高達3000億歐元.2010年5月,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全面爆發(fā).隨后主權債務危機向歐洲其他國家蔓延,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歐豬國家"相繼出現了信用危機,受主權債務問題影響的國家GDP占到整個歐元區(qū)GDP的37%.由于債務問題在發(fā)達國家中具有"普遍性",英國、美國以及日本同樣存在巨額的財政赤字,主權債務危機有可能成為全球性問題.與此同時,這場經濟危機還引發(fā)了全面的政治和社會系統(tǒng)性危機,甚至對資本主義制度造成重大影響.①臧秀玲、楊帆:《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的影響》,《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發(fā)生與蔓延,成為學術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引發(fā)了學界對福利制度與經濟危機關系的討論.一派觀點認為高福利制度是經濟危機的根源:如李軍鵬認為老齡化帶來的養(yǎng)老金支出壓力是導致主權債務危機的重要因素.張士斌、黎源認為歐洲國家剛性的養(yǎng)老金替代率在人口持續(xù)老齡化和經濟增長緩慢的前提下必然導致養(yǎng)老金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國家財政債務危機不斷升級②張士斌、黎源:《歐洲債務危機與中國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基于公共養(yǎng)老金替代率視角的分析》,《浙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鄭秉文認為,從深層看,過度的福利和慷慨的保障已使福利國家不堪重負,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更使隱性財務日益顯現,債務貨幣化正使福利國家亦步亦趨,走向債務國家③鄭秉文:《歐債危機下的養(yǎng)老金制度改革---從福利國家到高債國家的教訓》,《中國人口科學》2011年第5期..嚴云樓認為,歐洲債務危機爆發(fā),看似是不嚴格執(zhí)行財政紀律造成的惡果,究其實質暴露的乃是以借貸維持的高福利保障制度這一深層弊病④嚴運樓:《歐洲債務危機"曝"高福利病》,《中國社會保障》2010年第7期..
另一派觀點認為歐債危機不是福利惹的禍.鄭功成認為歐債危機本身是一次經濟危機,它的惡化可能導致福利危機,但絕不應本末倒置地認為是福利危機導致了歐債危機⑤鄭功成:《歐債危機不是福利惹的禍》,新華網2011年12月5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05/c_111218155.htm.高連奎指出,我們傳統(tǒng)認為高福利必然導致高負債,但世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是否欠債不在于這個國家的福利有多高,而在于這個國家是否遵守財政紀律,一個國家是否欠債與福利多少沒有關系①高連奎:《歐債危機背后的三個深層次根源》,中國經營網2011年12月15日..樊鵬從西方民主選舉體制下是否實現普惠性社會福利、超高赤字的發(fā)展模式是否是社會福利造成的、西方國家的稅收和再分配能力是否能夠跟上社會福利體系發(fā)展的要求這三個方面論證了國家高赤字發(fā)展模式并非社會福利惹的禍②樊鵬:《西方國家高赤字發(fā)展模式是社會福利惹的禍嗎?---從財政和稅收的視角看》,易匯資訊網2012年2月26日,http://www.ieforex.com/huanqiucaijing/jingjiguancha/2012-02-27/87272.html.
2012-05-06
魯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博士.石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邢連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