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澤泉 屠 捷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講師團辦公室主任;杭州市朝暉七區(qū)小學高級教師)
“精神富有”專題筆談①至樂莫過讀書
□ 李澤泉 屠 捷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講師團辦公室主任;杭州市朝暉七區(qū)小學高級教師)
編者按: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xiàn)代化浙江”的歷史使命,省內社科理論界圍繞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積極深入地開展了理論研究和探討。近期,《觀察與思考》雜志社組織舉行了“精神富有與現(xiàn)代化浙江”專題研討會,并特選擇部分領導、學者的理論文章組成專題筆談,在理論探討的同時對浙江各地的一些實踐進行總結和提煉。
“修身莫如養(yǎng)性,至樂莫過讀書”。這句話不是出自哪個大師專家之口,而是民族英雄戚繼光說的,它道出了讀書對于人生的重要性。幾百年過去了,人類社會已進入了全球化、市場化、網(wǎng)絡化年代,盡管閱讀的風氣日趨式微,但閱讀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其作用仍不可低估,關鍵是人們如何認識閱讀、如何開展真正意義的閱讀。
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思想,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軀體,更在于精神。人的軀體主要受遺傳和基因決定,后天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有一定影響。人的精神面貌,包括氣質、文化涵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主要不靠先天遺傳和基因,主要靠后天的社會實踐和個人閱讀。在社會實踐中,受他人的感染和影響,人的精神面貌也會發(fā)生變化。但每個人在通過閱讀來改變自己的精神面貌方面,機會是相對公平的,可以盡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彌補先天和客觀工作條件的不足。
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局限,在人書互動和緊張的思維對峙中,擴大了知識的交流面和精神的受益面,促進人性對歷史的貼近,間接對直接的突破,理性對感性的超越。通過閱讀,人們不一定在物質上會變得更加富裕,但一定可以在精神上變得更有智慧,更有修養(yǎng),更有氣度。通過閱讀,人們不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長相和體質,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品位和氣質。通過閱讀,人們不一定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一定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閱讀,對個體的作用是如此巨大,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作用,也同樣不可低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閱讀決定了其精神力量和文明水準,構成了軟實力的基礎。因為共同的閱讀是形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語言和共同精神密碼的關鍵,是形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國際閱讀協(xié)會在一份報告中曾經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公民素質,決定著其未來的發(fā)展。
猶太民族在全世界的人口總數(shù)只有3000萬人,住在以色列本土的是600多萬。這個民族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國,到處流浪并寄人籬下,卻產生了如此多的世界級杰出人物,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尹德、海涅、卓別林、畢加索、門德爾松、柏格森、胡塞爾、大衛(wèi)·李嘉圖、盧森堡、基辛格、斯皮爾伯格、玻爾、費米、摩根、洛克菲勒、巴菲特等等,真可謂是哲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畫家等應有盡有。在美國200名最有影響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占美國總人口2%—3%的猶太人占了一半;美國的百萬富翁,猶太人占了三分之一……不勝枚舉。正是這些猶太名人的思想,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物質世界,還改變了人類的精神世界。
是什么促使猶太民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是智慧,是精神力量。而智慧和精神力量的背后,是猶太人對于書籍宗教般的情懷。猶太人嗜書如命,極為重視閱讀。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在以色列,平均每6個人就訂一份英文報紙。時下,每個猶太人年均閱讀64冊圖書,是我國人年均閱讀量的十幾倍。
隨著電影、電視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特別是隨著網(wǎng)絡、手機等現(xiàn)代傳媒和即時通訊的出現(xiàn)和迅猛發(fā)展,以形象取代文字,以讀圖、讀網(wǎng)甚或以上臉書(facebook)、刷微博代替閱讀的大有人在。當美國4至6歲的孩子們被問到他們是更喜歡電視還是爸爸時,54%的孩子回答是電視。平均起來,一個美國家庭開著電視的時間一天高達8小時,它搶奪的時間相當一部分來自人們的閱讀。根據(jù)一項國際調查,世界上有30億人平均每天花兩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看電視。
電視機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我國普及,到現(xiàn)在,幾乎人人每天都要看電視。我國從1994年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民在短短十幾年里,從零開始,急劇上升到當前的5.38億,成為世界最大的網(wǎng)民國家,而閱讀現(xiàn)狀卻相形見絀。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超過30萬種,去年出版圖書超過1億多冊,但是戶均消費圖書只有1.75冊。據(jù)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研究,2011年我國公民人均閱讀圖書只有4.35本,上海是全國讀書較多的城市,人均年讀書量達8本,而韓國人讀11本,法國人20本,美國人25本。
在我國,不僅僅是普通民眾,在校學生的閱讀量也在減少。據(jù)復旦大學的一項調查:大學生閱讀本專業(yè)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僅有22.8%,閱讀專業(yè)期刊的只有9.3%,閱讀外文文獻的更是只有5.2%。許多大學生養(yǎng)成了“課堂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的習慣。一些大學教師由于沒有閱讀的習慣,甚至二三十年都拿著同樣的備課稿去給學生們講課,被人戲稱為“拿著一張教育的舊船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
由于沒有形成全民閱讀的習慣,面對激烈的挑戰(zhàn)和多元的生活,人們很難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完整的人格和充實的人生,容易走上理想迷失、精神懈怠、價值失落和道德失范的歧路。
抱著實現(xiàn)精神富有、增加知識積累、提高思想覺悟、加強道德修養(yǎng)、充實人生意義目的的閱讀,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紙質閱讀,是經典閱讀,不是讀圖、讀網(wǎng)等淺閱讀。這樣講,并不是否認知識可以通過新科技途徑獲得,也不想否認圖文書、電子書、網(wǎng)絡對于人們獲取信息、增加樂趣的便利性,而是要提醒大家重視紙質閱讀、重視經典閱讀的本意。由文字構成的書籍,因符號抽象,常呈現(xiàn)為一種開放的結構,在引發(fā)人書對話過程中,能引起讀者往復思考,是最能鍛煉人腦的活動。而音畫構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觸及心靈。耽溺于圖文形象日久,極易使人產生惰性,形成按既定預設被動接受的知覺依賴,進而導致思維遲鈍自閉,溝通不良。至于網(wǎng)絡,因常提供即時性和碎片化的資訊,在使讀網(wǎng)帶上時髦化的“輕閱讀”、“淺閱讀”特點同時,也造成了人智力的降級和思想的衰退。
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微博的興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時間被充分利用起來,人們的閱讀變成了快餐式、跳躍式、碎片式。往往前一個熱點話題剛剛興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話題所取代,網(wǎng)民的興趣點在頁面之間來回跳躍,思維不再連貫,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異中使思想應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為犧牲品。有人因此調侃,網(wǎng)絡使“知識分子”變成了“知道分子”。
網(wǎng)絡時代淺閱讀與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經典閱讀有本質區(qū)別,后者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章節(jié)之間靠平行、遞進等邏輯關系排列。讀書尤其是讀比較艱深的經典作品,需要讀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還須回過頭去重看。而網(wǎng)絡閱讀的跳躍性使看似非常簡單的重看變得困難重重——因為不斷有新的東西在吸引你的眼球。因此,對今天的讀者來說,講究閱讀方法,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利弊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動的優(yōu)點,也要警惕把上網(wǎng)淺閱讀當成閱讀的主流,從而忽視甚至放棄傳統(tǒng)的紙質閱讀、經典閱讀。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讀與寫的緊密結合,通過寫來深化閱讀,增強閱讀的效果。在閱讀時,邊思考,邊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領,鉤其主旨,是古今學者推崇的一種治學方法。唐代韓愈在《進學解》里,說他自己讀書的方法是“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意思是說,對于記載事情的書,必須掌握住它的要領;對于闡述道理的書,必須探索出它的主旨。即讀書時,善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歸納,實在是重要的讀書方法。
讀與寫相結合,有很多好處。首先,促使讀者動腦筋思考。讀一個章節(jié)或段落,要知道這個章節(jié)或段落說的是什么意思,不思考便不會得出結果。而經過一番思考,就能領會其中的要領和主旨,若是善于聯(lián)想,更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其次,會促使讀者在讀書時痛下功夫,積極消化,加深理解。如果讀書時不善于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歸納其要旨,讀完就拉倒了事,往往缺乏深度理解。再次,便于進行記憶。善于概括、歸納能幫助讀者抓住文章之綱,不僅統(tǒng)領全篇,而且經久不忘。
當然,讀書進行歸納和概括,須力求準確,切忌望文生義。這就要求讀者在讀書時必須善于思索,認真分析,從浩瀚文篇中抓住其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對重要、經典的書和文章,要有“讀書破萬遍”的精神,甚至對其重要的段落動手抄寫。每一個概念,務求能弄明白,每一個結論以及論證的方法和材料,務求能搞清楚。
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是讓讀書成為生活的樂趣。為了使讀書成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從讀書中獲得知識、吸取精神營養(yǎng)、拓展心胸,必須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
首先須在觀念上祛除功利色彩。牛津大學社會學家經過20年的調查研究,認為閱讀對人職業(yè)水平的影響要遠超過電影、音樂或社交。但同時也指出,這種益處的獲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須出于愛好而讀。這種愛好能促使人體釋放更多產生滿足感的多巴胺,從而使人更自覺地投身于閱讀中。相比這種精細的科學化指證,中國經典的教誨顯得更簡樸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遺憾的是,這類教誨并未為當今人們所記取。因“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常能聽從心的指令,通過經典的閱讀知道人應該過理性的生活,既服務社會,又涵養(yǎng)個性,然后在對宇宙與人生、自我與他人的觀照中,保持內心的安寧?!盀槿恕闭咧粫胫盟龉ぞ撸淅?,求田問舍。世界上有許多書本來就與實用無關,而只為情趣存在。也不要說有些書離現(xiàn)實太遠,換個角度,其實它離你的理想很近。至于還有些書對你現(xiàn)在幫助不大,但可能對你的終身都會有影響。人可以帶著目的讀書,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帶著目的與人交往,又不能總帶著目的,否則會很可怕。
其次,須在閱讀過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閱讀是一個沉靜與沉思的過程,在這種沉靜沉思中,我們不僅使書中文字活起來,充實我們,還使它因我們的理解得到延展、增值和升值。所以經典的價值可以理解為,它堅持要我們放棄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獲得原本不屬于我們的寶貴經驗和精神食糧,還有我們平凡人生所永遠不能遭遇的嶄新體驗。
因此,現(xiàn)在人們開始提倡“慢閱讀”(Slow Reading),主張不僅在時間上,更在心態(tài)上保持清靜與閑適,然后走進經典。其實,這原是早先讀書人的常態(tài)。中國古人自來就多閑來讀經,雖南面王不易的雅談;在西方,從波德萊爾、本雅明到阿倫特,也都有過惟閑者才是智者的高論。通過慢讀,你才能體會米蘭·昆德拉所說的那種“久已失傳的樂趣”。
在此過程中,不要怕讀不完,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經典閱讀尤其如此。設定一個合理目標,如美國人費迪曼所開列的,從18歲到80歲的《一生的讀書計劃》,人是可以大致讀完經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經由經典閱讀,你學會了舉一反三,見邇知遠,實際上就獲得了費氏所說的“超越時空”的能力。還有,不要怕讀不懂,相較于人很容易毀于自己喜歡的淺近的東西,那種不能一目了然的東西反而能讓人經久不忘。只有困難,才夠挑戰(zhàn),才能精進,然后才如理查德·羅蒂《文學經典的啟示意義》所說的,在不失去“浪漫主義的原素”和“啟示價值”的同時,既“產生知識”,更“產生希望”。
責任編輯:孫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