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博,任國譜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維生素C類添加劑在飲料、快餐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中應用十分廣泛,抗壞血酸(AA)和抗壞血酸棕櫚酸酯(AP)是GB2760-2011中允許添加的兩種形式??箟难崮転橐幌盗猩磻峁┻€原力,它參與肉毒堿、組胺及其他腎上腺類固醇類激素的生物合成;通過為酶提供電子而使羥脯氨酸和賴氨酸羥基化,是膠原蛋白及結締組織合成的必需物質[1]。在生物體液中它是具有保護作用的抗氧化劑,清除血漿中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遭活性氧損害[2]。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顯示,富含VC的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喉癌、食道癌、胃癌等癌癥[3-6]及冠心病、白內(nèi)障等慢性疾?。?]。抗壞血酸棕櫚酸酯保留了抗壞血酸的生理活性,并與抗壞血酸一同用作食品抗氧化劑,兼具營養(yǎng)性、無毒、高效、使用安全等優(yōu)點[8]。丁健樺等[9]利用高效液相色譜較為全面的研究了存放時間、日照、氧化劑等對抗壞血酸穩(wěn)定性的影響。P ?piclin 等[10]關注了溶劑類型、初始濃度、溶氧量、儲藏條件對抗壞血酸棕櫚酸酯的影響。本文系統(tǒng)對比研究兩種添加劑在不同條件下的穩(wěn)定性,旨在為生產(chǎn)加工中進一步合理應用提供理論指導。
AA、AP Sigma-aldrich公司;無水乙醇、雙氧水(30%)、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錳、氯化鈣、氯化鐵、氯化銅、鹽酸、氫氧化鈉、維生素E(VE)、葡萄糖、蔗糖。
電子分析天平、UV-1800紫外分光光度計 日本島津公司;DELTA 320 pH計 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 北京永光明醫(yī)療器械公司。
1.2.1 AA、AP溶液的制備 稱取適量AA、AP,分別溶于蒸餾水、95%乙醇配成濃度約為2%的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
1.2.2 AA及AP的紫外光譜特性 將兩種溶液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200~300nm波長范圍內(nèi)掃描,測定其特征吸收光譜。
1.2.3 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
1.2.3.1 光照的影響 將兩種溶液分別在黑暗、日光燈、日光下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
1.2.3.2 溫度的影響 將溶液于25、40、60℃恒溫水浴鍋中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
1.2.3.3 pH的影響 用適當濃度的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溶液的pH約為3、7、10。黑暗中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
1.2.3.4 氧化劑的影響 配制濃度分別為0.024%、0.048%、0.096%、0.24%、0.48%、0.96%的雙氧水溶液,并分別與4%的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以體積比1∶1混合均勻,黑暗中放置30min后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扣除氧化劑本身的吸光度。
1.2.3.5 抗氧化劑的影響 將濃度為0.02%、0.04%、0.08%的VE乙醇溶液分別與4%的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以體積比1∶1混合均勻,黑暗中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扣除VE本身的吸光度。
1.2.3.6 金屬離子的影響 配制0.2%的Na+、Mg2+、Mn2+、Ca2+水溶液,0.002% 的 Cu2+、Fe3+水溶液,各金屬離子溶液分別與4%的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以體積比1∶1均勻混合,黑暗下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扣除金屬離子本身的吸光度。
1.2.3.7 糖類的影響 配制濃度為1.0%、2.0%、4.0%、10.0%、20.0%的葡萄糖、蔗糖水溶液,分別與4%的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以體積比1∶1均勻混合,黑暗下放置不同時間,在最佳測定波長處測定吸光度。
1.2.4 吸光度殘留率的計算 吸光度殘留率(%)=Abs2/Abs1×100,其中Abs2為不同時刻的吸光度,Abs1為初始吸光度。
實驗過程中所有樣品均盛放在具塞容器中,所有實驗均重復三次,結果取平均值。穩(wěn)定性以吸光度變化、吸光度殘留率來描述。
由圖1可知:200~300nm波長掃描范圍內(nèi),AA水溶液、AP乙醇溶液的最大吸收峰波長分別為246.6、246.1nm,因此選擇246nm為最佳測定吸收波長。
圖1 AA和AP的紫外吸收光譜Fig.1 UV absorption curve of AA and AP
從圖2可以看出,光會加速兩種物質的破壞,AP的光穩(wěn)定性強于AA。黑暗、日光燈下AA及AP較穩(wěn)定,6h后的殘留率分別在70%、85%以上。日光對AP的影響相對較小,6h后殘留率在80%以上,但會造成AA顯著的損失。光對維生素的破壞主要通過光氧化作用形成單線態(tài)氧,進一步作用于分子中的烯二醇結構生成多羰基化合物,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引發(fā)降解[11]。
圖2 光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2 Effect of light 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圖3的結果表明,AA和AP的穩(wěn)定性都隨溫度升高而降低。25℃、3h時AA、AP殘留率為79.09%、95.60%,當溫度上升至60℃時,AA及AP的殘留率僅為13.05%和48.94%。但AP的熱穩(wěn)定性明顯強于AA,常溫下幾乎不受影響。
圖3 溫度對AA和AP的影響Fig.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從圖4可以看出,在pH3、pH7時,AA和AP差異不大。酸性環(huán)境下,兩者都非常穩(wěn)定;中性及堿性環(huán)境下,兩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堿性條件可以促進氫離子的電離,從而加速AA、AP的損失,并且由圖觀察發(fā)現(xiàn)損失主要集中在30min內(nèi),可見破壞作用發(fā)生迅速,然而反應到一定程度后,殘留率不會隨時間增長而明顯降低。
圖4 pH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4 Effect of pH value 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由圖5得到,H2O2對AA影響較大。隨濃度升高,AA殘留率急劇下降,當濃度為0.48%,30min后AA損失約90%。相同條件下AP損失約為25%,說明H2O2對AP穩(wěn)定性也會產(chǎn)生作用,但效果有限。
圖5 H2O2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5 Effect of H2O2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從圖6可以得到,對于AA,VE添加量越大,AA損失越快;反之,一定時間內(nèi)AP則隨著VE添加量增大,損失減少。從而推測:在水醇互溶的體系下,AA對VE起到保護作用;在醇溶液中,VE可以有效保護AP,從而降低其損失。
圖6 VE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6 Effect of VE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圖7 結果顯示,Na+、Mg2+、Ca2+、Fe3+對 AP 的穩(wěn)定性幾乎沒有影響。Mn2+影響較顯著,3h后殘留率約為50%,可能與Mn2+外層電子構型為半充滿有關[12]。相比 AP而言,金屬離子對 AA的影響較明顯。如圖8所示,Na+、Ca2+影響較小,3h后殘留率在70%以上;Mn2+、Fe3+對AA產(chǎn)生影響較大,3h后殘留率只有50%;Mg2+在3h后造成AA約70%的損失,但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7 金屬離子對AP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7 Effect of metal ions on stability of AP
如表1所示,Cu2+對AA穩(wěn)定性有很大影響,濃度為0.001%,10min后就基本上使 AA完全損失。AP則相對穩(wěn)定很多,隨時間增加只有微小的損失。
圖8 金屬離子對AA穩(wěn)定性的影響Fig.8 Effect of metal ions on stability of AA
從表2~表3中得到,葡萄糖、蔗糖基本不會對AA、AP穩(wěn)定性產(chǎn)生影響,但觀察到隨蔗糖濃度提高,AP吸光度值有輕微上升,可能與高濃度糖會降低氧氣溶解度有關。
表1 銅離子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Cu2+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表2 葡萄糖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glucose 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表3 蔗糖對AA和AP穩(wěn)定性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sucrose on stability of AA and AP
3.1 日光、高溫會加速AA及AP的破壞。AP的穩(wěn)定性強于AA:日光下6h后殘留率約是AA的2.5倍;AP穩(wěn)定性常溫下幾乎不受影響,3h后的殘留率達95.60%。
3.2 酸性環(huán)境中AA及AP都非常穩(wěn)定,中性及堿性環(huán)境下,兩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AA及AP在酸性、中性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差異不大,堿性環(huán)境下AA的穩(wěn)定性較差。
3.3 過氧化氫對AA穩(wěn)定性影響顯著,對AP的影響不大。VE可以有效保護AP,但在水醇混合的體系中表現(xiàn)為AA保護VE。糖類基本不會對兩者穩(wěn)定性產(chǎn)生影響。
3.4 微量的銅離子就會引起AA較大的損失,鐵離子、錳離子也會對AA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影響。AP對常見金屬離子均非常穩(wěn)定,只有錳離子的影響較為顯著,可能與其分子構型有關。
[1]Rosemary L S,Margaret D C,Earl S F,et al.Serum vitamin C and the prevalence of vitamin C defici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2004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J].Am J Clin Nutr,2009,90:1252-1263.
[2]Carr A,F(xiàn)rei B.Does vitamin C act as a pro-oxidant underphysiological conditions?[J].FASEB J,1999,13:1007-1024.
[3]Block G.Vitamin C and cancer prevention: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J].Am J Clin Nutr,1991,53:270S-282S.
[4]Block G.Vitamin C status and cancer Epidemiologic evidence of reduced risk[J].Ann N Y Acad Sci,1992,669:280-290.
[5]Gonzalez CA,Pera G,Agudo A,et al.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therisk of stomach and oesophagus adenocarcinoma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EURGAST)[J].Int J Cancer,2006,118:2559-2566.
[6]Bjelakovic G,Nikolova D,Simonetti RG,et al.Antioxidant supplementsfor preven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04,364:1219-1228.
[7]Steffen LM,Jacobs DR Jr,Stevens J,et al.Associations of whole-grain,refined-grain,and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with risks of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t coronaryartery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Am J Clin Nutr,2003,78:383-390.
[8]何松,林富強,陳永恒.L-抗壞血酸棕櫚酸酯在煎炸油中應用研究[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10,26(9):972-974.
[9]丁健樺,饒火瑜,王興祥.HPLC法初步研究維生素C的穩(wěn)定性[J].食品工業(yè),2004(1):44-45.
[10]P ?piclin,M Ga?perlin,V Kmetec.Stability of ascorbylpalmitate in topical microemuls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1,222(2):271-279.
[11]鄭大貴,肖竹平,葉紅德.VC硬脂酸酯和異VC硬脂酸酯乙醇溶液的穩(wěn)定性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3):64-66.
[12]劉立紅,劉立英.金屬元素與VC關系的紫外吸收光譜研究[J].固原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4(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