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北客站出入段線在RDK0+230~RDK0+285段從漕運明渠下穿通過,漕運明渠為開放式排污泄洪通道,東西走向,渠幫和渠底經人工修筑和加固,采用漿砌石襯砌,流向自西向東,明渠上口寬約26.0 m,底口寬約 13.0 m,深約 5.7 m,水位變化較大,平常水深1 m左右,雨季成泄洪通道,水深2 m以上。區(qū)間出入線段主體結構為單層雙跨(局部單跨)箱形框架結構,基坑埋深14.8 m,頂部距離明渠底3.7 m。區(qū)間過漕運明渠段沿線路方向北側為魚塘,現狀完好,南側魚塘干涸,現為空地;西側距區(qū)間結構邊約60 m為文景路跨漕運明渠路橋,現狀完好,交通不繁忙。
設計施工方案是在RDK0+230處有一排鉆孔灌注樁,先施工南側,待南側主體施工完畢后,把漕運明渠改道在完成的主體結構上,后施工北側部分,北側主體施工完成后把漕運明渠改回原處。
因征地拆遷和設計變更影響工期,原計劃2008年10月15日改渠段開工,現在2008年12月15日才開工。按設計施工方案先施工南側,待南側主體施工完畢后,把漕運明渠改道在完成的主體結構上,后施工北側部分,北側主體施工完成后改回原處。此方案2009年4月1日前不能把漕運明渠改回原處。根據實際情況,要在2009年4月1日前把漕運明渠改回原處,先把漕運明渠改在RDK0+230的鉆孔灌注樁南側,施工漕運明渠下的主體結構,主體結構完成后把漕運明渠改回原處,然后施工南側主體結構,以保證2009年4月1日前把漕運明渠改回原處。
為滿足渠北側通道要求,原設計中漕運明渠改渠采用拉森式Ⅳ鋼板樁圍堰,在圍堰兩側各打一排鋼板樁,樁長15 m,其中出地面5 m。根據我方進行多次調查和多方調研,此種鋼板樁加工周期與施工周期均很長,成本費用又較大,而且此段施工場地受征地延誤近2個月,但在汛期必須恢復原河道,因此改渠工作和此段結構主體施工工期緊迫,又考慮到鋼板樁屬于一次性攤銷材料(使用后并無其他用途),所以在施工期間臨時取消改渠后北側的汽車通道,僅通行非機動車,同時取消拉森式Ⅳ鋼板樁,調整為草袋圍堰。
臨時改渠方案共分為五部施作:一期施工臨時改渠工程,渠寬6.0 m,渠幫和渠底均采用漿砌石襯砌。二期施工明渠兩端的圍堰,要求先施工進水圍堰后施工出水圍堰。三期施工跨明渠結構,跨明渠段圍護結構增設旋噴樁止水帷幕,基坑內進行基底加固,采用直徑600 mm的單管旋噴樁,間距1.2 m梅花形布置,分界里程為RDK0+231.075,中間設置圍護樁,主體內設置堵頭墻。四期施工是恢復既有明渠,要求和既有明渠結構形式相同,并注意施工質量,不出現漏水。五期施工出入段線漕運明渠南側的主體工程。
施工工藝如下:
1)在原渠南側開挖一道新的渠道,渠幫和渠底均采用漿砌石襯砌。2)把改渠渠道修好,用砂袋圍堰把渠水封堵,使水改道從新修的水渠流水。3)砂袋圍堰中放置一層彩條布,砂袋圍堰后面鋪設一層彩條塑料布,再回填黃黏土。4)背水面一側用黃黏土填平,把鉆孔圍護樁和止水旋噴樁樁頂標高加高2 m,以利防水及施工作業(yè)。5)改后的渠北側上部取消道路,只保留南側通道,同時加寬到8 m。6)漕運明渠采用2臺旋挖鉆機,鉆孔樁每6根樁為一循環(huán),按1,3,5,2,4,6 順序施工。并采用移動泥漿池同旋挖鉆配套使用。廢棄泥漿經沉淀池沉淀、過濾后排入地下管網。然后破除路面鑿除樁頭,澆筑冠梁混凝土。在鉆孔樁外有一排旋噴樁止水,在主體結構下用旋噴樁加固。7)主體結構土方開挖、混凝土結構施工、防水層施工均按照劃分施工階段組織施工。為方便施工和設計文件要求,主體結構底板縱向不設施工縫,橫向將結構底板、側墻、中墻和結構頂板施工縫設在同一斷面。同時考慮盡量避開主體結構變截面位置,結合設計文件主體結構的變形縫?;炷敛捎蒙唐坊炷?,輸送泵泵送入模。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后,施工頂板外包柔性防水層和保護層。
調整方案前后工程量和造價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調整方案前后工程量和造價對比結果
通過對下穿漕運明渠施工方案的調整,節(jié)約工期約50 d,節(jié)約施工成本約156萬元,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情況下,節(jié)約了成本并且保證了工期。
[1]徐 波.建筑業(yè)10項新技術(2005)應用指南[M].北京: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546-547.
[2]閻西康.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0:371-382.
[3]《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編寫組.建筑施工手冊[M].第4版.北京: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393.
[4]GB 50299-1999,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