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緒明
(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基于需要理論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討
傅緒明
(安徽工商職業(yè)學院,安徽 合肥 230041)
需要理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滿足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需要是我們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新形勢下,運用需要理論,從大學生需要的角度去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能增強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需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大廈中的一塊基石。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強調: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要問需于民,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關心群眾疾苦,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的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他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各種不同的需要,需要是有層次的,舊的需要解決了,新的需要又出現(xiàn)了,人就是在需要不斷地滿足過程中發(fā)展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依據(jù)需要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需要,把握學生需要的脈搏,就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是說“空話大話”的尷尬局面,把“蒼白無力”的說教,變成是春風化雨的思想交流。所以說,需要理論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在校園里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一位學生家境十分貧困,可在校園內(nèi)卻衣著光鮮、花錢也不節(jié)儉。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需要引起動機,動機產(chǎn)生行為,行為駛向目標。這位同學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可以認為其動機,是為了掩蓋家庭貧困這一事實,其原動力是虛榮心這一內(nèi)在需要在起作用。我們有了這樣的分析、判斷后,也就基本上找到了做這位學生思想工作的鑰匙。接下來就可以和他探討如何正確的看待貧困和怎樣改變貧困、以及大學生應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問題。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放下架子,和約談者進行平等地、推心置腹地交流,如果再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質幫助,更是讓思想政治工作錦上添花(千萬不能直接指出學生這種行為是虛榮心使然,這樣會傷及到他的自尊心)。了解了需要和行為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預測學生行為,揭示學生行為的原動力,從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學生行為之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堅持一切從人的實際出發(fā),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尊重人的需要規(guī)律,理解、尊重、關心、滿足人的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告訴我們,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要像金字塔一樣堆徹起來,低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之后,又會有新的高一層次的需要出現(xiàn)。需要理論要求做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承認大學生需要的客觀存在,重視學生的需要,合理地滿足學生的需要,維護他們的尊嚴和人格,給他們自由釋放活力和發(fā)展的空間,體現(xiàn)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消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思想糾偏和行為進行簡單規(guī)范的錯誤理念。運用需要理論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實際需要結合起來,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到,思想政治工作是“及時雨”,滋潤心田;是“雪中送炭”,溫暖人心;能激發(fā)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內(nèi)在渴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理念,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所以說,需要理論是以人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要求。
一是重視大學生需要的多樣性、差異性,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需要是人的本性,但需要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而是多樣的、復雜的。對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也不能理解為非經(jīng)過某一層次需要才能有另一層次的需要?!巴粫r期,個體可能同時存在多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的需要的發(fā)展而消失,高層次的需要發(fā)展后,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少”[1]。這是需要的多樣性。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每個人在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上,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這個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就形成了“心理的個別差異”。正是由于心理的個別差異,同班同桌同室的兩同學在需要上也是不一樣的。這是需要的差異性。
大學生需要的多樣性,要求在運用需要理論做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時,不僅要保障學生基本的生活所需,還要為學生提供安全、寧靜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讓他們享受到求知和被認可的需要;我們既要為學生考證、考級提供平臺;我們還要為學生就業(yè)、擇業(yè)搭建平臺;我們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就業(yè)數(shù)量,還要關注學生的就業(yè)質量;我們不僅要規(guī)劃學生的學習生涯,我們還要謀劃學生的職業(yè)生涯,等等。只有綜合、靈活地滿足和處理學生的多種需要,實現(xiàn)學生的理想,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會得到學生的肯定。大學生個體需要的差異性,要求我們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時,既要把握住學生群體主導需要,還留心觀察分析學生的個體需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二是正確對待大學生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現(xiàn)實性。
運用需要理論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從大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滿足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需要規(guī)律,激發(fā)其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人生閱歷,因此,他們的需要也不相同。有的是要解決物質方面的需要,有的是要解決精神方面的需要;有的是要解決近期需要,有的是要解決長期需要;有的需要是彈性,有的需要是剛性;有需要的是合理,有需要的是不合理;有的需要是馬上就能解決,有的需要是占時解決不了。
要滿足大學生多種需要,一方面,高校要在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實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要在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服務功能上下功夫,做到“兩手抓、兩手硬”盡可能地滿足大學生的合理需要。對于目前不能解決的合理需要,要做耐心細致地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盡快逐步解決。對于不合理的需要,不能隨意遷就,思政工作者要敢于直面問題,矯正大學生在需要問題上所產(chǎn)生的認識偏差,這樣才能有利于其健康成長。
總之,運用需要理論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學會尊重大學生需要,學會從大學生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脫離了學生的需要,就成了無源之水,行之不遠;就成了無本之木,難以成林,就成了空中樓閣,虛幻飄渺。要做切實滿足學生需要的實干家,不做空頭說教的理論家,實現(xiàn)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與學生需要水乳交融,站穩(wěn)占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
[1]付國華.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責任編校 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