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虹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對中華文化乃至整個東方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墩撜Z》是集中體現(xiàn)孔子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的經典著作。其中提倡的人格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發(fā)展的方位,成為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精粹。在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今天,為提高民族素質,更需要我們青少年一代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中汲取知識和力量,來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構建中華民族的脊梁。但是由于社會轉型中的沖突,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家庭教育的誤導以及學校教育的缺失等原因,有近10%的大學生存在人格發(fā)展問題以及人格障礙[1]。表現(xiàn)出特有的認知方式、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異常的特殊模式,而且對環(huán)境適應不良使其社會功能和職業(yè)功能蒙受嚴重影響,以致給他人和社會帶來損害,也使自己感受痛苦[2]。而《論語》中的人格觀,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淡薄主要表現(xiàn)在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更談不上從他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問題。隨之而來的是泛濫的冷漠和自私:在學校自習室里隨意丟棄果皮紙屑,在食堂隨處可見的剩飯剩菜,在圖書館司空見慣的大聲喧嘩,公車上拒絕給老幼病殘讓座,在馬路上拾到錢包時據為己有等等。這可能是整個社會道德文化缺失的表現(xiàn),但是反映在大學生身上就不容樂觀,因為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道德素質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整個民族的素質。
目前,我國的在校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知識豐富、追求個性、敢于創(chuàng)新、自我意識強。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心浮氣躁,學習上不思進取,沉迷于物質享受,甚至置國家法律與法規(guī)于不顧,重金聘用“槍手”、“寫手”來代考、代寫論文,以蒙混過關;在個人發(fā)展上,毫無國事家事事事關心,以天下大事為己任的態(tài)度,隨心所欲,不僅忽視思想和道德的修養(yǎng),而且無視大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目前社會競爭異常激烈,就業(yè)壓力不斷增大。當代大學生由于受自身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時充滿了困惑與畏懼。我國在校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心理素質較差,因無法正確面對考試成績不理想、失戀、同學關系惡化、擇業(yè)失敗等問題,離家出走、離校出走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甚至出現(xiàn)跳樓自殺等惡性事件。大學生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若任由其肆意發(fā)展,后果將不堪設想。
儒家修身理論從道德立身的觀念出發(fā),崇尚和注重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樹立和實現(xiàn)。“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認為仁與君子有密切的聯(lián)系。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币烙凇叭省奔词钦f人內心的品德要以仁為基礎。“仁”的內涵是“愛人”,由“愛親”推廣到“愛人”,具體包括孝、忠、信、忠恕等內容?!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如果沒有仁愛、親和的內心,不能把握長幼尊卑、進退有序的禮儀,就連能陶冶心性,愉悅身心的音樂也無法體味和欣賞?!叭省北粴w結為人的內在德性,要認識和實現(xiàn)仁德,完全是主體自身的事情,且“仁”就在自己的心理,不應該也不能夠向別處去求,只能向自己心中去求。據學者統(tǒng)計在《論語》中提到的“仁”104處之多,出現(xiàn)頻率之高,可見一斑。
孔子認為社會是由人群組合而成的集合體,人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得以生存發(fā)展。因此,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咏虒覀円獓烙诼杉?、寬以待人,且不可隨意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于別人,要尊重、愛護他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們之間親密友愛的關系。同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倡導珍惜友誼、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發(fā)揚博愛精神,廣交天下朋友,努力為自身的發(fā)展營造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在對待錢財上,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承認,人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欲望。但是,如果是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剿鼈?,就不應該接受。主張“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告誡人們對富貴的追求應該是有條件的,有節(jié)制的。君子愛財,取之以道,決不能損害道義、不擇手段地去追求。
孔子提出“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君子要堅強剛毅、樸質果斷,言語不要輕易出口,有這種品德的人就近于仁德了。實際上,剛是一種威儀,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不可侵犯的氣概。遇險而怯為柔,知難而挺為剛。《論語》中還提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是說一個人不能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要剛強而有毅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要為了事業(yè),為了信念,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頑強精神。這些弘毅品質,要融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中,內化為他們的心理和性格,成為制約他們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儒家修身觀的“仁”是其主要思想,追求理想人格,強調“擁有較強的道德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一種“仁愛”、“忍讓”精神,培養(yǎng)一種“溫和”性情,形成一種互相忍讓、互相諒解的講禮貌、守禮節(jié)的良好校園氛圍,對當代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儒家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家應負一定責任的思想,對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有積極促進作用。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儒家一方面追求生命的不朽,主張必要時把生命奉獻給仁義和群體利益。另一方面,在利與義發(fā)生沖突時,儒家強調人不能為了利而失“義”。通過這種教育,不斷告誡大學生,在面對物欲誘惑的時候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端正對金錢取舍的態(tài)度,謹記“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至理名言。
儒家提倡的人格境界,即君子一定具有堅強的意志品格,頑強的進取品質。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承繼者,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具有剛健有為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學習過程中兢兢業(yè)業(yè)、積極進取,集中精力學好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堅定不移地克服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在逆境中披荊斬棘開拓前進。
儒家非常重視受教育者進行自我修養(yǎng),并為此設計了一套修養(yǎng)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提倡學思并重,主張學習、繼承前人道德,并通過自己的思考轉化為自己的品質;注重反省內求,通過反思領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奉行積善成德,即通過學習和實踐優(yōu)良品德,實現(xiàn)揚善除惡,進入高尚的道德境地;主張慎言力行,少說空話,多干實事;要求擇善而從,具有“慎獨”的道德自覺。
學者湯一介曾言“孔子思想之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提出一套‘要求自己有個做人的道理’和‘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這是孔子思想的真精神,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和發(fā)揚的最高之點。”[3]《論語》在教育領域里,致力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從而為人生境界的實現(xiàn),也為理想社會的追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當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當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放在重要位置,培養(yǎng)的大學生應該尚義崇仁、明禮誠信、博學于文、德才兼?zhèn)?,應該自信而不自負,謙虛而不自卑,樂觀而不盲目,克己而不過分。
[1] 齊力.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程[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26.
[2] 張伯源.變態(tài)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5.
[3] 湯一介.我所了解的孔子思想[J].文史知識,1999,(9).
[4] 吳鐸,羅振國.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