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慧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老莊“虛靜”說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頓
王慧慧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中國古代哲學中老莊的“虛靜”說可謂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gòu)。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與人類靈魂達成了“先行對話”,在深層次上觸及到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方式這一本質(zhì)問題。其中的許多思想對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頓有著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老莊;“虛靜”說;精神安頓
一種思想構(gòu)建一種精神,中國古代哲學中老莊的“虛靜”說可謂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gòu)。當今社會,精神世界的空虛儼然已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F(xiàn)代豐富的物質(zhì)世界背后卻有著無處安放的靈魂。而老莊“虛靜”說中的許多思想對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頓有著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如何處理虛實、動靜與生命的關(guān)系,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不同思想家的人生觀特色。從總體上看,儒家和道家是有著根本不同的。儒家主實主動,提倡積極進取、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人生觀;道家主虛主靜,提倡虛靜無為、任物自然、任性自然的人生觀。最先講靜者,是老子。老子曾提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觀點,意為虛靜為躁動的主宰。他舉例闡發(fā)了這一觀點:“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保?]第五章:23-24又云:“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保?]第十六章:65-66就是說,生命在運動過程中只有立足于根本,處于虛靜狀態(tài),才能保持長久,終身不出危險??梢姡疤撿o”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者,……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shù)?!保?]2143由此,我們不難推斷,莊子之學實出于老子,二人關(guān)系相當密切。在主靜方面,莊子也對老子的學說進行了很好的繼承?!肚f子》內(nèi)篇甚少言靜,但他卻提出了兩種修煉“虛靜”的方法:一是“心齋”,一是“坐忘”?!度碎g世》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45宋人林希逸解釋說:“聽以耳則止于耳,而不入于心;聽以心,則外物必有與我相符合者,便是物我對立也。氣者,順自然而待物以虛,虛即為道矣,虛者道之所在,故曰唯道集虛?!保?]63這就是要求人的內(nèi)心不受感官及萬物的任何影響,進入到淡泊寂靜的精神狀態(tài)和境界。正如《莊子集釋》疏:“如氣柔弱虛空,其心寂泊忘懷,方能應(yīng)物?!保?]147又,莊子在《大宗師》中借顏回之口論述了“坐忘”的涵義:“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保?]87這就是要求人忘掉自己以及周遭的存在,“絕圣棄智”,進入一種空明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先是“離形去知”,達到一種極自然極輕松的無意識狀態(tài),然后就很自然地也會達到與道冥合無間的境界。在《天地》篇中,莊子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認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謂入于天”。[3]138忘掉萬物,其中包括功名利祿;忘掉自然,其中包括禍福生死。莊子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也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達生》篇中,莊子又把這一思想闡述為“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nèi)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保?]225開始就以忘己而得到安適,且對一切外在的變化沒有什么不適之感時,這就忘掉了安適與否的安適。此即 “坐忘”的涵義。只有做到“心齋”和“坐忘”,“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才能夠達到“大明”的境界,即精神上處于一種洞徹清明的狀態(tài)。從這層意義上講,“虛靜”還可以使人從內(nèi)心深處洞察萬物。
《天道》篇從天道與人道的關(guān)系出發(fā)對“靜”有著更為詳盡的論述:“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保?]150可見,虛靜并非指行為,主要是指精神而言。圣人之靜是自然而然的,并非有意而為之。水清靜便明澈,何況是精神呢?心神虛靜便空明,空明便能充實,充實便能完備。又如,“正則靜,靜則明”(《莊子·庚桑楚》),能靜,則能觀照宇宙萬物的情狀。莊子主張排除各種欲念,以達到心靈寧靜如水、清澈如靜。他還將內(nèi)心清靜與陰陽之氣的和諧聯(lián)系起來,認為一個人如果內(nèi)心能保持清靜狀態(tài),陰陽二氣處于和諧之中,不僅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還可使人免于各種災(zāi)難,所謂“陰陽和靜,鬼神不擾”(《繕性》);“靜默可以補病”(《外物》);“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保ā短斓馈罚?。
其實,這一點和老子所謂“滌除玄覽”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皽斐[”就是滌除外界對“心”的干擾。所以,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生命修養(yǎng)方法,老子要求主體必須排除一切主客觀因素的干擾,內(nèi)心虛靜,才能覽知萬物?!肚f子·在宥》中講要達到“靜”,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行將至正,必靜必清”。也是要求人們排除世俗紛擾,忘卻欲望,持守專一??梢?,心之虛就是無私欲之染,無先入之見;心之靜就是無逐求之馳,無情念之動。
當今社會,物質(zhì)世界的極大豐富將人們對身外之物的追逐刺激到最大化,很多人疏離本性,違背自然,喪失精神。人們主動或被動地陷入機械化,工具化,最終導致異化。生命是什么,生命究竟應(yīng)當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等一系列人生問題被遺忘在人們的靈魂深處,只剩下為物所累為物所役的疲憊身心,生命也就失去了它原本豐富的意義。所以,只有通過修養(yǎng),在主觀上忘卻物的存在,才能“不以物挫志”(《天地》)、“不以物害己”(《秋水》)。那么,由此我們不得不深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現(xiàn)代人的精神究竟應(yīng)如何安頓,即我們應(yīng)如何找尋安頓現(xiàn)代人精神的恰當方式,這無疑需要現(xiàn)代人的自我反思,也需要古代先哲智慧的啟迪和導引。從這個角度講,老莊“虛靜”說似乎洞見了現(xiàn)代人靈魂的隱秘,從而傳達出歷史深層的悸動,有著獨特的哲學價值和切實的現(xiàn)代意義。
老莊“虛靜”說對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安頓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這主要表現(xiàn)在老莊對人究竟應(yīng)該如何存在這一重大問題的思考上。老莊主張?zhí)撿o,意即清靜淡泊,見素抱樸,因為只有這樣人道和天道才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契合,換句話說,也只有這樣的生存方式才最符合自然之道,最有利于生命的健全和長久??梢哉f,老莊“虛靜”說超越了有限存在而與人類靈魂達成了“先行對話”,它在深層次上觸及到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方式這一本質(zhì)問題?!疤撿o”是現(xiàn)代人安頓精神的必由之路,是歸宿靈魂的修養(yǎng)方式?!疤撿o”說要求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始終保持一顆淳樸的平常心,不逐求身外之物,不與他人勾心斗角。
“虛”就是虛己以應(yīng)物:“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3]95。心靈像鏡子一樣不主動去照物,而是讓物自照于其中,與物相接但又不視為己之私得藏起來,這就是虛;相對來說,“靜”指心靈不為外物的誘惑所擾亂,因此,“忘”乃“虛靜”說的核心。只有忘己,才能進入無意識狀態(tài),才能達到與自然的諧合。
“虛靜”說啟示我們以超越的視野去尋找本真的自我,以對本體價值的追求去觀照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實處境,從而探究自身恰當?shù)拇嬖诜绞健U缜f子的“坐忘”主張人的精神不為形體和欲望所囿,人的心靈不受是非紛爭的羈絆,保持“解心釋神,莫然無魂”(《在宥》)的恬適狀態(tài)。而且能夠以一種豁達、寬宏的心態(tài)來對待人生,也是德性的修養(yǎng)。
思想或曰學說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它同時也是一種力量,一種生存的方式,它通過作用于我們的精神世界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老莊“虛靜”說啟迪我們以“虛靜”作為自身的存在方式,回歸到生命的本然狀態(tài),安享生命的一份寧靜,實現(xiàn)人性的復(fù)歸,保持心靈的恬適狀態(tài)。
[1] 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司馬遷.史記[M].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林希逸.莊子庸齋口義校注[M].周啟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5]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B223.1
A
1671-8275(2012)01-0011-02
2011-12-29
王慧慧(1987-),女,安徽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張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