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彬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揚州 225000)
論康德理性原則下的幸福觀
周彬彬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揚州 225000)
康德認為經驗論派和理性論派的幸福觀都不能使人們得到真正的幸福,進而他將理性原則應用到幸福論中,提出了以“自律”為原則、“善良意志”為條件的理性主義幸福觀,超出了以往的幸福觀念。主張以德配福,德??梢栽谥辽浦械玫浇y(tǒng)一。認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觀,對當代人捍衛(wèi)道德尊嚴和實現(xiàn)配享幸福有著深刻的啟示。
幸福觀; 康德; 善良意志; 以德配福
1.經驗論派的幸福論
經驗幸福論者強調把幸福根基建立在個人的經驗基礎上,依靠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認知客觀世界。這種快樂和幸福正如弗蘭西斯·培根所述,“有的人雖然對某些快樂比其他快樂更喜歡享受,可是他們在失掉那些快樂時,仍然無動于衷。同樣,人們如果說,不要用某種東西,免得你在缺乏它時,感到匱乏;不要欲望它,免得你恐怕失掉它。”[1]經驗論者心中的幸??鞓肥侵渲藗兊挠c追求的,而一切含靈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傾向,正如洛克所說:“人人都欲望幸?!藗內绻賳?,什么驅迫欲望,則我可以答復說,那就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保?]
2.唯理論派的幸福論
當經驗論哲學派在英國發(fā)展的同時,唯理論哲學流派也在歐洲大陸上悄然興起。唯理論派的哲學家們更加注重對人類心靈內在活動的反省,注重人類主體意識的加強,以使哲學的思考變得更加深遠、成熟。如何才能使人們更幸福地生活?笛卡爾說,必須用理性對情感加以控制。理性“教我們如何作感情的主人,如何巧妙地支配感情,使感情所引起的災禍很可以受得了,甚至我們從所有的感情中取得快樂。”[3]克制情欲,使“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相一致,”這是斯賓諾莎所追求的幸福,只要自己“徹底下定決心”,“用全部精力去尋求它”,就一定能正確地認識事物,達到自己一生圓滿的境界——幸福。
1.“自律”的道德法則
康德以其獨特的眼光和敏感的洞察力審視著傳統(tǒng)理論思想體系中的幸福論,發(fā)現(xiàn)以往的各種流派的幸福論之所以把幸福的概念弄得模糊不清,沒有真正讓人得到幸福,就是由于那些倫理學家們的過于自負。即使有些學派也將理性思想用于對欲望的控制、調節(jié)中,但是那也是將一種人體之外的力量加之于人身上的,使得人們在極不自由的情形下去追求幸福,康德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他律”。
所以,康德將自己的唯心主義觀點運用到幸福論中,提出了以“自律”為原則的理性主義幸福論。人若要踐行道德法則,必然要克服感覺欲望的限制,完全按照理性的法則行動,遵守道德律令,做到自律,達到幸福。普遍的絕對的道德法則對感性的人而言就是強制,對理性的人來說則是自制,道德的這種強制性內蘊于自律中[4]??档抡J為以往的幸福論或是從感官中去感知,從外部經驗尋找幸福的原則;或是從上帝的意志中引申幸福的原則;又或是從人的自然需求出發(fā),強調某些規(guī)則可以使人們達到幸福。在康德看來這些倫理學家們并不知道這種“他律”強加給人們的所謂幸福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人既是一種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物自體,人的內部還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同自己的主觀規(guī)定性根據(jù)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也與客觀的理念根據(jù)相連接,這種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能力是不受任何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的,通過這種理性去處理各種幸福的問題才能真正使人們得到幸福。
2.善良意志的德性倫理
善良意志的觀點與“自律”觀點是分不開的,“沒有人能夠強迫我,硬要我認為(如像他自己所想象的別人之舒服那樣)他的方式才是幸福的,而是每個人都允許在他本人認為是好的道路上尋找自己的幸福的”[5]。康德的善良意志是一種超出常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意志。它絕不摻雜絲毫的感情上的好惡和趨樂避苦的因素,它不因快樂而善,不因幸福而善,也不因利益而善。它是理性意志本身的善,一種不加任何條件的善,否則,意志就是不善良的。
康德把幸福從屬于“善良意志”,“善良意志甚至是值不值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條件”[6]。他認為只有從善良意志出發(fā),并盡了自己應盡的義務之后,那種欣慰才是真正的幸福,“增進幸福并非出于愛好,而是出于責任的規(guī)律仍然有效,正是在這里,他的所作所為,才獲得自身固有的道德價值?!保?]善良意志是自在的、自為的善,是無比高貴的。反之,“一個理性越是處心積慮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適和幸福,那么這個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因為經過策劃,無論他們得利多少……事實上他們所得到的始終是無法擺脫的煩惱,而不是幸?!保?]。
3.以德配福的幸福觀
康德的道德哲學以世界的二元化和人的二重性為基礎進行研究,德福沖突的理論根源就在于世界的二元化和人的二重性,從而導致了感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不可通約。他將幸福與道德對立起來,“把個人幸福原理作為意志的動機,那是直接違反道德原理的”[7],因為道德是一種非常高尚純潔的東西,它是拋棄了一切快樂、幸福和利益等等因素的。然而,康德同時又認為,人是一個自然界的生物,人是有其自然要求的,諸如幸福、快樂、利益等。所以,康德覺得“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8]。在康德看來,人的身上,道德和幸福雖然同時可以被人類所擁有,但是它們永遠不可能統(tǒng)一起來。要追求幸福和快樂,就沒有德性;要有德性,就不能擁有幸福。
康德在這兩者之間清晰地看到,完全把道德和幸福割裂開來畢竟不是明智之舉,講道德雖然不能是出于對幸福的目的,但有德行的人也不應該總是受苦,這些人講道德雖不是為了個人的幸福,但應該“配得上”幸福。康德在這樣的對立面上也做了自己的努力,他將人看成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混合物,強調理性對感性的控制,用理性的力量將這兩個世界統(tǒng)一起來,將感性世界的幸福和理性世界的道德結合在一起。然而,這兩種世界靠人的力量根本是無法溝通的,康德將這一矛盾拖到了彼岸世界,創(chuàng)造了兩個懸設:假設靈魂不朽,今生今世不能達成,來世再加努力;假設上帝和神的存在,依靠這些力量道德和幸福統(tǒng)一起來。
我們看到,康德雖然通過純粹實踐理性的兩個“懸設”,把道德引向宗教,但這決不是說他把道德歸結為宗教。實際上,康德是堅決反對把道德歸結為宗教的,正像康德自己所說到那樣,“道德為了自己起見,(無論是在客觀上就意義而言,還是在主觀上就能夠而言)絕對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純粹的實踐理性,道德是自給自足的?!保?]康德之所以這樣做,實際上是在為道德價值尋求一個絕對的支撐點,是在彰顯人的主體性,而人是可以追求快樂和幸福的。人們不該把道德學當作幸福學說對待,而應當作如何享有幸福的指導對待,因為道德學僅僅處理幸福的理性條件,而不是處理獲得幸福的手段。也就是說,康德承認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追求快樂和幸福的權力,但更強調人的理性本性賦予人類的更高的生活目的,“一切配當皆取決于德性的舉止,因為這種舉止在至善的概念里構成了其余東西的條件,也就是分享幸福的條件”。[9]
在這重重矛盾之中,康德企圖以“至善”來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道德與幸福的協(xié)調,才是道德生活的最高目標——至善。在“至善”中道德律令作為純粹意志的唯一的決定原理依然不變,但作為有理性的有限的存在者,只有德性并不是全體的善。因為有德性的人應當享有幸福,所以只有同幸福相結合,才構成完滿的善。然而,至善僅僅是希望的對象,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今生今世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耙虼耍腋V髁x以其樂觀的希望看來就似乎是靠不住的,而且在善的道路上永不休止地繼續(xù)前進這方面也不大能許諾出什么東西是有利于一部預言的人類歷史的?!保?0]“道德學就其本義來講并不是教人怎樣求謀求幸福的學說,乃是教人怎樣才配享幸福的學說。只有加上宗教之后,我們才能希望有一天依照自己努力修德的程度來分享幸福?!保?1]至善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不可實現(xiàn)性,因而盡管康德認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可以追求幸福,卻也是將幸福的實現(xiàn)推向了遙遠的、虛幻的未來。
1.捍衛(wèi)道德的純潔和尊嚴
不管是康德的“自律”法則還是“善良意志”,我們都可以看出康德無時無刻不在捍衛(wèi)道德的純潔和尊嚴。在道德生活當中,最大的考驗是利益的誘惑、幸福的向往,如果一個人經常因為自己的道德行為犧牲個人利益,卻不為社會輿論尊重,而那些缺乏道德的人卻能夠因為地位、權力、金錢享受美譽。這將會挫傷主體的道德情感,削弱他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志??档律踔羷袢藗儾灰诂F(xiàn)實中尋求安慰,因為在那里永遠到不了純潔的彼岸,而只有上帝和靈魂才能引導人們到達真正快樂幸福的世界。這位哥尼斯堡的老人,他再一次堅定捍衛(wèi)了道德的純潔和尊嚴,在人們再次失去信心的時候給人們以期望。兩百多年后的今天,康德的這一思維方式依然能使社會的發(fā)展始終處于一種既建構又解構的良性運行機制之中,使社會在保持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同時獲得一種內在的合理的價值導向,從而避免走向任何一端的不協(xié)調狀態(tài)[12]。
2.配享幸福的實現(xiàn)
康德的幸福觀為人類對幸福的追求提供了方向,因為他看到了幸福與理性、道德、義務之間的矛盾,這一思想是深刻的,因為辯證法首先是承認事物的矛盾性。在這重重的矛盾中,我們應該站在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高度上,審視自己是否配享幸福?!叭耸且环N兩重性的存在,作為感性存在物,它對欲求的滿足是一種正當?shù)囊螅堑绱?,人對感性幸福的追求也還是人的一種責任,因為對自己處境的不滿,生活上的憂患和困苦,往往導致不負責任”[6]。反思當今社會現(xiàn)實,一部分人片面地追求個人生活享受,追求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置責任或義務不顧,甚至做出喪失人性的舉動。重溫康德的幸福觀,“道德學根本就不是關于我們如何謀得幸福的學說,而是關于我們應當如何配當幸福的學說”[11]。配享幸福的條件就是要以道德為優(yōu)先,道德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人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道德為了人而道德??档略谒恼J識論中,用脫離了有限的無限,把世界分為可認識的世界(現(xiàn)象)和不可認知的世界(物自體),他的目的是在人的認識范圍外,給宗教信仰和上帝留下一塊地盤。是的,他給信仰開辟了地盤,在這塊地盤上我想我們是可以彰顯人性的魅力、維護道德的尊嚴、弘揚道德的力量的。
[1]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洛 克.人類理解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 董春莉.關于康德的善良意志[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 (11).
[5] 周輔成.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有關人道主義人性論言論選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6.
[6] 康 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 康 德.實踐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9] 康 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康 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1]康 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馮昊青.至善:德性與幸福的合題-論康德倫理學中的德福觀[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B 081
A
1672-6219(2012)增刊-0022-03
2012-04-13
周彬彬,女,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