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麗
(平頂山學院 河南·平頂山)
資本是指可以帶來剩余價值,即可以獲得超過其價值的價值。少數的經濟學者認為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是不科學的,要使用人力資本這一概念,它就必須具有資本概念的一般特性與實質內涵,即價值性、增殖性、差異性、獨占性和可轉讓性。這些經濟學者認為人力資本是與物化資本相對的形式,不具備以上四種特征。對于人力資本的研究最早始于亞當·斯密,后來李斯特提出了精神資本的概念,他主張把教師列入生產者之列;人力資本學說的贊同者還有西尼爾,他提出了智力資本的概念;使人力資本學說得到發(fā)展的是20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他們重新提出人力資本概念,并且將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掙得收入量化來深化對人力資本的理解。當然,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并非西方經濟學家的專利,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多處閃爍著人力資本思想的光輝。雖然在馬克思經濟學中,沒有明確地使用過人力資本概念,但卻有勞動力商品、可變資本的概念,這些概念和相關理論與當代人力資本理論存在相通之處,主要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馬克思關于人力資本的思想: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止一次提到勞動力商品,作為商品的勞動力自然具有價值。馬克思認為,“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此,生活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水平狀況下維持自己”。此外,“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總和,要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只有這樣,這種特殊商品所有者的種族才能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延續(xù)下去”。馬克思還認為,“為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fā)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而這又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用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這種教育費對于普通勞動力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產勞動力所消耗的價值總和中?!瘪R克思還認為,“勞動力的價值規(guī)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從以上論述中可推敲出以下三點:
1、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力資本的價值構成。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這種使用價值所必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表現(xiàn)為勞動者維持自己及其家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包括三個部分:維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養(yǎng)活勞動者家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者的教育訓練費用。
2、闡述了教育和訓練是增加人力資本的途徑,并認為教育費用應該包含在勞動力價值之中,由資本家來支付。勞動力的教育與培訓在馬克思看來是從屬于資本家的,是被動的,這個過程的發(fā)起是為適應剩余價值的生產,由資本家組織完成的。
3、馬克思還認為勞動力的價值規(guī)定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生產力水平、自然條件、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決定著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在范圍、數量和質量上都不相同。而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勞動者及其家屬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勞動力價值有上升的趨勢。這里他揭示了人力資本的國別(地區(qū))差異、價值增值的因素,也表露出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性,這些都是與人力資本理論相通的。
馬克思認為,所謂資本,其實質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馬克思同時區(qū)分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這一區(qū)分使我們能夠理解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不變資本只是生產剩余價值的關鍵,可變資本才能帶來剩余價值,只有工人的勞動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這里所講的“可變資本”,實質上就是人力資本。
馬克思指出:“我們敘述了勞動過程的不同因素在產品價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實上也就說明了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資本本身的價值增殖過程中所執(zhí)行的不同職能。產品的總價值超過產品的形成要素的價值總額而形成的余額,就是價值已經增殖的資本超過原預付資本價值而形成的余額。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是勞動力,它們不過是原有資本價值在拋棄貨幣形式而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因素時所采取的不同的存在形式”?!稗D變?yōu)樯a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相反,變?yōu)閯趧恿Φ哪遣糠仲Y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即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變?yōu)榭勺兞俊薄?/p>
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關系上沒有一個人能比馬克思認識得更深刻、論述得更清楚。馬克思關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不僅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而且也為正確認識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整個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揭示了在生產和價值增殖過程中人力資本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創(chuàng)造作用。這個思想和結論實際上被后來有關人力資本的各種經驗和理論研究印證,直到今日仍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在當代的人力資本理論中,人力資本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差異性。單個的人對于人力資本的投入的不同會導致其所獲得的技能不同,也就是人力資本的積累不同。即人力資本具有完全的差異性。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紡紗與織布的勞動是不同的,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是不同的。馬克思就是通過將勞動區(qū)別為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來區(qū)分人力資本的差異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馬克思將勞動分為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強調了當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越來越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yōu)槟X力勞動為主的時候科學勞動和管理勞動的作用。他指出:“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了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學勞動相比,同一自然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相比,……卻變成了另一種從屬的要素”。馬克思認為由于人力資本的差別,不同的人力資本在使用中形成的價值量也就不同。質量較高的人力資本在使用中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同時,馬克思認為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價值的創(chuàng)造越來越依賴于高水平的人力資本,這也印證了一些國家經濟所取得的大幅度的進步。
所謂人力資本的獨占性就是指人力資本所有者應能通過同人力資本之間的所有權或產權關系實現(xiàn)對增值部分的索取。人力資本的可轉讓性就是指人可以自由地將自己的人力資本兌現(xiàn),來獲得報酬。將兩者綜合起來就是人力資本的產權。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力所有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就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勞動者”?!八仨毷冀K讓買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內暫時支配他的勞動力,使用他的勞動力,就是說:他在讓渡自己的勞動力時不放棄自己對它的所有權”。馬克思還認為:“勞動力所有者和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相遇,彼此作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發(fā)生關系,所不同的只是一個是買者,一個是賣者,因此雙方是法律上平等的人”。
馬克思對人力資本產權的性質進行了嚴密的分析。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資本主義社會采取契約形式,給予工人完全的人力資本私有機制。雖然人力資本不僅具有屬于個人私有的特征,但具有極強的依附性。這種依附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人力資本依附于人而存在,并以具有勞動能力為條件,在幼兒時期,無人力資本存在,隨人的年齡增長,人力資本逐漸步入形成期、收益期和消費期;第二,人力資本的價值實現(xiàn),只有在勞動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并得到價值增殖,也就是說,人力資本只有通過改變物質資本的形態(tài)或運用物質資本,才能將自己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或使用價值中,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本思想,其思想主要分布在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中,在當今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定義、價值構成、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創(chuàng)造作用、差異性和產權特征等,從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角度為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研究拓展了理論視野。馬克思還強調了資本的生產關系屬性和經濟剩余的歸屬性,雖然沒有進一步針對具有資本一般共有的增殖性的人力資本的效率作更多的深入研究,但為人力資本投資效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馬克思的人力資本思想為當前我國正確認識人力資本的投資特性,更有效地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和正確認識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建立更好的人力資本報酬機制以及正確認識人力資本的依附性,避免人力資本的浪費提供了巨大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對人力資本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勞動力商品的研究中,馬克思關注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和交換,區(qū)分了勞動和勞動力,確定了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通過分析得出了剩余價值的源泉。這些都充分表明了他的理論與當代的人力資本理論是相通的,說明了馬克思對人力資本學說的肯定。
[1]王建民.勞動力商品與人力資本[J].北京:北京大學學報,2001.6.
[2]周其仁.產權與制度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3]Jacob Mincer.張鳳林譯.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