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靜 李 博
(1.河北經貿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河北·石家莊;2.首都經貿大學會計學院 北京)
(一)關于資源稅理論基礎。馬克思以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平均利潤理論,批判的吸收了李嘉圖等人的古典地租理論,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這也是資源稅制的最根本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指出,礦產所有權的壟斷是產生礦山絕對地租的原因;資源稟賦及分布是產生級差地租的源泉。
英國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是最早提出用外部性思想解決環(huán)境污染的學者。他在其老師馬歇爾外部性理論的基礎上,完善了外部性理論。庇古建議,政府應當根據(jù)排污者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對其征稅,用以彌補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差距,后人稱此稅為“庇古稅”。
科斯則認為造成環(huán)境外部性的原因是產權不明確的原因,他主張在交易成本為零的假定條件下,污染者與受污染者雙方通過談判,明確產權,將外部性問題內在化,這個過程不需要政府的干預。
美國著名資源經濟學家阿蘭·蘭德爾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利用效用函數(shù)建立帕累托外部效應模型,對自然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進行了經濟分析,闡述了污染與價格之間的關系,提出通過交易解決污染的可行性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曼昆用寓言“共有地悲劇”說明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用共有資源時,他減少了其他人對這種資源的享用。由于這種負外部性,共有資源往往被過度使用。政府可以利用管制或者稅收減少共有資源的使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韋斯利·D·塞茨、杰拉爾德·C·納爾遜、哈羅德·G·哈爾克羅在《資源、農業(yè)與食品經濟學》一書中寫到:所有的資源最初都是公用的,只要資源不稀缺,公用的原則就不會產生問題。當公用資源的潛在使用不可兼容或者其他人認為某一群人的資源使用率過高時,就會產生問題,政府就會采取措施。
(二)關于資源稅制問題研究。國外對資源稅制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為減少自然資源開采、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態(tài)資源而征收的稅,如資源稅、開采稅、地下水稅、森林稅、土壤保護稅。對于資源稅不同國家之間課征標準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州之間也不相同??傮w來看大致可歸納為三種:一是產出型資源稅。以加工后的礦石或未經加工的原礦為課稅對象,或者從量定額征收,或者從價定率征收;二是利潤型資源稅。以開采企業(yè)的盈利為課稅對象,對虧損企業(yè)不征稅;三是財產型資源稅。以礦產財富為課稅對象,按價值征收,是一種從價稅。
國外經濟學者對于資源稅制的研究往往借助相關的模型對現(xiàn)行的稅收征管情況進行分析,結合相關稅種的具體征收現(xiàn)實,對原有模型進行完善,從而得出完善或新設稅種的政策建議。
Hotelling(1931)最早研究了可耗竭資源的最優(yōu)開采問題。他提出:“在最優(yōu)的耗竭條件下,資源的價格與開采成本之差(所謂的“租”)的增長率等于其他資產的利息率。最終,由于租的上漲和開采成本的增加,資源產品的市場價格上升并導致礦產品的需求下降,按照最優(yōu)的耗竭率,資源將在需求下降到零時完全耗盡,生產也就因此完全停止?!币虼耍梢酝ㄟ^制定相關的資源稅收政策控制可耗竭資源的開采速度。
以Hotelling模型為基礎,P.Dasgup等(1980)通過總結過去50年石油利潤稅和銷售稅的變化,發(fā)現(xiàn)稅收對資源的開采影響主要依賴于人們對未來稅收的期望。結論認為,競爭市場中資源價格變化越快,人們對資源的生產和消費速度也就越快。所以,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稅收政策影響資源價格的變化速度,從而達到控制資源開采速度的目標。
Stefan Giljum,Arno Behrens等認為通過對自然資源課稅能影響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從而對其經濟發(fā)展產生影響,因而課征自然資源稅有助于實現(xiàn)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是否征收資源稅。隨著自然資源耗竭的威脅,人們保護資源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內專家對資源稅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總的來說,關于是否應該征收資源稅,國內學者對資源稅的研究有三種觀點和意見。鮑榮華等(1998)認為我國礦產資源在開采時已經征收了增值稅、營業(yè)稅等流轉稅,再征收資源稅就會造成重復征稅,違背了公平原則,增加了礦山開采企業(yè)的成本,起不到調節(jié)級差收益的目的,因此建議取消征收資源稅。肖興志(2006)不僅認為應當對礦產資源征稅,而且對水資源也應該征收資源稅,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提高資源稅稅負水平,將礦產資源補償費并入資源稅中,一并征收資源稅。張曉東等(2004)認為,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資源會逐漸減少,而需求卻隨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大,這種資源供不應求的局面必然導致資源價格的不斷攀升,資源稅負過低導致煤炭行業(yè)進入門檻過低,現(xiàn)行資源稅已經不能將資源級差收入及時足額轉化為國家稅收,這使得資源開采者取得暴利,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
(二)資源稅制度問題研究。張新安比較分析了40多個國家的礦業(yè)稅費制度,對市場經濟國家礦業(yè)稅費制度的主要目標、演變過程、稅制模式、稅費種類、稅收優(yōu)惠以及近年來一些重要礦業(yè)國對礦業(yè)稅費制度的調整等內容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礦業(yè)稅費制度不盡相同,但其核心大致相同,都是以權利金制度為核心的財政制度,這不僅有利于保證主權國權益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還提高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促進礦業(yè)的發(fā)展。
劉曉鳳(2009)在對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四國的資源稅費歷史演進及現(xiàn)狀比較分析后,針對我國資源稅中存在的征稅范圍、稅源劃分、稅費標準等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以期對我國資源稅的完善有所裨益。
先福軍(2010)針對2010年6月1日在新疆實施的資源稅改革,對改革前后稅制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對資源稅改革深層次問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出建議。他建議原油的計稅價格由結算價改為由基準價計算,及時調整中外合資開采石油天然氣的資源稅政策,建議進一步提高資源稅稅率。
賈康(2011)認為我國原有的從量課征的資源稅已不適應我國的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應盡快推進資源稅價的聯(lián)動改革。文章主要分析了資源稅價改革的必要性、資源稅價改革與民生之間的關系問題、配套制度改革與改革難點問題、資源稅價改革的時機問題等涉及資源稅價聯(lián)動改革的幾個重要問題。
李志學等(2010)介紹中國和世界石油業(yè)發(fā)達國家石油資源稅費制度,從性質上對國內外石油資源稅費制度進行對比分析,認為我國現(xiàn)行資源稅制度存在稅費體系過于復雜、資源稅費重復征收,企業(yè)負擔較重、礦產資源補償費定位不夠準確等問題,需要進行改革,并給出改革建議。
總結國內外研究情況可以看到,外國專家學者對資源稅制的研究主要是從不可再生資源為出發(fā)點,無論是對資源稅制理論還是實際制度分析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結論,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模型對資源稅制進行改革和完善,形成了完善的資源稅制度。但也有其不足之處,由于社會背景不同,西方國家是以發(fā)達國家為研究背景的,因此我們在借鑒時就不能照搬,應該根據(jù)中國國情有選擇的參考。而國內專家學者對自然資源稅制的研究側重于理論分析和政策方面,主要是從制度建設的角度考慮,缺乏定量分析。另外,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對國內資源稅現(xiàn)有稅種的改進,對于現(xiàn)階段國內不征稅的自然資源的研究較少。本文想通過對資源稅理論基礎深層次的理解,分析資源稅在我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提出我國資源稅制改革的對策。
[1]哈維·羅森著.郭慶旺等譯.財政學(第8版).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
[2]韋斯利·D·塞茨、杰拉爾德·C·納爾遜、哈羅德·G·哈爾克羅著.田志宏等譯.資源、農業(yè)與食品經濟學(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鮑榮華,楊虎林.我國礦產資源稅費征收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地質技術經濟管理,1998.4.
[4]張舉鋼,周吉光.我國礦產資源稅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7.4.
[5]張新安.現(xiàn)代市場經濟國家礦業(yè)稅收制度研究.地震出版社,1997.
[6]劉曉鳳.“金磚四國”資源稅的比較及借鑒[J].稅務論壇,2009.20.
[7]先福軍.對新疆實施油氣資源稅改革與可持續(xù)增加地方財力的思考[J].2010.
[8]賈康.關于資源稅價聯(lián)動改革的幾個重要問題[J].經濟縱橫,2011.2.
[9]李志學,彭飛鴿,吳文潔.國內外石油資源稅費制度的比較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
[10]黃婉婷.促進我國自然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資源稅制研究.中央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