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金莉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元代山水畫的精神內涵與審美觀
梅金莉
(亳州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亳州 236800)
在中國繪畫史中,元代繪畫以特有的表現(xiàn)風格、繪畫語言、審美特征、創(chuàng)作思想和筆墨語言,形成的抒發(fā)主觀意興的精神內涵。以逸品為上,似與不似的藝術審美觀,在山水畫里“暢游”自己的理想家園,抒發(fā)情感,寄托人格志向,繪畫從“成教化,助人倫”社會教化功能中走出來,轉向人的思想精神里,也是人性自由的大解放。
自我表現(xiàn);抽象形式;精神內涵;崇向自然;返璞歸真
當繪畫藝術失去里“成教化,助人倫”的教化功能時,繪畫不再是描繪“太平盛世”的政治傾向,注定繪畫創(chuàng)作思想,藝術風格,藝術語言將會發(fā)生重大的轉變。中國知識分子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視“修身,齊家,平天下”為己任,當社會出現(xiàn)動蕩不安黑暗統(tǒng)治的時代,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受到嚴重的社會打擊,社會制度,社會環(huán)境與儒家教義相沖擊。畫家以敏銳的眼光和靈敏的思維重新審視人的生命意義。這個時期儒道互補,在山水畫領域里道家思想大于儒家思想,道比儒更虛靜淡泊,在繪畫中追求自我理想的精神境界,借于物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因此,繪畫不再是模仿自然景物是再現(xiàn),而是通過家鄉(xiāng)的山水景點和身邊草堂書齋山水,來抒發(fā)畫家性靈的自由,把“我”融入“物象”之中,專注自我的精神解脫。是山水畫超脫世俗的現(xiàn)實境界,注入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更注重表現(xiàn)畫外境界,追求人生意義。
元代的山水畫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被譽為中國文人畫的精粹,通過欣賞作品,能感受畫家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元四家之一倪瓚喜畫草堂書齋山水畫,常把幽靜草亭放置在蕭疏的樹林中,且草亭空無一人,成了無人山水畫,正因為不畫人,畫家的個性投射才更加強烈,在空曠虛無之中洋溢出樸茂的生命力量。這也是創(chuàng)作風格的體驗,更是倪瓚對人生的體驗,既是一種淡淡的凄涼,又表現(xiàn)對生命從容淡定的追求。例如《六君子》傲然于岸邊的六棵樹,象征文人正直、光明磊落的胸襟,在無道的社會里依然挺立著,擁有不屈的人格,一片空曠是湖面象征畫家的心胸是淡泊寧靜的,整體氛圍是蕭疏寒遠的意味。元代畫家沒有仕途希望,以畫為寄托,創(chuàng)作思想傾向與個人的品格。梅、蘭、竹、菊、“四君子”受到畫家的喜愛,以四種植物比喻君子高潔的化身,用“四君子”表現(xiàn)自我潔身自好,孤芳自賞,淡泊名利追求自我精神。元代山水畫中折射畫家的內心世界,讀這一時期的作品,感受畫家身處逆境,意志并沒有消沉萎靡不振,而是飽含熱情的筆墨抒發(fā)內心的感受,沖滿高尚的人格魅力,不為世俗的生活折腰,在沖融寧靜的畫面里洋溢生命的氣息,元代畫家大多是一時揮毫即興,心靈上會自然的流露。張岱年先生所說:“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是天人本來合一,二是天人應歸合一?!碑嫾?guī)б活w平常淡泊之心去親近自然,并以自然物象為載體抒發(fā)人生的意義和志向,自然之道的品質與畫內心世界是一致,繪畫是一種情感活動,更是畫家專注于自我心靈世界,暢游于天地之間,達到自然與心靈是合一。
在中國繪畫史上“具象”和“抽象”一直都是并存的,兩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包容。“抽象”中包含畫家的思想情感,同時離不開“具象”空洞的泛談“抽象”也是毫無意義的。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兩者的表現(xiàn)方式是不一樣,由于受到社會關系和統(tǒng)治者的需要,繪畫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使教化和功利性很強,所以在中國繪畫一直以具象占主流。
但繪畫自身有獨特的藝術語言,點、線、面,同時也一直高級的精神實踐,即使在“具象”再現(xiàn)自然景物也會融入畫家的思想情感?!俺橄蟆痹谥袊L畫里是一種外來詞,在魏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就提出著名的繪畫理論“以形寫神”畫家要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從那些方面表現(xiàn)是關鍵,“神”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精神感受,和一種心理體驗,帶有“抽象”意味。在人物畫中應抓住人物的精神面貌的刻畫,正如顧愷之所言“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而不在于外表的形狀。所以畫家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在“抽象”背后有畫家長期的有辛勤的繪畫實踐,對客觀事物深層次的理解與把握,才能抓住事物的精髓??梢姟俺橄蟆毙问讲⒉皇钱嫾译S意的揮毫表現(xiàn),而在精湛筆墨功夫和敏銳的觀察中提煉出來的。到了兩宋時期文人士大夫作為一個階級,他們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良好素質,加入繪畫并提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繪畫理論。大文學家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說明“抽象”形式在中國繪畫里又一次表現(xiàn),真正的畫家不應局于形式的范疇里,而是應把握事物的意像來表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境美使繪畫更有可讀性和深刻性北宋文人畫家米柿父子的“戲墨”把審美意識從具象到抽象發(fā)生一次質的飛躍,將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沖分發(fā)揮水墨淋漓的筆墨效果,運用不同的墨色表現(xiàn)煙云變化的自然景色。追求繪畫的意境美讓人產生無限的聯(lián)想,提升繪畫的品味,繪畫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注入了新的活力。
元代山水畫畫家把似與不似的遺貌求神作為審美準則,以逸品為上欣賞元代山水畫,僅從物象上欣賞是很難理解。畫家將屋舍放于山林之中,折射去高人逸士幽居之處,元代文人畫占據(jù)的畫壇的主流,文人的心境的獨處高逸使作品流露出凈化、空靈的風格,“抽象”形式得到極大的發(fā)展,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呈現(xiàn)多樣化,取得極大的藝術成就。也和道家出世思想有關,使藝術活動適用于身心的修養(yǎng),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干擾,擺脫世俗的約束以自己主觀心境去繪畫,達到物我合一,與自然之道同行。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超越,成為這時期美學思想、創(chuàng)作思想的主流,追求樸素、自然、超脫、虛靜審美境界。這樣的美學思想加速“抽象”形式是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抽象”形式在中國繪畫史以“似與不似”、“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等表現(xiàn)形式存在。來源畫家進行深層次思索,挖掘事物的氣韻,注入繪畫里加強精神內涵。在“抽象”里更多的包含畫家審美意識,人格魅力,創(chuàng)作思想,也是藝術語言的提煉運用。
“似與不似”最早追述到老子的“道”,老子認為“道”具有“有”和“無”兩種屬性,“道”即是“似與不似”的概念。在元代社會制度發(fā)生了變化,繪畫思想也有重大的轉變。繪畫成了修心養(yǎng)性的好途徑,大批文人涌入畫壇,他們以博學多識的文學修養(yǎng)重新審視繪畫“似與不似”成為美學范疇,發(fā)揚文人畫的精華。例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所畫的山是沖融平淡,畫樹不在于樹的千姿百態(tài)真實再現(xiàn),而是把樹畫成具有人格特征的君子形象。畫竹不在于竹的直與斜,葉的多與少,抓住竹子“氣韻”不可據(jù)泥外形的表現(xiàn)。講究物象的意趣,繪畫也是精神是產物,來源于天資和修養(yǎng),而不是靠技法的磨練取得追求內心的自然流露。正如倪瓚所言“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以敏銳的眼光發(fā)現(xiàn)隱藏在變化無常的自然物象后面的“常理”。只有認識和理解“常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不會因形改變其質,對畫家是天賦要求較高也提高繪畫的門檻,非凡人俗子所領會。“元四家”都是才高多識的文人,飽讀詩書,心智涵養(yǎng)極高,其作品更有可讀性深刻性,從中我們不僅領略寧靜是畫面,個更能感受畫外之境,傳達高潔的人格和深遠的意境?!八婆c不似”也是評論藝術作品標準之一,如果繪畫一味的注重“形式”,就像工匠一樣,是一種技藝的表現(xiàn),跳不出“形式”藝術內涵難以表現(xiàn)。而用“似與不似”在藝術上賦予難以言喻的境界,增加“意趣”、“傳神”比外貌形式更深刻,在繪畫中融入自己的才情與思想。所以“似與不似”成為極高的審美價值,受到元代畫家們的推崇,促使繪畫從寫生主義向表現(xiàn)主義過渡,形成審美觀“先觀天真,次觀筆趣,相對忘筆墨之跡,方為得五?!笔乖娜藙?chuàng)作思想日益成熟。
“氣韻”也受到畫家重視,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首次提出氣韻,是指人的內在神氣和韻味。氣韻成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重要審美范疇,包含畫家個人內在氣質在作品中的呈現(xiàn),無法經過后天的學習得來。郭若虛在《圖文見表》之宣稱:“畫家人品既高矣,氣韻不得不高”。因此中國傳統(tǒng)繪畫注重“養(yǎng)氣”為基本前提,不斷提高自己道德修養(yǎng)和文學的修養(yǎng)沖實精神內涵,以便在創(chuàng)作中能的心應手,追物思心,把心中的氣質,品格潛移默化的融入的作品中。畫品也是人品的再現(xiàn),畫家的才情與人格決定畫品的高低,以精神氣息來養(yǎng)畫。氣韻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感應,無法用具體的語言來描繪,“氣韻”、“形式”相對應的美學范疇,是元代文人畫與畫工審美取向的差異?!八婆c不似”與“氣韻”都是追求繪畫中的精神氣質,把畫家的人格力量,通過畫面的聲勢,節(jié)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彰顯畫家的生命意義。
元代由于特殊的社會關系,在繪畫的表現(xiàn)方法傾向于痛快淋漓,沉著穩(wěn)重的筆力之作,也有淺絳法、水墨、輕盈淡雅、纖巧柔膩的淡筆作品,和充滿哲理的山水畫、梅、蘭、竹、菊四君子。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背后有一個約定成俗的隱形圖式,即推崇自然,重神韻,具有尚意性重心靈的感知與想象。傳統(tǒng)山水畫受中國古典哲學的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注重對自然內在本質的領悟和主體精神的自我把握。畫家深入自然內部,感知自然、移情自然深入的把握審美變化中自然生命形式。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追求自然不加做作注重精神境界是真實自然,如道家所言“無念”、“無欲”、“不名”、“不利”一種自然心境。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自由的表現(xiàn)出自然平淡之美。元代繪山水畫另一特征“尚意性”,有意之作方可傳情,通過繪畫傳達胸中意氣,使心靈得到凈化與解脫。欣賞倪瓚的《六君子圖》就是對“尚意性”完美的解釋,挺立的岸邊的六棵樹象征人格品形,賦予擬人化,需要深層次感悟理解。元四家之一吳鎮(zhèn)所畫《雙檜平遠圖》兩棵巨大老檜樹聳在平坡上,幾乎占據(jù)整個畫面追求奇險,頂天立地,氣勢雄偉挺拔賦予人格精神氣息??梢娚剿嬛小耙狻币约皠?chuàng)作理念中的“自然”都不是只靠欣賞者的視覺就能觀察到,而蘊含之中的寓意是看不到,因此觀賞者也要加強自身文化素養(yǎng)融入繪畫的意境中。
元代山水畫以不朽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畫壇上一顆閃亮的明珠,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元代社會的動蕩不安,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衰弱,大批畫家通過繪畫抒發(fā)情懷,以身邊的一草一木都能觸動畫家的心玹,導致表現(xiàn)主義走向高峰,以心寫物,表現(xiàn)事物的精神與神韻,似與不似成為較高的美學標準。追求繪畫的內在虛靜淡泊的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心里感悟,專注自我精神上的解脫,注入畫家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元代山水畫里我們能更好的學校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多向古人取法同上更應加強自身素質是修養(yǎng),廣泛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詞、散文、書法融入山水畫的學習中。
[1]朱良志.生命清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
[2]徐建融.元明清繪畫十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2,(1).
[3]曹玉林.董其昌與山水畫南北宗[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03,(1).
[4]舒士俊.探尋中國畫的奧秘[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06,(1).
[5]葛路.中國畫史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
[6]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