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松竹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俄語系,遼寧 大連 116052)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和普及,大學生使用網絡的程度越來越高。在新浪微博的誕生不到一年時間,大學生中使用微博的群體已經達到總數的2/3以上。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體,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交流,構建起一種全新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成為大學生群體重要的信息平臺與交流工具。
微博(Micro-blogging,Microlog),又稱微型博客,是一種允許用戶及時更新簡短文本(140字左右)并可以公開發(fā)布的博客形式,以此實現即時分享。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網頁、手機短信、即時通訊軟件、電子郵件等,用戶可以通過個人電腦、手機以及各種客戶端進行傳播。微博也可以發(fā)布多媒體,如圖片、視頻等。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微博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影響越來越大,已漸漸成為其交流與獲取信息資源的主流渠道。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微博群體占網民總數的57.2%,其中大學生所占的比例為72.3%。其特征為:
(一)傳播主體的平民與個性化。微博從根本上打破了個人參與社會傳播的傳統(tǒng)格局。消除了傳播者和接受者界限,激發(fā)了平民大眾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欲望。讓大眾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大學生自由構建個人的社交網絡和社區(qū),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關注對象,獲得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編輯微博內容。因此,微博成為大學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理想場所。
(二)傳播方式的雙向和立體化。微博的網狀傳播方式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交互傳播;與其他新媒體如博客、SNS等的交互傳播方式相比,微博的準入門檻更低,自主性更強,交互起來更便捷,因而也顯得更加“親民”。在獨特的交互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微博能夠輕松實現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兼容。
(三)傳播內容的微型化與簡明性。微博的內容由140字以內文字組成,決定了微博對用戶的寫作能力沒有博客那么高,在語言的編排組織上也無需精雕細琢,因而這種只言片語的語錄體式的即時表述更加符合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節(jié)奏和習慣。
(四)操作方式的多樣化與便捷性。可以使用手機、IM軟件(gtalk、MSN、QQ、skype 等)和外部 API接口等途徑操作微博。尤其是微博與手機的結合,基本實現了手機和互聯(lián)網應用的無縫連接。這一模式使人手一部手機的大學生既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新鮮和方便,又體驗了作為事件組織者、參與者、觀察者發(fā)布信息產生的輿論領袖的成就感。
高校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往往最先通過網絡顯露和傳播。如何建設好、利用好和管理好網絡,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項工程。微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優(yōu)勢是:
(一)微博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開會、談話、大眾傳播、理論學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等,由于其形式老舊僵化,不符合時代特征和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要求,往往被當今時代的受教育者所嫌棄,而不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因此,微博的出現成為我們了解青少年思想動向,并對其開展有效追蹤的平臺。
(二)微博是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無論是理論灌輸、榜樣示范、比較鑒別、還是咨詢輔導,都是教育者有意識地選擇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集中地、高強度地、持續(xù)性信息傳播,以促進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fā)生改變。但是,微博興起后,通過微博這個網絡媒介和環(huán)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從一對一向一對多、多對一模式轉化,由一個問題實現對大學生的群體教育,擴大教育對象的廣度;同時一個問題又可以由多個教育者進行多角度解答,擴大教育者的廣度,強化教育效果。
(三)微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手段。微博在表達時間和方式上的自由性和可記錄性為教學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方式,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取,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意見和反饋、相關問題的爭論的焦點、思想碰撞的火花,都可以借助各種終端即時反饋到相關的頁面當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則可以順勢將這一生成性過程逐步引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和探究之中,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隨機生成式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切合了大學生的認知方式,使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過渡自然、伸縮有度。
微博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微博的使用對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在微博的使用過程中,即時發(fā)布大量的信息沒有經過篩選,真假難辨,內容良莠不齊,大量地堆積在網絡中,造成了信息的泛濫和污染。大學生涉世不深,可能還無法準確辨別出信息的真?zhèn)?、好壞,他們往往會盲目地關注并轉發(fā)熱門信息。這就使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甚至是反社會、反人類的消極價值觀念乘虛而入,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學生帶來沖擊,腐蝕其心靈,動搖其信仰,混淆其價值觀念,削弱其道德和責任意識。而虛假信息的傳播,也給網絡誠信帶來了挑戰(zhàn),為青少年做出了負面的不良示范。
其次,微博可以通過手機等便攜式設備登陸,可以使人隨時隨地實現虛擬的交流。隨著移動終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體化,微博用戶體驗的粘性也越來越強。青少年正處于自制力比較薄弱的時期,很容易沉迷于微博所營造的虛擬環(huán)境,他們對于在網上與人交流顯得得心應手,卻往往忽視了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有時還會出現與家長、老師、朋友特別是陌 生人的溝通障礙。而且由于微博操作的隱蔽性,不易被教育者及時發(fā)現,造成青少年在微博上聊天成癮,卻將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工作等棄之腦后。
(一)加強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yǎng)教育,用優(yōu)秀微博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每當一種新的媒介產生時,幾乎都會首先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一股熱潮,這是因為青年總能最先接受新的事物,并很快使其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去,進而引起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而能夠理性地對待不斷出現的新媒介,充分認識其優(yōu)勢和不足,并能更好地利用這種新媒介,加強自身的教育,促進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就成為了當代青年急需掌握的能力。
(二)發(fā)揮微博的集聚或明星效應,以知名學者、知名校友、學生領袖為骨干組建各種類型的微博社區(qū)。積極發(fā)掘校內資源,請一些道德修養(yǎng)高、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力高的專家學者,社會貢獻大、個人形象好的校友,以及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在學生中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學生領袖建立微博,用榜樣的力量和模范的作用引導學生。引導大學生多關注學術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學,立足校園,放眼社會,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立班級微博或社團微博。輔導員在微博建設中要作為航標,敏銳地把握社會和學校熱點問題,時刻關注學生們關心的問題,經常組織學生利用微博進行健康向上的討論。以學生社團為基礎建立微博社團社區(qū),因社區(qū)成員具有共同的愛好,因此話題的設置和討論相對容易,并容易激起學生共鳴,形成良好的互動。一定要注意虛擬空間交流的規(guī)則和技巧,充分發(fā)揮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建立鞏固的網絡信息反饋隊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策劃者、實施者和調節(jié)者,他們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發(fā)揮著主導作用。隊伍建設關系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過程等能否得到貫徹,教育活動能否取得實效的重大問題。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他們承擔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職責。這個隊伍的基本素質要求是理論功底扎實,善于聯(lián)系實際,老中青相結合,并且熟悉網絡語言,這是體現其主導地位、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的基礎。
(五)加強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在微博突發(fā)事件、熱點話題以及其他社會管理難題上,微博可以借助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對其進行集中、細致、深度的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以核實關鍵信息,消除不實傳言,理順民意。微博也可以為傳統(tǒng)媒體的微博開設專席,比如在前面加一個字母“V”;也可以為其微博提供專屬資源,比如文字連接和話題征集等。有時,微博還可以向傳統(tǒng)媒體提供第一手輿情,以共同開發(fā)新聞源。
網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微博背景下不斷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發(fā)現新規(guī)律,積極利用這一新興媒介和環(huán)境同大學生進行雙向信息交流,加強信息反饋,主動占領這一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1]張國圣.重慶大學:把大學生思政教育變成一種享受[N].光明日報,2010-06-28.
[2]呂辛福.微博客的新聞傳播特征分析[J].今傳媒,2010,(8).
[3]郝勝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應對微博的挑戰(zhàn)[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2).
[4]闞道遠.微博興起視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