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彭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北京 100091)
·科社新探·
列寧黨內民主建設的思想、實踐及啟示
孫新彭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北京 100091)
列寧認為,黨內民主是一項根本的組織原則,必須由一系列的制度來保證它的實行;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學習與研究列寧黨內民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要求我們加強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并把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列寧;黨內民主;民主建設;思想;實踐
在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列寧提出并踐行了一系列黨內民主建設思想。當前,我們必須進一步認識與研究這些思想與實踐,促進黨內民主建設的發(fā)展。
一
黨內民主是一項根本的組織原則。
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組織原則。在列寧看來,黨內民主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列寧指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是民主地組織起來的。這就是說,黨內的一切事務是由全體黨員直接或者通過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無例外的條件下來處理的。”[1]249就是說,雖然有分工不同,但是黨員對黨內事務都具有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安黄降仁沁`反民主制的,并且是瓦解黨和降低黨員威信的根源?!保?]288正是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平等地位,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也必然要在黨內實行民主,把它作為自己的根本組織原則。關于這個問題,列寧有許多論述,比如,只有社會民主工黨才在“組織中真正實行民主制”[1]241,“并且,黨的所有負責人、所有領導成員、所有機構都是由選舉產生的,必須向黨員報告工作,并可以撤換”[1]249。
黨的事業(yè),需要全體黨員共同努力去完成。而黨內民主組織原則的實行,將激發(fā)全體黨員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集中起全黨的智慧與力量去戰(zhàn)勝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在列寧參與制定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關于黨的建設問題”的決議中,在談到實行黨內民主時指出:“這種組織形式能保證全體黨員甚至最落后的黨員都積極地參加黨的生活,參加討論黨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并且積極參加黨的建設?!保?]54
二
黨內民主必須通過一系列制度來實現與保證。
為確保黨內民主這一組織原則在實踐中能夠切實得到踐行,列寧強調必須通過一系列制度來保證。這些制度大體上有這樣一些內容。
1.黨內事務必須對黨員公開。列寧把黨內事務的“完全的公開性”與“一切職務經過選舉”一起視為黨內民主的兩個必要條件[4]131。他認為,公開性對于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只有公開黨內事務,才有黨員對黨內事務的了解,也才有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他強調:“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保?]131還強調:“應該在一個依靠群眾的黨的內部提出這樣一個堅決的口號:多一些光,要讓黨知道一切,讓它得到全部的,真正全部的材料?!保?]87而黨務公開的基本要求是講真話。他說:“如果一個黨竟使自己最誠實的代表陷入如此駭人聽聞的進行欺騙和撒謊的泥潭,那么這樣的黨也就徹底完了。”[6]464
2.黨的領導人和機關必須通過選舉產生。列寧認為,黨內選舉,是黨內民主的根本制度。他曾說:“理想的民主制度:實行選舉制和按有組織的黨員人數選舉代表大會的代表。”[7]“整個黨組織是按民主原則建立的。這就是說,全體黨員選舉負責人即委員會的委員等等,全體黨員討論和決定無產階級政治運動的問題,全體黨員確定黨組織的策略方針?!保?]而“黨組織的選舉原則應該自下而上地貫徹執(zhí)行”[9]214。
3.黨的各級機關必須報告工作。列寧認為,黨的各級機關向黨員報告工作,是黨內民主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他強調:“在我們這里,民主選舉產生并負責報告工作的享有全權的組織的代表協商和決定問題?!保?0]300只有報告制度,才能保證全體黨員和他們的代表真正了解黨的事務,了解機關和它的領導人員的工作情況,也才能民主地討論和解決問題。在布爾什維克塔墨爾福斯代表會議上,列寧親自主持制定的《黨的改組》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各中央機構可以撤換,它們的活動應廣泛公布并應遵守嚴格地作工作報告的制度?!保?1]119
4.必須對黨的負責人和機關進行監(jiān)督。在列寧看來,黨的領導人也是人,也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因此對黨的領導人與領導機關進行有效監(jiān)督具有重要意義,是黨內民主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黨成為執(zhí)政黨以后,他更為強調這一點。他說:“工人領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不是英雄,而是普通的人。他們犯了錯誤。黨就去糾正這些錯誤?!保?2]“黨本身必須對它的負責人員執(zhí)行黨章的情況進行監(jiān)督,而‘監(jiān)督’也不單單是口頭上加以責備,而是要在行動上加以糾正。”[13]292在黨的第九次代表會議上,列寧提議成立與黨的中央委員會平行、只對黨的代表大會負責的黨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黨的十大之后,黨的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其來監(jiān)察黨的中央委員會和地方各級委員會的工作。鑒于黨中央在黨內的重大作用,列寧更是十分強調對黨中央的監(jiān)督。他要求:“學會不僅要求普通黨員,而且要求‘上層人物’履行黨員的義務?!保?]395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期里,他特別重視對黨的中央機關和它的領導人的監(jiān)督。在政治遺囑中,他更是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對中央機關和它的領導人監(jiān)督,以防止由于黨的領導人的原因在黨內形成官僚主義和造成黨的分裂。
5.黨內重大問題必須通過黨內充分討論。列寧認為,討論是民主制度的一種基本形式。在黨內實行民主,就必須對黨內問題展開全面討論,參與黨的重大問題的討論是黨員的基本權利。在他主持召開的俄共(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制定通過的《俄國共產黨(布)章程》中明確指出:“黨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在決議未通過之前,黨內可以充分自由地進行討論?!保?1]598他強調:要“真正把帶有原則性的重要問題提交給黨員群眾,而不只是提交給一些‘領袖’去解決”[14]。“為了貫徹民主制,極重要的問題以及那些同群眾本身的一定行動有直接關系的問題,不僅必須用選派代表的方式,而且必須用向全體黨員征求意見的方式來決定?!保?]250在俄共成為執(zhí)政黨后的一個時期里(列寧在世的時候),在黨的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上,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討論和爭論。而最具有特色的爭論形式是允許作與主報告意見不同的副報告,即使作主報告者是列寧。比如,在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關于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在列寧作了主報告之后,布哈林又作了反對列寧立場的副報告,對列寧的意見作了激烈的反對。令人敬佩的是,雖然有激烈的爭論,在大部分情況下列寧都是正確的,但列寧在爭論中從來都不以勢壓人,而是以理服人。而且,列寧認為這是在“自己同志的大家庭中”[6]25的爭論,并不影響黨內同志式的關系。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是黨內與列寧爭論較多的人,這并不影響他們被列寧稱為“中央委員會中最有才能的人”和“黨的最寶貴和最大的理論家”[15]745。
6.必須開展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列寧的思想中,黨內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清除黨內問題的武器,是黨內民主的法寶。他說:“犯錯誤對一個先進階級的戰(zhàn)斗的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虛偽地不好意思承認錯誤和糾正錯誤。”[16]“自我批評對于任何一個富有活力、朝氣蓬勃的政黨來說都是絕對必要的。”[10]334因此,列寧始終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對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重要作用。為加強黨內批評,在俄共第九次代表會議上,列寧提出要“創(chuàng)辦報刊(爭論專頁等)來更經常、更廣泛地批評黨的錯誤和開展黨內各種批評”[2]288。而黨內批評,列寧更強調下級對上級批評。在俄國第九次代表會議上,俄國雖然處于艱難的國內戰(zhàn)爭時期,大會還是根據列寧的提議,在決議中要求“在黨內生活中必須更廣泛地開展對黨的地方機關和中央機關的批評”[11]40。而列寧也是自我批評的模范,比如他說:“1917年8月,我也流亡國外,曾向我黨中央委員會提出過一個過‘左’的建議。這個建議幸而遭到斷然拒絕?!保?7]
7.必須少數服從多數和保證少數的權利。列寧特別強調少數服從多數的重要性。他說:“沒有少數服從多數,就不可能有稍微稱得上工人黨的黨?!保?3]5同時列寧也認為真理往往會在少數人的手里,強調保護少數人的權利。他說:“我們深深地感到,這個經驗教導我們必須在黨章中保證一切少數派的權利,使那些經常發(fā)生的和無法消除的不滿、憤怒和斗爭,不再變成通常的庸俗的無理取鬧和無謂爭吵,而是形成一種目前還不習慣的捍衛(wèi)自己信念的合法的正當的斗爭?!保?3]8
8.必須實行集體領導。列寧關于黨的集體領導思想,體現在他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以及在他的領導下制定的黨綱和黨的決議文件中。黨處于地下狀態(tài)時,不可能實現由黨的民主性質所決定的那種集體領導制。黨成了執(zhí)政黨后,集體領導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在黨的第九次代表會議上列寧指出:“為避免發(fā)生某種誤會起見,從一開始就必須著重指出,黨中央書記只執(zhí)行中央委員會集體作出的決議,即由組織局或政治局或中央全會作出的決議?!保?5]111黨和蘇維埃建設的一切原則問題,黨的生活面臨的各種尖銳問題,照例都要提交黨的代表大會或中央委員會或政治局會議討論。從1918年3月到1923年4月間,正是國內環(huán)境最為艱難的時候,俄國黨除了每年召開代表大會以外,還召開了五次黨代表會議,中央全會定期召開。列寧是執(zhí)行集體領導制的榜樣,在原則問題上,列寧從來不個人獨自作決定。遇到重大原則問題時,都要求把問題交由中央委員會或政治局討論。在列寧的書信集中,“不召開政治局會議,我無法作任何答復”[18]26,某某事必須提交政治局或中央委員會討論之類的表述經常出現。列寧在世時,在黨內并沒有設立黨的主席之類的職務(由斯大林擔任的黨的總書記只是一個秘書長之類的大秘書),列寧始終只是黨的政治局委員之一。在黨中央作決定時,列寧只有一票表決權,而且在許多時候他還處在少數的地位?!霸诮M織問題和人事問題上,有無數次我處于少數?!保?8]169
三
黨內民主實行的程度必須根據黨面臨的客觀條件而定;但只要條件允許就必須堅決實行黨內民主。
十月革命前,在大部分時間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只能處于秘密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與當時的孟什維克要求在社會民主工黨內實行“廣泛的民主原則”不同,列寧更多地強調民主的實行必須是有限度的。關于這個問題,列寧有許多論述。比如,列寧說:“在自由的政治條件下,選舉原則可能而且必須居于完全的支配地位,但在專制制度下這是做不到的。”[10]166“在秘密工作的條件下,徹底實行黨內民主化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條件下,‘選舉原則’不過是一句空話而已?!保?]78但是,強調黨在秘密狀態(tài)下必須有限度地實行民主的同時,列寧仍然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實行黨內民主,特別是選舉。在俄國1905年革命從沙皇政府手中暫時爭得了一些政治自由的時候,列寧就強調“在新的條件下,在向政治自由過渡的情況下,必須轉而采用選舉原則”[9]78。
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執(zhí)政黨,原本是可以實現廣泛的黨內民主了。但是,不久發(fā)生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zhàn)爭,蘇維埃共和國宣布全國為軍營,布爾什維克黨不得不實行黨組織的“軍事化”。列寧強調:“在目前激烈的國內戰(zhàn)爭時代,共產黨只有按照高度集中的方式組織起來,在黨內實行近似軍事紀律那樣的鐵的紀律,黨的中央機關成為擁有廣泛的權力、得到黨員普遍信任的權威性機構,只有這樣,黨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保?]202然而,正是因為國內戰(zhàn)爭時期集中制的加強,使得黨內官僚主義和脫離群眾的傾向不斷加重。所以,戰(zhàn)爭基本結束后,實行黨內民主問題就馬上被列寧提了出來。1921年春天召開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列寧的強調下,深入地討論了黨內民主的問題。大會強調:“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根本否認能找到一種絕對正確的、對革命過程中的一切階段都合適的黨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相反,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應當完全取決于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的特點以及由這種環(huán)境直接產生的任務?!保?]49以這樣的思想為指導,大會通過了實行“工人民主制”的《關于黨的建設問題》的決議。這種工人民主制排斥一切委任制度,從下到上一切機關都實行普遍選舉制、報告工作制和監(jiān)督制等。對一切最重要的問題,在黨的決議通過以前要展開廣泛的討論和爭論,充分自由地進行黨內批評。要經常廣泛討論有關全黨生活、一般政治生活和地方生活的一切最重要的問題,要把召開黨的領導機關的公開會議作為一種制度,普通黨員可以出席這種會議,等等[3]49。
四
正是不斷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發(fā)揮全體黨員的智慧與才能,才使布爾什維克黨面對艱難而又復雜的國際與國內環(huán)境,實現了在真理面前的團結統(tǒng)一,形成了巨大力量,戰(zhàn)勝了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yè)的勝利。當前我們面臨的環(huán)境,無論國際的還是國內的,與列寧所處的歷史時期相比,都要好得多。學習與研究列寧黨內民主的思想與實踐,今天主要的啟示意義在于,它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進一步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決不會影響黨的穩(wěn)定與團結,決不會危及黨的集中與統(tǒng)一,只能使黨更具有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必須充分相信全黨同志的思想覺悟,必須充分相信全黨同志的能力與水平,必須充分肯定全黨同志要求進一步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的強烈愿望,真正把黨內民主建設好。
加強黨內民主建設,首先要加強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列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提出并踐行的一系列黨內民主制度,為我們當前加強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提供了榜樣與啟示。我們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沒有任何理由不如列寧時期,必須在他已有民主思想與實踐的基礎上,把制度建設搞得更為完善與科學。而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必須體現民主的精神,制度的制定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完成,而不能僅憑長官意志。
加強黨內民主建設,當前最重要的是制度落實。現在黨內民主的各種制度,應該說相當一部分并沒有得到落實,一些僅僅止于文件上。而導致當前黨內民主制度不能得到落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殘余思想的阻撓,長官意志與特權思想在一些地方橫行;有腐敗官員在作梗,民主是腐敗的最大敵人,腐敗官員當然反對民主;有領導機關不作為,在現行黨的組織體制內,民主建設缺乏內在動力,領導機關不作為,民主就難以推進,等等。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黨內民主建設沒有達到全黨同志滿意的程度,嚴重地影響著黨的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的提高。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必須充分認識到黨內民主建設對黨的生死攸關性,充分調動起全黨同志建設黨內民主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把黨內民主建設好,使我們這個黨具有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與戰(zhàn)斗力。
[1]列寧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二分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寧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5.
[8]列寧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192.
[9]列寧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寧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一分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2]列寧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35.
[13]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52.
[15]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7.
[17]列寧全集: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8.
[18]列寧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D262.11
A
1008-8520(2012)02-0028-04
2011-12-14
孫新彭(1962-),男,江蘇徐州人,副教授。
[責任編輯:趙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