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雯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主語突出”與“主題突出”思維模式對比
——脫離語言外殼的英漢翻譯
郭 雯
(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0)
主語突出;主題突出;思維模式;雙語轉(zhuǎn)換;脫離語言外殼
英漢對比研究與翻譯轉(zhuǎn)換問題緊密相連,不僅涉及到語法,還有思維模式差異。其主要差異在于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這兩種傾向在表達方式上相去甚遠,給翻譯造成的困難尤其明顯。本文旨在探討英漢對比中“主語”與“主題”兩個影響雙語轉(zhuǎn)換的核心參數(shù),試圖找出符合兩種語言思維特征的譯法,脫離語言外殼,正確處理好兩種結(jié)構的轉(zhuǎn)換,使譯文語篇連貫流暢。
在英漢轉(zhuǎn)換中,由于受到原語和目的語思維模式的禁錮,很多學生在翻譯中感覺無從下手。因此,找出翻譯難點關鍵以及應對方法至關重要。近三十年關于雙語對比研究理論很多,主語突出(subject prominence:SP)和主題突出(topic prominence:TP)就是兩個重要參數(shù)。從七八十年代以后,眾多學者提到英語是“主語突出”,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英語多為三元系統(tǒng),即“主語—謂語—賓語(或表語、補語)”,漢語是二元系統(tǒng),即“主題—述題”。Halliday認為主語指的是句子中與謂語相對存在的成分,它在句中一般位于主要動詞之前,要求謂語動詞與之保持一致關系[1]。關于主題和述題理論是由捷克語言學家馬泰休斯(V.Mathesius)的主述位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他認為主位(theme)是指位于句首引出話題的成分,屬于舊的已知信息(given message;old information),述位(theme)是指主位以外的其它成分,是新信息(new message;new information)[1]。德國語言學家 K·布斯特發(fā)展了馬泰休斯的理論,把敘述的出發(fā)點稱為主題,把敘述的核心稱為述題。主題指敘述的對象,表示已知的信息或不重要的內(nèi)容,述題指對敘述對象的說明,表示新的信息或重要的內(nèi)容[1]。中國語言學家趙元任[2]69指出:“漢語句子中主語和謂語的語法意義是主題(topic)和述題(comment),而不是動作者(actor)和動作(action)?!痹诜g過程中,只有找出英漢關鍵的差異、找到轉(zhuǎn)換的核心,脫離語言外殼的束縛,才能在兩種思維模式不同的語言運用中得心應手。
John Lyons[3]25把主語劃分為三類:邏輯主語(logical subject)、主題主語(thematic subject)和語法主語(grammatical subject)。比如:Translation,I like very much.(翻譯,我很喜歡。)此句中的主題主語是translation“翻譯”,語法主語是“I”。英漢對比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漢語現(xiàn)象不能用“主語—謂語—賓語”(SVO)語言理論模式來合理解釋。比如:英語中不起語義作用的“虛位”或“假位”主語(it,there)做主語,漢語里則沒有;英語中動作方向是從主語到賓語,而漢語的動作方向則沒有這樣確定,例:This room can hold three people.(這個房間能住三個人);在與動詞關系上,英語中的主語必須與動詞保持一致,而漢語中那些和主語對立的主題可以獨立于句子組織之外,例:這件事你不能只考慮好處;被動語態(tài)在注重主語的英語中很普遍,但在注重主題的漢語中,除非表示受損或受益作用外,則很少出現(xiàn)。例:作業(yè)(被)做完了。(The homework has been finished.)這種說法不太符合漢語習慣。關于英語的主語突出特點和漢語的主題突出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一)英語的主語突出
英語主語常兼有主題、已知信息、施事的功能。英語結(jié)構嚴謹,絕大多數(shù)下遵循主謂賓結(jié)構,至少也要出現(xiàn)主語和謂語,可用作主語的有單詞、短語、從句乃至句子。如:
1)名詞用作主語:The staff have gone for their lunch.員工們?nèi)コ晕顼埩恕?/p>
2)代詞用作主語:He told a joke but it fell flat.他說了一個笑話,但沒有引人發(fā)笑。
3)數(shù)詞用作主語:One hundred is enough.一百足夠了。
4)名詞化的形容詞用作主語:Old and young enjoyed Avatar.老少都愛看《阿凡達》。
5)副詞用作主語:Watchfully does it.注意就行。
6)名詞化的介詞用作主語:The rises and falls of this his-toric district must have been witnessed by the local people.當?shù)鼐用癖厝荒慷昧诉@片歷史城區(qū)的大起大落。
7)不定式用作主語:To find your beloved is never an easy job.要找到你的真愛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8)動名詞用作主語: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is always my dream.環(huán)游世界一直是我的夢想。
9)名詞化的過去分詞用作主語:The wounded have been taken good care of.傷員們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10)從句用作主語:Whatever you do will be all right.你不論做什么都行。
11)句子用作主語:“You bet.”is the Americans’pet phrase.“沒錯!”是美國人的口頭禪。
12)無人稱名詞做主語:The happy news brought them all to my home.他們聽到這好消息后就都來到我家。
13)形式主語:It is absurd talking like that.那樣說很荒唐。
以上例句的譯文也有英語主語與漢語主題重合的情況。從分句信息分布情況來看,主語是交際雙方已知信息,它是信息傳遞的出發(fā)點,因此,主語通常由一些帶有事物性或?qū)嶓w性的詞語來表示。謂語相對于主語而言,在句中對主語加以說明,是說話人傳遞的新信息??梢姡黝}與主語在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只是漢語英語語言側(cè)重點不同而已。
(二)漢語的主題突出
漢語的主題系統(tǒng)結(jié)構的最基本組織單位是二元的“主題+述題”,除判斷句使用判斷動詞“是”以外,可以不用任何系動詞[4]53,比如:He is a round little man.譯為“他身材矮胖”,這是很典型的漢語結(jié)構,不用譯成“他是……的人”。最先試圖系統(tǒng)區(qū)分漢語中主題和主語的學者,如Charles N.Li[5]458和曹逢甫[6]都提出:一個動詞前的名詞短語,只要它與句中的動詞具有“做什么”或“是什么”的關系,那么這個名詞短語是句子主語;反之便是句中主題。按這種方法,一個例句,如“他脾氣好”中,“他”是主題,“脾氣”是主語,實際上該句也體現(xiàn)了一個領屬關系:他/脾氣好。此句還可分析為“他的脾氣好”,那么“他的脾氣”就是主語,因此,這樣的句子又可稱為雙主語句[6]。此例句可分析為由主題“他”和述題“脾氣好”構成,而述題本身有含有另一主題“脾氣”和另一述題“好”。這類句子中的第二名詞短語可看作第二主題,同時此主題可能是句子表層結(jié)構中的主語。
在漢語中,從敘述的出發(fā)點來看,能作為主題的有名詞短語(NP),分句(S),主題性分句(S’),動詞短語(VP),前置詞短語(Prep.P),后置詞短語(Post.P),其余便是述題,即敘述的核心。以下例句一一對應:
a.這部電影我不看。(NP) b.他會偷竊我沒想到。(S)
b.這種事他會干我沒想到。(S’) d.買新衣服我不愿意。(VP)
e.在加油站前他停了車。(Prep.P) f.臥室里有書,客廳里也有。(Post.P)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主題是一種實體反映,可以是具體或抽象的人、事物、地點或觀點等,但漢語主題結(jié)構中出現(xiàn)較多的還是人作主題或主語,因為漢語反映的思維過程多數(shù)情況下是說話人首先想到具體主題—人,我,你,他,人們等,然后說其所作所為,即“述題”,這就是中國人常有的思維模式。
(三)英漢思維模式比較
英漢互譯是個復雜的轉(zhuǎn)換過程,不僅是語言信息的轉(zhuǎn)換,也是思維的轉(zhuǎn)換。主題不一定是主語,而主語也不一定總是主題。在注重主語的英語里,幾乎每一個句子中都要出現(xiàn)主語,而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天人合一”,[7]48說話時不一定要有主語,只要從語境中推知就可以省略,而且漢語的主語概念比較泛,不象英語主語在句子中起著統(tǒng)領全句的作用,比如:“米買了,菜也買了”;還出現(xiàn)無主語句,比如:“12點了,該吃午飯了?!?/p>
漢語若用到主語,通常思維是有較強的主觀性,用有人稱(或有生命的名詞)做主語(或潛在的主語),被動語態(tài)較少,無形式主語;而英語習慣用物稱(或無生命的名詞)做主語,有較強的客觀性傾向[4]55。比如:他重新考慮之后,心里很害怕??梢宰g為The second thought made him scared.這里的人稱“他”做漢語主語,英語處理為物稱的“thought”。再比如: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her footsteps.譯為:她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點腳步聲也沒有。英文中的主語是“carpet”,漢語則轉(zhuǎn)換成了“她”為主題,突出了“人”。
漢語里多用意合法,所謂“形散神聚”,聯(lián)結(jié)成分并非必需,句子之間常靠內(nèi)部邏輯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英語多用形合法,轉(zhuǎn)換生成語法最基本的生成原則是S—NP+VP,S-V是英語基本框架,聯(lián)結(jié)成分在大多數(shù)情形下是不可缺少的,句子之間靠各種語言形式緊密結(jié)合,主謂結(jié)構必不可少,主語作為句法分析的概念只能統(tǒng)領一個句子,新句子的出現(xiàn)必須用新的主語,而漢語主題作為一個話語分析的概念可以統(tǒng)領一段話語,主題一致時就可以省略。比如:He has a daughter who works in the suburb.She has been called for by telephone and will be here in the afternoon.就可以翻譯成:他有個女兒,在郊區(qū)工作,已經(jīng)打電話過去了,下午就能趕到。這是符合中國人說漢語的思維習慣。
基于英漢語言結(jié)構的主要差異,在漢譯英時要保持英語主語突出并且語義連貫;反之在英譯漢時,要保持漢語重主題的特點,方能使目的語篇自然、連貫、順暢。
英漢互譯中的重點是會轉(zhuǎn)換、及時調(diào)整主語和主題,著重處理主述題句與主謂句之間的轉(zhuǎn)化,以符合兩個民族的思維特征。
(一)直譯法
漢語中的主題與英語中的主語如果恰巧重合,這樣就可以采取簡單的直接對應,例:
我喜歡翻譯。I like translation.或:翻譯,我喜歡。Translation,I like.
英語中也存在主題句的現(xiàn)象,在某些情況下,漢語主題英譯時可以采取對應形式,突出主題。例:
讀書的問題嘛,我愿說幾句。About reading,I woul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譯文采用了倒裝,“About reading”前置。
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語文,我都感興趣。Mathematics,physics,chemistry and Chinese—I’m all interested in.譯文的直譯法與原文在形式上和結(jié)構重心上互相對應。
(二)主語確定
在漢譯英時,關鍵是找對主語。英語“主語”(subject)一詞本身具有“論題”、“主題”的含義,所以語法上的主語常與主題(topic)聯(lián)系在一起。例:
1.反賓為主
由于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的差異,有時候,確定漢語句子的主語為英語譯文句子主語的時候,常常會導致英語句子的邏輯比較混亂,而不能直接對應。所以,有必要從原文中挑出其他詞來,充當英語譯文的主語,比如確定漢語原文的賓語為英語譯文的主語,例:
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的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Wisdom is required both in appreciating great artistic works and in understanding great scientific concepts.漢語“需要智慧”是主題語,是話題,但漢語的主語太長,直譯會顯得頭重腳輕。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英語句子多用被動句的特點,確定漢語原文的賓語“智慧”來充當英語譯文的主語,使其兼有主題功能,并且被動語態(tài)加以強調(diào)。
2.無主句增添主語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漢語中省略主語的句子或無主句比比皆是,可采用增添主題主語或語法主語的方法,使句子各成分之間關系要清晰,使譯文符合英語句法結(jié)構的形合,準確達意。如:
a.弄得不好,就會前功盡棄。If things are not handled properly,all our efforts will be spent in vain.
b.為錢結(jié)婚等于出賣靈魂。He that marries for wealth sells his soul.
3.名詞化結(jié)構作主語
中日兩國發(fā)展和平友好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 of pie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ccords with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two peoples.譯文中“the development of…”的名詞化結(jié)構與漢語主題語相當。
刺繡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The mastery of embroidery is not easy and it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原文中,“刺繡”是主題,從邏輯上說,該主題與述題中的“學好”有動賓關系。因此,譯文主語(主題)The mastery of embroidery還是用了名詞化結(jié)構。這種用法在英漢互譯中最常見,符合漢英兩種語言思維模式,很多情況下,會把漢語的動作處理成英語中靜態(tài)的名詞或名詞詞組。
4.修飾語做英語主語
由于漢語主題突出,很多時候句子中的主語中心詞的修飾語會成為信息突出的部分,因此把它轉(zhuǎn)換為英語中的主語,整個句子的邏輯結(jié)構就很清楚,比如:
他身材矮胖,臉色紅潤,眼睛深陷。He is a round little man with a red complexion and deep eyes.
漢語表面上看是“身材”為中心詞,但后面的“面色紅潤,眼睛深陷”肯定不對,原句其實是“他的身材……他的面色……他的眼睛……”,修飾語“他的”轉(zhuǎn)換為英語主語“他”,同時又是主題,再用“with”連用,符合英文思維習慣。
5.形式主語和there be句型
這兩種是常見的英語用法,用it或there be句型來代替漢語中過長或復雜的主語,使其符合英語思維習慣。如:
a.我當時不得不應付的困難幾乎是無法描述的。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difficulties I had then to cope with.
b.我去過歐洲很多地方,見到不少人,要分享的趣事多著呢。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stories to share of the places I visited in Europe and the people I met there.
(三)漢語主題結(jié)構重整
英語主語譯為漢語時,不一定放在主題的位置上,漢語的主述題以說話人決定,他想以什么內(nèi)容為其出發(fā)點,論述什么,決定了什么是主題,什么是述題。
1.動賓結(jié)構做主題
英語多為靜態(tài)表達,詞性包括名詞、代詞、名詞短語、形容詞、連詞、介副詞及其短語;漢語多為動態(tài)表達,強調(diào)某一動作行為[3]18。英譯漢時,經(jīng)常碰到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做主語的句子,為了使譯文符合漢語思維,可以處理為動賓結(jié)構做主題,例:
a.Your presence today really honored me.你今天能夠出席我很榮幸。
b.Resources must be used in experimenting the new paint.試驗新涂料,一定要用到錢財。
c.He is not yet a brilliant swimmer.游泳他還不夠好。
2.客觀性形式主語不譯
由于英語很多情況下從客觀事物本身出發(fā),常用形式主語或被動語態(tài),譯成中文時,形式主語經(jīng)常省略不譯。例:
a.It is impossible to say how glad I was to see your handwriting and to know we were again in communication.看到你的筆跡,知道我們又在互通音信,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喜悅。英語先表達后敘事,漢語先敘事后表達,以突出主題。
b.It is clear to every student that a kind of foreign language needs to be mastered during college studies.大學期間掌握一門外語,這一點每個學生都很清楚。譯文以“that”從句中真正的主語轉(zhuǎn)換為漢語主題。
c.It occurs to me that I’ve forgotten to update my blog for days.我突然想到好幾天沒更新博客了。
3.漢語主題語義層次調(diào)整
漢語思維通常是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從外到內(nèi),從遠到近;而英語幾乎與其相反。例:
a.If you can’t find it here in Hong Kong,it doesn’t exist.天下瑰寶,香港不見,更在何方?把主句中的主語“it”轉(zhuǎn)化為漢語中較大的語境作為主題,依次遞減,從“天下”—“香港”—“何方”。
b.Covered by groves of olive,lemon and pine trees,the island is cool,green and shady,and in spring is a fragrant mass of blossoms.島上綠樹蔥蘢,果林成蔭,一叢接一叢的橄欖樹、檸檬樹和松樹覆蓋全島,環(huán)境清爽宜人。一到春天,花果成片開放,香氣襲人。譯文的層次感很強烈,語句優(yōu)美,從主題“島”上入手,述題層層遞進。
c.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when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d engaged in the south.他原來在南方參加一項建筑工程,//任務完成之后上格魯吉亞去度假,享受高加索的陽光,//前一天才坐飛機回來。
原文根據(jù)時間切分,譯文重整后的順序和原句完全相反,符合漢語從時間上由遠及近的思維過程。
4.調(diào)整漢語主題結(jié)構中句法關系上的主語和賓語
英語中主語和謂語的關系是動作者和動作的關系,動作的方向一定是從主語到賓語,漢語從句法關系上講,不一定是從主語到謂語,譯成英語時,可對主題結(jié)構作調(diào)整,使之成為英語SVO的結(jié)構。例:
a.這間可以住客人。Guests can live in this room.按照英語的主謂關系,“住”這一動作發(fā)出者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房間,所以調(diào)整為“客人可以住這間”就方便翻譯了。
b.這個問題他認為已經(jīng)不存在了。He does not think the problem exists any longer.這類漢語主題結(jié)構只是一種句式,沒有英語中強調(diào)之功能,翻譯時可復原為SVO語序。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離開語言,思維的內(nèi)涵也無法確切地顯示。本文就英語“主語突出”和漢語“主題突出”展開討論,著重反映了兩種語言在語法層面和思維特征方面的差異。文中舉例說明了英漢主語和主題的側(cè)重點不同,但并不意味著不必討論英語主題的識別。在英漢對比與翻譯實踐中,對于語篇分析首先是從確定何為主題、何為主語的基礎上進行,要脫離原語外殼、不受原語思維模式的束縛,但若主語和主題恰巧重合,不妨采取直譯法。只有正確處理好英語主謂結(jié)構和漢語主題結(jié)構相互轉(zhuǎn)化,才能對整個篇章加以理解,使譯文符合東西方各自的語言特色及思維特征,做到銜接與連貫。對于主題、Halliday的主位與主題性主位、主語等更復雜的內(nèi)部結(jié)構關系,還有待于深層次的研究。主題和主語還應與篇章語義學相聯(lián)系,作進一步分析。
[1] Halliday,M.A.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 2I[J]l Linguistics 3,1967:199-224.
[2] Chao,Yuen Ren,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 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 杜爭鳴,英漢互譯原理與實踐教程[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8.
[5] Charles N.Li and Sandra A.Thompson,Subject and Topic: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in C.N.Li(ed.):Subject and Topic,Academic Press,1976:458.
[6] Tsao F.F,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J],15:1,1987:1-54.
[7] 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Thought Patterns of Subject-Prominence vs.Topic-Prominence——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by Deverbalization
GUO 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Jiangsu 215000,China)
subject-prominence-;topic-prominence;thought pattern;bilingual transferring;deverbalization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ilingual transferring,involving not only grammar but also thought patterns,whose major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English is 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 and Chinese is topic-prominent language.Therefore,the difference may result in great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and topic,the core issue in bilingual transferring,attempting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transferring by deverbalizat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of the two thought patterns,thus making the translating text coherent and fluent.
H315.9
A
2095-2708(2012)02-0129-04
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