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芳(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文化視角下口譯能力的培養(yǎng)*
胡靜芳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社會對口譯人才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提出來了很高的要求,需求日益多元化、專業(yè)化,其中文化因素與口譯質(zhì)量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從文化視角出發(fā),分析學生英語口譯能力的現(xiàn)狀,探討了語境中幾種主要文化因素對口譯的影響,并對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譯能力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
跨文化交際;口譯能力;語境
深層次大范圍的跨文化交往突出了英語口譯的重要性,許多的口譯過程雖譯員的表現(xiàn)無太多詞匯、語法錯誤,但譯文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如上下句聽起來別扭、語義表達不連貫、意義晦澀難懂,文化不等值等。由此可見,口譯不能順利進行的深層原因之一在于口譯員的語言邏輯、非語言邏輯和文化意識不夠,對交際語境的把握不夠明確。要做到信息的準確性以及交際的有效性,口譯員除了具備扎實的英漢雙語基本功和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外,更要有處理非語言因素的能力,特別是為促進有效交際而進行的文化性調(diào)整掌控能力。
(一)文化屬性
世界各國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俗造就了不同的英漢表達方式,不同語種具有各自的語言表達風格。西方文化以個體本位文化為主,東方文化以群體本位文化為主,這決定了中西方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迥異。當交際信息在一定語境中被明示給對方時,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很大的差別。說話者、口譯員、聽話者三元關系就會顯得更加緊密。因為口譯員必須同時考慮其他二者的語境,在瞬間完成交際雙方都能明白的轉碼工作。對雙方文化的洞悉就成了口譯員的頭等任務。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Thomas[1]認為文化影響到人們的感知、思維、價值判斷和行為。換句話說,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各種信息借助語言為交流載體來體現(xiàn)不同文化的內(nèi)容和形式,文化是語言的根基,每一種語言在表達和內(nèi)涵上的差異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文化方面的特征,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發(fā)展歷史背景造就了各自語言文化之間的異質(zhì)性和差異性。所以,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在口譯過程中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二)口譯特性
口譯不能忽視跨文化的交際功能。雙語能力是從“語言能力”發(fā)展到“交際能力”的提升,前者主要是對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后者是對某種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是培養(yǎng)譯者在恰當?shù)膱龊锨‘數(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當然口譯首先涉及到源語與目的語之間信息符碼轉換,更重要的是在雙重文化背景下動態(tài)的邏輯推理活動。達妮卡[2]認為口譯的性質(zhì)是交流??谧g員通過嚴密推理和口頭表達的方式,在三元關系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必須準確得體地將所接收到的明示信息(語言和非語言的)編碼轉換。口譯具有在跨文化間傳遞與交流信息的交際行為。劉宓慶強調(diào)說“信息的理解和分析離不開闡釋,闡釋又以兩種語言的歷史文化知識為基礎,它們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相互滲透”[3]。因此,口譯中要達到社交語用等效,實現(xiàn)客觀、得體、完整地傳譯交談雙方的意思,口譯員就要從交際語境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推理語言思維,必須具備多語言和多文化的內(nèi)在高素質(zhì)特征,要使聽者完全理解來自異域文化的信息,口譯員不僅要有雙語能力還需具備雙文化能力。
(三)文化對口譯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譯員的語言表達方式、人生價值觀念、待人處事理念、特別是語境領悟能力等方面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直接影響。第一,不同的文化因素直接影響交際方式,尤其是一些涉及人生價值、語境信息和觀念的文化是隱含在話語表層中的;第二,口譯過程中語言的思維是抽象的動態(tài)的。所以口譯時更注重邏輯推理和不同的信息整合,要特別強調(diào)形象思維發(fā)揮個人的語言敏感才華;第三,語言是非常復雜多樣的,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不同。這主要是因為感知信息的來源和進行推理的方法上存在差異造成的,文化的植入會嚴重干擾并導致口譯進程中斷或傳遞的信息令人費解;第四,雙方交際的真實動機和表面明示語意常常不一致。交際信息一般都會隱藏在字里行間,只有進行聽辨分析基礎上進行歸納推理,結合一定的語境方能成功完成口譯。
比較受教師歡迎的口譯教學模式主要是吉爾模式,這個模式強調(diào)雙語知識、口譯技能與跨文化意識是口譯理解的重要內(nèi)容,吉爾[4]在《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提出在口譯過程中對源語信息理解的重要性,他的理解模式是:理解=語言知識+言外知識+分析。也就是說,口譯員在對明示信息進行理解、對跨文化語境交際做分析之后,要靈活應用技巧重組說話者的真實意圖,進而完成口譯工作。但是目前英語專業(yè)本科口譯教學主要問題還是比較明顯,如大綱的指導性不強,培養(yǎng)目標缺乏針對性等,未能針對翻譯市場和不同學生特點的需求因材施教,文化在口譯方面的促進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阻礙口譯的順利進行。究其原因在于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眾所周知,口譯活動中,信息在源語文化背景下被解碼,又在目的語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這個復雜的過程蘊含著人類的復雜思維活動。在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過程中,譯者尋求在文化層面上最接近地傳遞源語信息的內(nèi)涵,努力做到源語文體風格在目標語中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再現(xiàn),也就是文化等值。
所以,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培養(yǎng)合格的口譯員成了口譯教學的目標,只有高素質(zhì)的口譯人才方能在實戰(zhàn)環(huán)境中克服各種干擾,充分調(diào)動所學知識,發(fā)揮潛能進行編碼轉譯,完成任務。那么,口譯教學過程教師就要重視傳授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和技巧,結合各種性質(zhì)的口譯實例,分析并指導文化語言差異、非言語行為差異等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讓學生明白中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以及在一定語境下如何促進有效溝通的策略等等。
口譯屬于交際的一種形式,涉及到交際的三方,所以,作為中介媒體的口譯員,必須實事求是,確保信息傳遞的得體有效,減少跨文化交際的誤解,根據(jù)社會對不同層次口譯人才需求確立培養(yǎng)目標,以相對穩(wěn)定的多層次教學內(nèi)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價方式,培養(yǎng)適應市場需求的口譯人才。
(一)重視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
以認知語言學、釋意學派口譯理論、吉爾口譯公式等為理論基礎,在宏觀上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編寫系列口譯教材,具體落實到各個教學層次,切實解決教學目標、任務、內(nèi)容、課程安排和評估管理等問題,一定要結合實際需求提供合適的教學設備和條件,避免口譯教學的盲目性。根據(jù)不同認知主體的特征將整個口譯教學體系分解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口譯教學任務,互相銜接,優(yōu)化資源配置,實現(xiàn)資源整合。
(二)立足文化對比教學,增強文化意識
口譯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提供即席語言服務,因此在口譯中對文化干擾因素進行處理時要快速聯(lián)系所了解的相關知識,根據(jù)效度第一、信度第二的翻譯標準以及口譯的“現(xiàn)場、現(xiàn)時、限時”等具體特點,推理出符合雙方文化的寓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主動引導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多結合案例分析文化差異的干擾,引導掌握交際的背景、思維邏輯的差異、語言的具體環(huán)境、非言語信息的差異等對交際的影響,跨越來自文化的交際障礙,培養(yǎng)對異域文化的接受能力、適應能力和求同存異的寬容性。
(三)強化鍛煉,提高實戰(zhàn)能力
強化的口譯專題訓練和現(xiàn)場實踐是快速提高口譯能力的有效捷徑。如今普及的網(wǎng)絡技術為口譯員直接感受來自各類口譯現(xiàn)場的學習和觀摩,我國許多跨國貿(mào)易的快速發(fā)展和各種博覽會的召開,各國人員和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交流需求為口譯實戰(zhàn)練習提供了戰(zhàn)場,不論是心理上還是知識方面口譯員都將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提高,任何紙上談兵的教學都無法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在真實的口譯環(huán)境中才切實有助于培養(yǎng)口譯能力。學校有必要在這方面開辟市場,強化實踐意識,為提高學生的口譯實戰(zhàn)能力提供便利。
(四)掌握交際語境提高口譯質(zhì)量
口譯員對跨文化話語的理解和推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因為除了社會、文化因素外,言語交際向來受制于交際場合,和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點點場合都說些什么樣的話,都必須納入推理的范圍,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畢竟來自不同文化的交際雙方在特定環(huán)境中推理能力有很大差異。因此,口譯能力的提高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口譯員對交際環(huán)境中諸多相關因素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程度,例如:
原語: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譯語: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果直譯為“中間修道籬笆,保持友誼長青”,直接翻譯字面上的信息,文化差異就直接干擾了雙方的理解,這個時候只有舍棄源語話面上的意思(a hedge between),放棄信度而尋求效度以完成口譯交際。
由于市場對口譯人才質(zhì)量需求的不斷提高,要實現(xiàn)跨文化語境中的口譯交際,要求口譯員理解并傳達說話者的真實意圖,結合認知語境進行信息推理,克服來自文化因素的干擾,處理好文化沖突的問題,努力避免不必要的口譯失誤。因此,口譯員擁有一定的雙語基本功和專業(yè)知識的同時,要有處理文化差異的邏輯推理能力。
[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2).91~112.
[2]達妮卡.賽萊絲科維奇.口譯技巧[M].孫慧雙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58.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60~63.
[4]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80.179.
I06
A
1006-5342(2012)04-0052-02
2011-12-22
2012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廣西高校公共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項目批準號:桂教高教〔2011〕82號)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