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黎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湖北 十堰 442002)
英語公共演說課程之探究
馬東黎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湖北 十堰 442002)
作為一門新型實踐性課程,英語公共演說課在高校開設是勢在必行。而在目前沒有專門教材,教學理論不系統(tǒng)不完整的前提下,本文通過分析學生在英語公共演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同時本文認為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揚長避短,采取措施,最終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公共演說;課程;問題;探索
公共演說即演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交際活動。它無時無刻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比如回答課堂問題,主持會議,會議中做報告,新產(chǎn)品展示和介紹,景點介紹等。英語公共演說不僅反映了英語學習者的思辨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更反映了他們英語聽、說、讀、寫水平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英語公共演課程說是一門新型實踐性課程。王彤[1]在2001年通過英語公共演說課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試點過程及效果,建議隨著此課型的進一步成熟,可以考慮將其發(fā)展成為系統(tǒng)訓練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一門基礎課。在這十年中,英語公共演說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少專家學者相繼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研究,出版了相應的刊物,并通過開設英語公共演說課程,使其系統(tǒng)化和完整化,比如外語研究出版社在高等英語教學網(wǎng)專門開辟了英語演講與教學版塊;國內(nèi)也開展了一些有影響力的英語演講比賽,吸引了眾多的注意力,如 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2011年12月,中國外語演講與辯論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成立。這無不說明在高校中開設英語公共演說課程是勢在必行。
1.語言基本技能發(fā)展不均衡
英語公共演說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在學生在英語演講比賽之中的表現(xiàn)。一般來說,英語演講比賽分為三部分:命題演講(prepared speech)、即興演講 (unprepared speech/ impromptu speech) 和問答部分 (questions and answers)。在這三部分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在命題演講部分,學生由于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一般都取得高分;在即興演講和問答部分學生演講內(nèi)容空洞、膚淺,邏輯性差,與命題演講形成鮮明的反差。這說明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發(fā)展不均衡,可能比較擅長于讀和寫,而弱于聽和說。
2.書面語和口頭語混用
書面語是人們書寫和閱讀時所使用的語言,是人們在文本上交流所使用的語言,具有用詞嚴謹,結構穩(wěn)定等特點;因為是寫和看的語言,它留給人們時間來推敲和琢磨。而口頭語則反之,它是聽和說的語言,所以要求速度快,句子短,用詞范圍相對較小,結構松散,甚至可以違反語法規(guī)則。如:
A: Do you like living on campus?
B: Yeah, I enjoy living here because there’s so many people around and it’s easy to make friends.
在there-be 句子結構中,當后面所接名詞或名詞短語是復數(shù)形式時,be動詞也可以用單數(shù)形式。
學生書面語和口頭語混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的選擇與組織上。在演講前要分清演講話題的類型和聽眾的接受能力。比如面對大學生講環(huán)保,自然需要正式的書面語;向一群老年人介紹某個新產(chǎn)品則需要口語化的語言。二者混用則顯得不倫不類,影響演說效果。
3.中國式英語(chinglish)頻繁出現(xiàn)
在即興演說和問答部分,由于受漢語思維方式和緊張、焦慮等因素的影響,面對話題或問題,學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所想的漢語機械地翻譯成英語,帶有明顯的漢語特色——外國人聽不懂,影響了表達效果。比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A: Some prefer radish but others prefer cabbage.
B: Tastes differ.
A句因受漢語思維的影響,這種表達為非常地道的中國式英語。筆者將這個句子給中國學生看,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譯為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由于缺失了文化背景,他們無法理解,這種表達無法接受。因為他們無法從這一句子中得出蘿卜和青菜的關系。由于文化缺失而使表達難以理解是不可接受的。
4.常見的語用失誤
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指出,“如果一個能講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那么他很可能被視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人們就會把他在交際中的失誤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而不會歸咎于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盵2]
語用失誤可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種。不管出現(xiàn)哪一種錯誤都會對演說效果產(chǎn)生負面作用。比如:
A: My mother is ill.
B: Don’t worry, it doesn’t matter.
在這個對話中,B本想安慰A,但It doesn’t matter所表達的含義則為B對A母親生病一事漠不關心。
最后,關于語音語調(diào)問題。文秋芳提出,外方評委對音節(jié)發(fā)音不對、句重音不當特別敏感。我國高校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漢語方言的多樣性也造成了英語口音的多樣性,英語發(fā)音具有地方特色。結果就是B地來的同學聽不懂A地同學所講的英語。
1.教師角色分析
和口語一樣,英語公共演說也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英語公共演說課可以看成是高級階段的口語課程,是口語課程的升華,與初級階段的口語課程有著質(zhì)的不同。然而在目前還沒有專門教材的情況下,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積累經(jīng)驗,向教授過本課程的教師學習,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理論,使之系統(tǒng)化,完整化;采取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從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素質(zhì)、等方面進行探究。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的過程。在這種新型課程教學中,教師同樣要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要在中國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針對學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盡可能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并選擇優(yōu)秀材料讓學生觀摩,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運用中避免混淆書面語和口頭語以及語用失誤。
2.學生角色分析
當前有相當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沒有意識到漢語能力的高低對英語學習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存在差異,也有相同點。而學生更關注的是英漢語之間的差異,認為正是由于這種差異,他們進入大學后把注意力放在英語學習上,而忽視了漢語學習,漢語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后退。事實上,漢語能力的高低對英語能力的提高起著制約作用??v觀古今英語學習大家,一個漢語能力弱的人是不可能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建樹的。學習英語必須堅持提高漢語。
另外,Krashen的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認為,如果我們提供給學習者足夠多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也就是比學習者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略難的第二語言輸入,而學習者相對于形式,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和意義,才能產(chǎn)生習得。在該課程學習初級階段,學生要注意輸入與輸出并重,積極積累素材。只有足夠的輸入才能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輸出。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英語公共演說課程更是如此。英語公共演說能力的提高需要勤學多練,持之以恒。老師在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積極探索,使學生的公共演說能力不再處于自由發(fā)展狀態(tài)。學生也應該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揚長避短,最終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1] 王彤.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新課型——公眾演講課的探索與實踐[J].外語界,2001,(3).
[2] 張靜.論英語語用失誤及教學對策[J].魅力中國,2009,(7).
G632.41
A
1008-7427(2012)03-0140-01
2012-01-11
2009年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項目編號:2009B007)“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大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影響因素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