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影響
李 翔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趨勢,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機遇。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張力,我國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自己在全球化進程中所肩負的責任,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方式,切實從根本上實現(xiàn)政府職能由“個能型”向“規(guī)范化服務型”轉變 , 使政府更好地為公眾利益服務。
經濟全球化;政府職能;轉變
(一)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內涵
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在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tài)(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fā)展的客觀趨勢,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從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產業(yè)革命和社會革命中,就已經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認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1]”。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已發(fā)展成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為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lián)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其主要表現(xiàn)為: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fā)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的增長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了空前規(guī)模,金融國際化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xié)調的作用日益加強。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么?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研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zhàn),政府如何轉變行政職能,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切身利益?!巴七M政府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決定中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經濟全球化利益的一個關鍵。[2]”
(二)政府職能的基本內涵
政府職能,亦稱行政職能,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時應承擔的職責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職能反映著公共行政的基本內容和活動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質表現(xiàn),主要內容包含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等。
在市場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兩個方面:糾正市場失靈和超越市場、引導市場。一般地講,對于市場經濟自身運用的相當完善的地方,政府無須干預。在這些方面,政府的職能有限,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就無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政府的作用在市場條件下是相當重要的。首先,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的固有缺陷(市場經濟本身就有滯后性、盲目性、自發(fā)性的缺陷,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消極方面,比如經濟危機間斷性爆發(fā)、人為哄抬物價行為、假冒藥品事件等等,為了彌補市場的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擔負起相應的經濟職能和行政職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經濟的消極面。其次,政府的作用是超越市場、引導市場。政府干預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糾正市場缺陷,更重要的是超越市場。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對某一階段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變化進行深入的研究,采取財政補貼、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guī)等手段,為下個階段的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超越市場就是要求政府能夠站在市場之上,控制市場的總體運行,防止其自發(fā)發(fā)展造成的危害。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與企業(yè)、居民、市場的關系已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但是反映在政府官員的思想認識與行為上,還在很大程度上帶有計劃經濟的痕跡[5]”。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運用市場法則來進行公共事務管理、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xiàn)政府職能的轉變,乃是目前面臨的現(xiàn)實而又緊迫的問題。
(一)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轉變
中國作為后發(fā)國家,政府行政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就是公共行政管理機制與國際接軌。這主要是指遵循市場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逐步向國際規(guī)則靠攏的行政管理結構、職能及運行的范圍、準則和方式等。金融體制、財稅體制和外貿體制的改革,重點就是創(chuàng)新行政運行機制與國際規(guī)則接軌。
(二)政府權力中心的轉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權力是凌駕于一般公民權力之上的,行政權力支配一切。而在全球化時代,社會環(huán)境瞬息萬變,社會需求多元化,政府難以繼續(xù)試圖向社會提供壟斷性服務。政府必須嚴格依法行政,政府運作的基本規(guī)則應從以往運用行政權力進行強制性干預,轉變?yōu)橥ㄟ^制度供給引導服務對象按照政府規(guī)范實施行為,即由權力行政轉向規(guī)則行政。
(三)政府自主能力的轉變
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自主能力主要反映政府能否超脫地處理自己與國內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關系。以全球為范圍,追求超額利潤的跨國公司總是將后發(fā)國家作為其產品的生產地和銷售地;后發(fā)國家總是以控制國內市場途徑來維護自己的生存空間,政府不僅要限制跨國公司的行為,保護民族資本,而且要本著效率與公平的精神,對市場和企業(yè)進行管制。全球化進程中提升政府能力,意味著政府代表整個民族和國家利益進行自主決策和施政能力的提高。
(四)政府運作透明化的轉變
全球化必然對政府行政提出遵循透明度原則的強制性要求。當前,中國政府不斷加快網上政府建設,通過互聯(lián)網公布職能部門的聯(lián)系方式和辦事程序,開設了“政府公報”、“政府信息”、“政府法規(guī)”等窗口欄目。不僅如此,政府更應當繼續(xù)增強信息的公開化程度。除依法應當保密的事項外,政府應當公布各項行政法規(guī),特別是那些影響管理相對人權利和義務的行為標準或工作程序。這便是所謂的由暗箱行政轉向透明行政。
中國政府轉變職能同時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和經濟欠發(fā)達三重挑戰(zhàn),這就使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為艱巨。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制環(huán)境。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競爭,體現(xiàn)為誰更能有效地吸引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來發(fā)展本國經濟,增強本國經濟競爭力。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則是通過建立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充分發(fā)揮本國的比較優(yōu)勢,使本國投資環(huán)境更具競爭力。這包括一整套關于產權保護、公平交易、平等競爭、誠實信用等市場經濟的制度與法律,以及高效、廉潔、透明的政府工作部門與官員。另外,在著力營造一個對資金、技術與人才富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的同時,要完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增強抵御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更好地迎接經濟全球化的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發(fā)展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對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我國政府的職能轉變與機構改革是一個探索問題,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既體現(xiàn)為目標的逐步清晰,也體現(xiàn)為從追求量變走向質變[3]”在經濟轉軌的復雜環(huán)境中,中國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能夠取得已有的進展是很不容易的。國際社會對此也作出了積極評價。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只能通過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求得解決。中國加入WTO,對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甚至在某些方面規(guī)定了政府改革進展的時間表,這就大大增強了加快政府改革的緊迫性。具體來講,經濟全球化對政府職能轉變提出了以下挑戰(zhàn)。
(一)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參與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按照統(tǒng)一的市場規(guī)則參與國際、國內經濟競爭。能否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和優(yōu)秀人才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fā)展,關鍵在于國內市場機制是否完善。中國經過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框架,但國企改革、建立國內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等方面還相對滯后。客觀上要求政府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推進市場化進程,充分發(fā)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固有的缺陷,還要求政府要加強經濟調節(jié),發(fā)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強化經濟競爭力。
(二)對合理把握市場開放進程提出新要求
參與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加入WTO后,中國政府要按照承諾逐步開放市場,逐步融入到世界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市場的開放有利于引入競爭壓力,優(yōu)化國內的資源配置;但如果開放過快,把握不好,也可能使國內產業(yè)受到過大沖擊,增加風險,對開放與改革進程產生不利影響。這就要求政府在擴大開放前加快國內改革,提高國內企業(yè)和市場對外部沖擊的適應能力,同時合理把握市場開放進程,預見市場開放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到的難題,采用得力措施化解可能引起的矛盾。
(三)對提高經濟調節(ji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在更深層次上融入了經濟全球化,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全球分工之利,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到來自國外的沖擊?!霸诤暧^調控方面,雖然我國政府成功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然而,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相比,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仍然較弱。[4]”政府只有具備較強的經濟調節(jié)和穩(wěn)定本國宏觀經濟的能力,通過制定和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進行間接的、宏觀的調控,才能為本國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個較平穩(wěn)的市場環(huán)境。特別是在國際上一旦爆發(fā)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之時,要求政府在應對危機沖擊、抵御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上表現(xiàn)出更強的能力。
(四)對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政府作為改革的發(fā)起者和推動者,始終處于中心地位。參與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加入WTO,要求政府機構更加精簡,決策更加科學,政策更加透明,市場更加規(guī)范,競爭更加公平,效率更加提高。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制環(huán)境,才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經濟要素的聚集,才能增強經濟競爭力,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競爭力的“軟環(huán)境”,從而提高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競爭力。
(一)弱化政府的微觀經濟干預職能
我國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接軌的國家,市場經濟新體制剛剛進入相對完善的階段,由于采取漸進的轉軌方式,現(xiàn)階段的政府職能明顯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比如行政審批。行政審批制度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項目眾多,程序繁雜,不利于提高生產效率,也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完善審批制轉向備案制,減少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要堅決反對行政壟斷,行政壟斷是政府權力市場化的結果,而政府權力的市場必然滋生腐敗,破壞健康的市場秩序,妨礙公平的市場競爭,影響市場機制的良性運行。無論是完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還是遵循WTO的運行規(guī)則,盡快適應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都要求進一步弱化政府的微觀經濟干預職能,使政府職能從當前眾多的“越位”轉向“歸位”。
(二)強化政府的國家安全職能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全球范圍內的商品自由貿易和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yōu)化配置,使我國政府保持市場經濟的健康和穩(wěn)定受到了影響,特別是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受到一定的制約。我們還要看到全球化進程伴生了很多危及國家經濟安全的因素:經濟滲透、經濟制裁、經濟封鎖等。政府要通過強化自身利用經濟、政治、外交等手段,以及利用WTO的磋商機制解決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穩(wěn)定的國內、國際市場。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種種很大不確定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我國政府必須建立起國家經濟安全防御體系,監(jiān)測國家經濟安全走勢,預測國家經濟安全指標,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運行。經濟全球化同時打破了國家對信息的壟斷和封鎖,政治穩(wěn)定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和艱難。國際格局與政治多極化的曲折發(fā)展,國際恐怖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進行滲透,嚴重威脅我國的政治穩(wěn)定好社會安定。政府必須加強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職能。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東梅.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職能轉變[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2).
[3] 張成福,孫柏瑛. 社會變遷與政府創(chuàng)新—中國政府改革 30年[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尹志芳. 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省直分校學報,2006,(2).
[5] 徐琳. 全球化浪潮下中國政府職能的轉變[J]. 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2).
D63
A
1008-7427(2012)08-0076-02
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