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中國畫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劉建國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繪畫,它扎根于中華民族豐厚的土壤之中,歷經數千年文化積淀、發(fā)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之一。它包含了中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哲學觀念以及技法、理論等,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 《初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初中階段的中國畫教學標準為“學習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形式和方法,進行練習”,對初中階段中國畫的教學提出了要求。
中國畫教學;觀察能力;繪畫水平
在中國畫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初中學生對中國畫的形式和表現內容,在理解方面存在偏差,有的根本就不能理解,多數學生只停留在照葫蘆畫瓢似的臨摹水平。在學習繪畫方法時,由于對工具、材料性能的了解太少,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加之課時安排較少,3年下來,學生對于中國畫的學習好像蜻蜓點水,收獲甚少。
在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3個問題比較集中:1.學生普遍認為中國畫很難掌握;2.學生覺得不知道為什么那樣畫;3.學生對使用毛筆和宣紙作畫感覺到非常困難。
針對中國畫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解決問題要從根本做起,這個根本就是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觀察能力培養(yǎng)是重中之重。因為無論是對事物的塑造或表達,還是美術學習過程本身,都把觀察能力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頒布的《初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無論是造型·表現、設計·應用,還是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教學展開的重要基礎。針對中國畫的特點,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觀察中國畫的造型規(guī)律,仔細觀察蘸墨、調色、運筆、用墨的方法,促進技法的學習和掌握。在此基礎上把觀察與欣賞、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與感悟水平,逐步提高觀察的目的性、針對性,有意識地對觀察內容進行提煉加工,從而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改進課堂教學的效果。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中國畫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一些探討。
觀察力是人們在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中,能全面、深入、準確、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才能。組織學生對繪畫題材進行長期的、有目的的觀察,能夠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也能逐步了解到被觀察事物的本質。
校園里有一小片竹林,學生每天課間都在竹林邊玩耍。結合教材中《有品格的花卉》一課,我安排學生從入學開始,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對竹林進行觀察,并布置觀察作業(yè)。(1)觀察單個竹竿的生長規(guī)律和外形特征;(2)觀察竹枝、竹葉的生長規(guī)律和外形特征;(3)觀察竹子在不同季節(jié)的特征變化。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并寫出觀察記錄,拍攝觀察照片。同時,讓學生思考怎樣畫竹子,畫竹子的什么?
第二學期上課時,在講解竹子的畫法之前,先讓學生展示觀察的結果。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1)竹竿是有節(jié)的近似圓柱體,離地近的地方竹節(jié)短,往上逐漸放長,到末端又變短。(2)竹葉近枝處較寬,之后逐漸變窄,末端很尖,每枝三、五葉片自然穿插,形成類似個字的組合。(3) 竹枝互生,且有彈性。(4)竹子在夏、秋季時生長快,枝葉繁茂,冬季稀疏干瘦。各小組學生都展示了有代表性的照片。同時,學生提出要畫出竹子的特征,還要畫出竹子堅貞不屈的品格。
我結合學生的觀察結果講解竹子的畫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為什么畫竹竿時把毛筆調成扁平狀、在筆的兩側蘸墨,中鋒行筆,為什么竹葉組合成人字形或個字形,以及枝干的穿插組合等知識。觀察使原來生硬的講解變得生動易懂,使原來只知道是什么,深化到理解了為什么。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起來,畫面的組織豐富多彩。學生還提出冬天雪后竹子怎樣畫、為什么畫家喜歡畫竹子等問題,既落實了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在《有品格的花卉》講解梅花的畫法時,我感覺學生在生活中見到梅花的機會很少,對梅花的枝干、花朵、花瓣、花蕊等都很陌生,空洞的講解難以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于是我對梅花進行了研究,并制作了介紹梅花的課件,在課件中第一部分展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梅花,使學生對梅花有個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展示梅花枝干的照片,讓學生總結歸納枝干的特征。第三部分展示梅花花朵、花瓣、花蕊的特寫,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梅花的特征。第四部分從不同角度看梅花。經過這樣的觀察,學生對梅花有了整體的認識,對梅花干、枝、花的特征也了然于心,繪畫時感到心里有數,在表現梅花時很快就能理解老師講解的畫法,抓住了梅花的主要特征,避免出現科學性的錯誤,少走了彎路。
學生通過對繪畫題材的全面觀察,便于抓住所畫題材特征,加深對繪畫內容的理解,使教師的講解得到有效呼應,教學的知識、技能得到落實,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中國畫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對工具和材料性質的掌握。宣紙的性能極富變化,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是非常難以控制的。以學生的能力要在這樣變化多端的宣紙上用難以控制的毛筆去畫出規(guī)定的形象,是極其困難的,中國畫豐富的線條與干濕濃淡的變化,更令學生感到難上加難。
要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中國畫的基本技法,就要在觀察上下功夫。教學中要讓學生看清老師的示范,掌握繪畫的基本規(guī)律。
在學習梅花的畫法時,我把繪畫的過程制作成視頻資料,結合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編輯。上課時,教師示范畫法的同時結合欣賞視頻,使繪畫的每一步都讓學生看得清清楚楚。同時,重點部分有意識地將視頻慢放,讓學生真正看到老師是怎樣調筆蘸墨的,在運筆過程中是怎樣起筆、行筆、收筆的,在行筆過程中是怎樣提、按、頓、挫的,以及行筆的輕、重、緩、急等節(jié)奏變化。同時,觀察到不同的行筆變化在宣紙上產生的不同效果,結合個別輔導和分組演示讓學生看清楚繪畫的細節(jié),做到心中有數。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但對整體的繪畫規(guī)律有了一定的認識,還能對繪畫技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加深理解和感悟,解決了中國畫教學中繪畫工具和材料對學生的限制問題。學生能夠根據老師的示范很快掌握基本的用筆方法,克服了畏難心理,在繪畫時能很快學會梅花枝干、花瓣的具體畫法,對枝干穿插、花朵與枝干的組合等細節(jié)處理也比較到位,教學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
對繪畫題材和畫法的觀察是畫好作品的前提,但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階段,還要讓觀察與思考相結合,讓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深入思考,加深對中國畫的理解與感悟,從而豐富中國畫的教學內容,拓展中國畫的教學空間。
以學習梅花畫法為例,在學生繪畫之前,我利用課件展示梅花照片和梅花作品的對照圖,讓學生進行對比觀察,看它們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大一樣。經過觀察和討論,學生總結出:中國畫作品中的梅花,枝干的粗細變化規(guī)律和真實的梅花一樣,但動態(tài)變化、深淺變化、虛實變化差別很大。作品中梅花造型和真實的梅花大體相同,但作品中的梅花疏密、大小對比、顏色對比等方面和真實的梅花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并討論:作者為什么這樣處理?學生認識到,中國畫一方面要表現梅花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國畫還要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作者表達的需要對梅花進行處理,形成新的樣子,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由此引申出中國畫在造型上提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托物寓情,因物喻志”,使學生對中國畫的形式與方法有了新的認識。
初二的第一學期,結合學習山水畫,我利用課件讓學生對比觀察中國的山水畫和西洋畫法的風景畫,找出它們的異同。在對比中學生發(fā)現:中國畫的造型手段是“線”,通過在創(chuàng)作中積累出的各種不同的“線”,抒寫自己的胸懷,描繪心中獨有的山川;“追求筆墨情趣”,作者通過筆墨的豐富變化來傳情達意,重點在筆法和墨法的運用上。同時,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詩文、書法、繪畫以至印章的等藝術手段,也是中國畫極為新穎的一個特色。通過這樣的觀察和體會,學生在對比中認識到了中國畫的特點,理解了中國畫的高明之處,逐漸對中國畫產生了認同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我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研究和探索適合中國畫教學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力求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水平,并由此展開教學活動,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的觀察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1]忻然.觀察能力培養(yǎng)與訓練[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30-60.
[2]連榕,羅麗芳.教育心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0-200.
責任編輯:何 巖
G633.955
B
1671-6531(2012)06-0160-02
劉建國/北京市棗營中學一級教師(北京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