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鋼
(巢湖學院外語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語用功能探究
王 鋼
(巢湖學院外語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話語標記語是教師課堂話語中較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話語功能。本文以語用學為理據(jù),結合首屆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的話語語料,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揭示出課堂話語標記語不但是課堂教學中語篇組織的語言機制,而且是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順應策略的顯性依據(jù)。同時,研究結果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合理使用,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也有所裨益。
話語標記語;語用功能;語篇組織;語境順應
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s)是近年來認知語用學、話語分析領域中的熱門話題。隨著認知語言學、語用學等學科的不斷發(fā)展,話語標記語的研究具有了較為深厚的理論依據(jù),進而人們逐步認識到話語標記語不是話語中的冗余成分,而是話語構建的一種語言機制,口語語體最為突出的感性特征。[1]課堂話語標記語是教師話語的顯性特征,對課堂話語的理解起著路標的作用,并制約著學生對教師課堂話語的接受效果。因此,在認知語用視閾下對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功能特點進行探究,將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合理使用,促進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綜觀國內(nèi)外的研究,由于研究視角的差異,學界至今對話語標記語仍缺少統(tǒng)一的界定。學者們眾說紛紜,觀點不一。如,Jucker&Sara(1998)認為話語標記語是話語中不影響句子的真值性意義,只是表達發(fā)話人態(tài)度或程序性意義的語言表達式。[2]Fraser(1999)認為話語標記語是從連詞、副詞和介詞等語法范疇中抽取出來,用以標示當前話語和前述話語之間的序列關系,擁有一個核心意義。[3]任紹曾(2007)指出話語標記是對語句意義無甚作用,但能表現(xiàn)話語結構的一組詞。[4]何自然(2006)指出話語標記語是書面交際和口語交際中表示話語結構以及連貫關系、語用關系等的所有表達式。[5]綜上所述,本文認為話語標記語涉及范圍廣泛,包括不同類屬的詞語、結構及表達式,在言語交際的不同層面上均具備以言行事的話語功能,且句法上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映出交際主體動態(tài)的語用策略和意識。
就研究視角而言,通觀話語標記語的研究軌跡,可以發(fā)現(xiàn)話語標記研究大多是從三個角度展開的,即句法、語義、認知。
句法層面的標記語研究,主要是對話語標記語的語法位置和句法功能特性等進行考察,大多以脫離具體語境的單個句子或相鄰句子作為分析對象。這個平面的研究尤以Fraser為代表,他采用演繹法論述了話語標記的性質(zhì)、分類,并探究了話語標記在話語層面所起的語用功能。語義層面的標記語研究,主要是以連貫論為理據(jù)對話語單位間所隱含的某種連貫關系進行考察,反映出話語標記正是某種連貫關系的外在形式,即所謂的“連貫派”。Schiffrin是這一派的代表,她指出連貫是通過話語中相鄰單位間的關系建立起來的,并認為這種連貫表現(xiàn)在五個相互獨立的層面,且每個層面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連貫類型。[6]認知層面的研究突破了前人的研究范式,提出從認知角度來考察話語標記的功能特征,旨在揭示話語標記語存在的認知理據(jù)及其對話語建構的制約作用。這個平面的研究尤以Blackemore為代表,她以關聯(lián)理論為研究基礎,分析了話語標記語如何在語用推理中發(fā)揮作用。
可見,學者們大多是在宏觀上從不同層面對話語標記語進行界定和探究,而專門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教師話語標記語進行研究并不多見。據(jù)此,在語用學框架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進行研究,將進一步認知這類特定話語現(xiàn)象的特點,提升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種交際活動,但教學過程的實現(xiàn)并不只是教師話語信息的單向傳遞,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學雙方之間的互動過程。它既是一種明示推理的認知過程,也是一種不斷選擇話語形式、構建認知語境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某種意義上講,這一過程體現(xiàn)的是教學雙方心智之間的交流。[7]然而,實際的課堂教學是十分復雜的,需要通過借助相關理論來認識和闡釋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生成及理解,而關聯(lián)論、語用順應論的提出為闡釋課堂話語的構建,尤其是對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3.1 關聯(lián)理論
關聯(lián)理論是由Sperber&Wilson提出的,是一種言語交際與話語理解的認知理論。該理論從認知的角度把交際視為一種認知活動,其間人們試圖以最小的投入去獲取最大的認知效果。[8]在這一過程中,受話人力圖把話語信息明晰地展現(xiàn)出來,既減少了聽話人話語信息理解付出的成本和努力,同時又最大程度地增加了話語的語境效果。在這種模式下,受話人傾向于使用多種語言手段來制約聽話人對話語信息最佳關聯(lián)性的推理,其中,話語標記語便是一種標示關聯(lián)的常用手段,起著“引導牌”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話語標記語與教師話語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性越大,學生付出的努力就越少,課堂語境效果就越強。
3.2 語用順應論
語用順應論是由Verschueren提出的,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一種社會行為,與交際主體的認知、社會及文化因素息息相關。[9]同時,他指出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交際主體做出選擇之前,總會根據(jù)語境和交際目的的需要,兼顧多個方面來決定選擇怎樣的語言表達形式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自身的交際意圖和目的,進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最后采用適當?shù)恼Z言選擇。錢冠連指出:“順應性使得人們可以從多種選擇項中進行可協(xié)商的語言選擇,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達到滿意位點的語言特征。”[10]在言語選擇的過程中,順應性表現(xiàn)在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及順應的心理認知。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信息傳達的過程屬于動態(tài)的過程,課堂話語標記語是標示教學主體順應意識的一種有效地語言手段,是教學主體順應策略的外顯形式。
通過理據(jù)概述,可以說關聯(lián)論、語用順應論為分析課堂話語標記語功能特征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而結合關聯(lián)-語用順應論來剖析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可以更全面的認知標記語的語用功能。
在關聯(lián)-語用順應論框架下,本文認為課堂話語標記語具備三種主要的語用功能:課堂語篇組織功能、課堂語境順應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換言之,課堂話語標記語的三種功能反映的是教師對教學中主要因素的關注,即課堂話語連貫性的關注,課堂語境順應的關注以及教學雙方之間的關注。
4.1 課堂語篇組織功能
課堂話語標記語的語篇組織功能反映的是教師主體對課堂教學中語篇連貫性的關注。由于教師自身言語表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的有限性,教師常會借助多種語言手段或者副語言手段來組織話語,使之成為連貫有序的語篇。其中課堂話語標記語作為一種有效的語言手段起到了前后話語間的“連接器”和“引導牌”,既順應了課堂教學的實際要求,又增強了課堂話語的關聯(lián)性。總的來講,其組織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形式連貫和內(nèi)容連貫兩方面。
4.1.1 語篇形式連貫
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形式連貫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各部分的組織銜接,如標示出課堂語篇組織的起始、終結以及話輪轉換接續(xù)等方面。
例 1: …All right, we will do the following tasks with the start of reading and exploring.
…Ok as you can see the virtual world is the place we can find on the internet.
在上述話語中,all right、ok是教師課堂話語的觸發(fā)點,起著引導教師后續(xù)話語的作用。如果缺少這樣的標記語,前后話語間的銜接會讓學生感覺很突兀。作為一種語言手段,它們對前后話語起著連貫銜接的作用,體現(xiàn)了語篇組織功能,使得話語信息的表達更加清晰。
例 2: …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clauses.Well,let’s have a break.
…Let’s conclude our discussion.
本例中標記語 well、let’s conclude 標示了話語的終結點,表明教師行將中止課堂教學的主觀意圖,作為教師話語的終結標識協(xié)調(diào)了話語間的連接,起到了形式連貫的作用。
例 3:Last time we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dictation selection in this article.In the following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the writing features the author used.
本例中l(wèi)ast time、in the following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話語標記語,它們標示了教師教學中課段之間的銜接,易于學生的理解與接受。這類常見的標記語有:today,next time,then,finally 等。
4.1.2 語篇內(nèi)容連貫
從內(nèi)容角度看,話題是課堂教學中各種邏輯、連貫關系建立的重要依據(jù)。因而,話語標記語的語篇內(nèi)容連貫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課堂話語中話題的確立、演進及變換等。
例 4: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the author mentioned the dead workaholic “Phil” in the third paragraph.For one thing,the author wants to emphasize Phil has become the common phenomenon.For another,he aims to arouse the readers’interests on who Phil is…
在本例中,標記語for one thing、for another的使用使得教師課堂教學前后話語之間的連貫關系更加明確,有助于話題的確立,體現(xiàn)了話語信息間的邏輯、列舉關系,從而把教師課堂話語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起到了內(nèi)容連貫功能。
例 5:The word “ho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is the usage of pun.On the one hand,the literal meaning refers to a high temperature.On the other hand,the figurative meaning is the fierce intense competition.
本例中的標記語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的使用也反映了話題語義信息的邏輯關聯(lián)性,明晰了課堂教師話語中包含的列舉說明關系,因而使教師所述話題的推進更加明確自然。
例 6:As we read on, our admiration for Michael is building up.However,the real climax comes in the last sentence.
Here,the word “did” is not the sign of tense.On the contrary,it is used to intensify the tone.
這里標記語however、on the contrary的使用同樣反映了課堂話題信息的演進,體現(xiàn)了話語轉換、對比的關系,突出了教師話語的真正意圖,起到內(nèi)容連貫的功能。同時,也利于學生把握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提升教學的效果。
4.2 課堂語境順應功能
課堂語境順應功能反映的是教師對動態(tài)語境構建的關注。關聯(lián)-順應論認為課堂語境屬于動態(tài)語境,它是隨著教學的進程演進而不斷變化的,涉及到與課堂教學相關聯(lián)的所有因素。而課堂話語標記語的使用便是教師對課堂語境變量做出順應的外顯形式。這種順應功能主要表現(xiàn)為語言語境的順應、情景語境的順應。
4.2.1 語言語境的順應
教學中,語言語境指的是教學主體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是教學雙方所表達的各種信息的整合。當教師表達的話語信息與學生原有的認知語境不一致,或教學一方的話語內(nèi)容提供了某些新信息時,課堂話語標記語的使用即是對這種語境的順應性反應。常見的話語標記語有:I mean,uhm,well,oh等。
例 7:(Context: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Teacher: What kind of outcomes do you expect?
Student:Two outcomes are not bad.
Teacher:I mean what are the two outcomes?
在本例中,教師意識到學生的回答中傳遞的信息與自身所提供的語境假設不符,便使用了標記語I mean來改變學生的預設語境,標示了教師對該話語信息的順應性反應。
例 8:(Context:In the process of warming-up)
Teacher: Can you guess the meaning of“American dream”in unit four?
Student:American dream means America aims to be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in the world.
Teacher: Uhm, that’s your understanding.Maybe you’re right.
在本例中,從學生的話語中教師獲得了想要了解的觀點,因而在教師話語中使用了標記語uhm對其給予回應,表示自身對此信息的順應性反應,體現(xiàn)了教師對語言語境順應。
4.2.2 情景語境的順應
教學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可以說,情景語境指教學主體和課堂教學發(fā)生時的情景構型,涉及到教學活動的對象、媒介及渠道等相關因素。[11]如果課堂情景構型中某些因素發(fā)生變化并且影響到教學一方的原先的語境假設時,教師往往會使用話語標記來順應這一改變。
例 9:(Context:A student is going to describe the way of eating spaghetti)
Teacher:Yao zheng,are you ready? …Oh great,you do carry the boiled spaghetti.
在本例中,教師看到了學生Yao zheng帶著他準備的實物spaghetti這一情景信息時,改變了原先教學預設的情景構型,因此教師便使用了標記語oh great體現(xiàn)了當前語境中的變化,起到對動態(tài)情景變化的順應性反應。
例 10:(Context:Students put forward different answers on the writing feature)
Student A:In this part,the writer goes back to his childhood.
Student B:I think the author seems to recall something in the past.
Teacher: In my opinion, the method of flashback is used in this part.
本例標記語in my opinion的使用反映出針對學生們各自的見解,教師順應教學情景,商討性的給出解釋,既改變了教師話語主導權的狀況,又順應了學生主體化的教學語境。
4.3 人際互動功能
課堂教學中,話語標記語的人際互動功能反映的是課堂中教師對課堂交際某一方面的限制來引導學生對話語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自然的進入到語篇意義的解讀過程。這種人際互動功能表現(xiàn)為教師通過對語境假設、認知共性的建立和限制來改變學生對話語信息的理解。
例 11:If you were the author,how would you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creativity and basic skills?
在本例中,話語標記語if you were…的使用顯現(xiàn)了教師虛擬了涉及學生的語境假設,也就是說,教師在這個語境假設中實現(xiàn)了學生角色的改變。教師通過語境假設讓學生很自然的融入所學內(nèi)容,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考查了學生對話語意義的理解,體現(xiàn)了課堂話語標記語的人際互動功能。
例 12:Now,let us talk about the main character Sam Walton in the text “the richest man in American”, you know, the founder of discount chain Wal-Mart.
The adjective “virtual” is used to modify things related to the Internet, so the title“the virtual world” mainly refers to the internet world,you see.
在上述話語中,標記語you know、you see的使用即為教師把自身的語境認知轉化為教學雙方具有的共知信息,增加了話語的關聯(lián)性,通過改變教學雙方語境假設的認知狀態(tài)來實現(xiàn)人際互動功能。 這里,教師把“Walton”、“virtual world”的所指視作學生同時具有的認知共性,反映了師生雙方的互相關注,實現(xiàn)了教學中的人際互動。
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是教學中頗為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但其語用功能卻是復雜多樣的。以語用學為理論框架,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大賽的語料,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標記語所具有的三種語用功能。表明三種功能共同反映出教師對課堂語篇、語境及學生等主要教學因素的關注。同時,由于課堂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認知過程,教師話語標記語在組織語篇、順應語境的同時,也起著人際互動的作用,可以講三種功能之間是相互關聯(lián),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課堂話語標記語的各種語用功能,順應教學,恰當?shù)厥褂酶鞣N話語標記語,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1]李佐文.論元話語對語境的構建和體現(xiàn)[J].外國語,2001,(3):147.
[2]Jucker,A.&Sara.Discourse Markers:Descriptions and Theory[M].Amsterdan:John Benjamns.1998.
[3]Fraser,B.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14):383.
[4]Schiffrin,D.話語標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13.
[5]何自然.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47.
[6]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4.
[7]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102.
[8]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v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1.
[9]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錢冠連.語用學詮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1]席建國.英漢語用標記語意義和功能認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CLASSROOM DISCOURSE MARKERS
WANG Ga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Discourse marker is a common language phenomenon,which has a very important discourse function.Based on the pragma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classroom discourse markers by combining a large number of verbal examples,which reveals discourse markers is not only a language mechanism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in the English teaching,but also an explicit device of contextual adaptability.Meanwhile,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beneficial to proper us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classroom discourse markers as well as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discourse marker;pragmatic function;discourse organization;contextual adaptability
H31
A
1672-2868(2012)02-0118-05
2011-12-27
巢湖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JYXW201118)
王鋼(1979-),男,安徽巢湖人。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及英語教學法。
責任編輯: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