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花
(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卡夫卡作品追尋母題的形成原因
唐梅花
(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卡夫卡作品中大都深藏著一個追尋母題,但是,不同于傳統(tǒng)的追尋小說,在卡夫卡筆下,“追尋”意味著注定達不到目的、卻又不能放棄的執(zhí)著。而這與他自身的追尋意識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本文從時代、民族、家庭、個體等角度論述卡夫卡追尋意識的形成原因,以期對卡夫卡作品中出現(xiàn)的追尋母題做一根源上的探討。
卡夫卡;作品;追尋母題;形成原因
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qū)弗蘭茨·卡夫卡,其作品因多義性給研究者帶來了無限闡釋的可能。但是即便如此,他的小說還是可以納入“追尋”母題的模式進行解讀。因為不管是他膾炙人口的短篇佳作,如:《變形記》、《饑餓藝術(shù)家》等,還是他的三部長篇未竟之作——《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幾乎都深藏著一個“追尋”母題。
一
“追尋”是一個古老的母題,從奧德修斯尋求“回歸”(荷馬的《奧德修記》)到龐大固埃尋求“圣杯”(拉伯雷的長篇小說《巨人傳》);從基督徒的“天路歷程”(約翰·班揚的寓言小說《天路歷程》)到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每一代人都在重寫著一個追尋的故事。而同樣作為追尋的故事,卡夫卡筆下的主人公卻是無力而無助的。因為尋找圣杯的騎士知道,要求他們的是貞潔高雅,他們在受到誘惑時也可能失敗,但他們知道自己為何失?。桓∈康码m然不知道自己的旅程到什么地方終止,但是他至少知道眼下必須做點什么。而卡夫卡筆下的主人公卻沒有如此幸運,因為他們沒有這樣一條盡管艱難卻清晰的路做指引,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但是不管他們做什么都無法達到、甚至接近他們的目標。在卡夫卡的筆下,“追尋”意味著注定達不到目的,卻又不愿、也不能放棄的執(zhí)著和絕望。
卡夫卡消泯了他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以往尋求主人公所具有的英雄特性?!蹲冃斡洝分械母窭锔郀?,他生存的意義只是為了家人的幸福而不停工作、拼命賺錢。但這樣一個目標對于他都遙不可及,最終不堪重負變成了一只丑陋的大甲蟲。當然,化為大甲蟲的他離他所追求的目標將會愈來愈遠。即使如此,已是大甲蟲的格里高爾還在那陰暗的角落里不停地思考著家人的未來,仍以家人的幸福為己任。這種執(zhí)著而絕望的追尋在長篇小說《城堡》中則尤其明顯?!冻潜ぁ返墓适聝?nèi)容其實非常簡單,它是一個叫K.的土地測量員設(shè)法進入城堡的故事。K.為了進入城堡處處小心謹慎、時時細心盤算、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在這場永無止境的斗爭中苦苦掙扎。但結(jié)局卻是,直至死亡,K.都不得不在城堡之外彷徨而從沒機會接近城堡。而且更關(guān)鍵的問題是,城堡到底是什么,城堡在哪里?追尋客體的晦暗不明更是強調(diào)了K.的追尋之路其實只不過是一條無路之路。但是既然既無明確的追尋客體,亦無具體可行的追尋方式,K.為什么至死都不放棄進入城堡的企圖呢?這正是卡夫卡的深刻之處,格里高爾的無奈和K.的絕望正是人類困境的縮影。正如諾爾曼·布朗所指出的:“個體成長史重復了種系發(fā)生史——每一個個體都重演了人類的歷史。 ”[1](p13)
卡夫卡通過自己的小說對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做了深刻的解讀,為人類無望的追尋留下了永遠的注腳。K.們在追尋的過程中是疲憊的,盡管他們從來沒有絕望地放棄過。他們之所以疲憊,是因為在他們的執(zhí)著中,沒有一絲一毫的超脫。他們不像加繆筆下的西緒福斯和海明威筆下的桑提亞哥:西緒福斯和桑提亞哥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意義,領(lǐng)悟了生存的價值,早已把目的置之度外;而K.們卻執(zhí)著于注定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所以追尋的結(jié)果注定只能是失敗。西緒福斯和桑提亞哥都是智者,因為他們超越了自己的生存困境,而K.們卻注定永遠無法超越。但這并不意味著卡夫卡就不是智者,因為他所揭示的才是最根本的生存真相——畢竟有些東西是無法超越的。因此探討這種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具有本質(zhì)的規(guī)定性意義。因為卡夫卡的K.們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他自己,K.們永遠失落的追尋是卡夫卡一生的影射。下面將從時代、民族、家庭、個體等角度論述卡夫卡追尋意識的形成原因,以期對卡夫卡作品中出現(xiàn)的追尋意識做一根源上的探討。
二
1分崩離析的時代背景
“布拉格是一座悲劇性城市?!鞘械钠降瓱o奇的日常生活背后潛藏著一種強烈的生活意志,它要打碎舊的形式,不斷地鞏固新的生活,但是恰好在這里已經(jīng)潛伏著毀滅的種子。暴力導致新的暴力。越來越發(fā)達的技術(shù)將粉碎那只鐵拳。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聞到一股廢墟味道。”[2](p74)
在這里,布拉格不是隱喻。從歷史上說,布拉格是奧地利行省波希米亞的首府,地處波希米亞高原中心、伏爾塔瓦河兩岸,自古就是連接歐洲東西、南北的交通要津。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布拉格一千多年來成為歐洲戰(zhàn)火不斷蔓延之地。對卡夫卡來說,布拉格意味著一切:他的整個世界、他的樂園和他的牢籠。自1883年7月3日誕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下的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后,除了到歐洲短暫旅行外,卡夫卡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布拉格度過的。一位跟卡夫卡相識的猶太人曾回憶說:“卡夫卡曾指著一幢建筑物說:‘這是我讀過的高中,那邊的建筑物是我就讀過的大學,左邊一點就是我的辦公室。’卡夫卡還用手指圈成小圈,說:‘就在這個小圓圈中,我的一生就關(guān)在這里?!盵3](p10)布拉格就這樣成了束縛卡夫卡一生、使他難解難分的“帶爪子的小母親”[4](p136)。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布拉格的獨特存在也正是卡夫卡將要面臨的命運在歷史維度上的表達。
但是,正如所有不甘忍受命運的人一樣,卡夫卡也曾有過逃離的愿望,他曾在一封致父母的信中說到:“在布拉格以外我可以贏得一切,這就是說,我會成為一個自立的、心境平和的人,充分調(diào)動一切能力,作為優(yōu)秀、真實的勞動的報酬,真正的生存意識和持續(xù)的滿足感油然而生?!盵5](p149)但是這個計劃注定不能成熟,因為在這個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在這場人類的共同災難面前,個人過去所遭受到的痛苦和不幸就顯得那么不值一提,但這卻導致了卡夫卡的一生都像他的姓氏在捷克語中所蘊含的意義那樣,成了一只被囚禁在布拉格的“穴鳥”。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卡夫卡的三部長篇未竟之作中只有寫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 《失蹤者》還存在著那么一絲雖然微弱但尚能辨認出的希望之光。雖然讀完全書,我們都沒有看到一個美滿的結(jié)局,但《失蹤者》卻是卡夫卡三部長篇中唯一一部在最后的幾頁里自信的情緒占了上風的。在我們年輕的主人公滿懷希望地消失在廣闊無垠、英雄般的風景中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幾乎無邊無際的俄克拉荷馬露天劇場里,卡爾應該能夠重新找到自由、職業(yè)、依靠,甚至還會找到故鄉(xiāng)和雙親。而約瑟夫·K.和K.都在盡自己的努力,艱難而無望地追尋著。
2永世漂泊的民族情結(jié)
在這種悲慘的時代背景下,如果一個人外帶猶太民族背景,那他命運的復雜性就可想而知了。雖然卡夫卡直至成年以后才開始接觸、了解猶太文化,但猶太人這一特殊的身份背景卻早在他意識到之前就已經(jīng)是他身上揮之不去的歷史烙印。猶太民族無家可歸的漂泊感、猶太人無所依傍的孤獨感、猶太人在遭受迫害后留在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這些卡夫卡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并永遠地留在了他記憶的深處。
盡管在古代東方民族中,除埃及人以外,沒有誰比猶太人對現(xiàn)代西方文明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過更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古代西亞各國爭霸的最終結(jié)果和猶太民族內(nèi)部的種種原因,在兩千多年前,古代猶太民族作為政治國家的歷史就已經(jīng)結(jié)束。而公元70年,羅馬人摧毀耶路撒冷,也就摧毀了古代猶太民族的最后一線希望,他們從此開始了事實上早已開始的向世界范圍內(nèi)的大流浪。就像沙漠里的水,猶太人消失在古羅馬帝國的巨大疆域之內(nèi),并隨著歷史的演進流落到世界各地。但是由于不可協(xié)調(diào)的差異和相關(guān)的歷史原因,猶太人與居住地本土居民之間的關(guān)系往往非常緊張。人們也逐步形成對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偏見,猶太人遭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視。從中世紀到十八世紀,猶太人一直忍受著被隔離的屈辱。十九世紀,歐洲猶太人才開始走出格托(ghetto,即各城市中特設(shè)的猶太人隔離居住區(qū)),獲得與居住國公民相同的權(quán)利。但是猶太人因此也面臨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選擇:猶太人認同問題。也就是說,猶太人要想真正進入各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不僅要放棄自己的民族性,而且必須根除自己身上的猶太文化之根。這個問題對于猶太知識分子尤其突出。面對這重大的歷史抉擇,猶太知識分子發(fā)生了分裂:有的堅持猶太文化和宗教傳統(tǒng),聚集在猶太復國主義旗幟下,如勃羅德;有的認同所在國家的社會文化,甚至皈依了基督教,如海涅;有的則超越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如馬克思;但更有不少人陷入了痛苦的困境,卡夫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雖然卡夫卡曾經(jīng)努力地想要擺脫一切傳統(tǒng)、世俗的影響,但實際上他從來沒有能夠擺脫猶太民族對他的影響;雖然他時常強調(diào)自己同猶太民族沒有任何關(guān)系,但這恰恰是他身上最典型的猶太人因素。他曾對年輕的朋友雅努施坦言自己痛苦的處境,他說:“那些幽暗的角落、神秘的過道、模糊的窗戶、骯臟的庭院、嘈雜的酒館和關(guān)閉的餐館依然活在我們心中。我們穿越新城寬闊的街道,然而,我們的步伐和目光卻是遲疑的。我們好像在貧困的老胡同里那樣,內(nèi)心仍在顫抖。我們的心一點也沒有感受到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存在于我們身上的不衛(wèi)生的老猶太城比我們周圍的清潔衛(wèi)生的新城更現(xiàn)實。我們清醒地穿過夢境:我們自己只不過是過去的歲月的一個幽靈。”[2](p86)不管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革,猶太人的身份始終是他身上根深蒂固的印記。
卡夫卡在最后一部小說《約瑟芬,女歌手或耗子的民族》塑造的一個為了自己的民族傾情歌唱的女歌手的形像——約瑟芬。這個民族的生存境況是令人焦慮的,“我們的生活很不安定,每天都帶來使人驚異的事, 使人惶恐不安”[6](p237)。 顯然,這是卡夫卡對猶太民族生存處境的一種特殊的精神體驗。想擺脫民族宿命束縛的卡夫卡因為找不到新的立足點而倉皇眷顧,永世漂泊的民族情結(jié)是他逃脫不了的宿命,因此他只能眷顧、追尋,卻注定永遠沒有答案。
3失落傾斜的成長環(huán)境
縱使外界天崩地裂,如果能夠身處一個祥和的家庭氛圍、擁有一份平和的心態(tài),那一切便也安然。但卡夫卡沒有。面對分崩離析的時代,面對漂泊不定的民族,他的避風港四處透風,他無處可躲。沒有人可以否認他的父母是愛他的,但不一定所有善良的愛的愿望都能產(chǎn)生良好的愛的結(jié)果。
為了生計奔波、終年勞苦的父親念念不忘自己兒時的辛酸。作為文化上無根的猶太中產(chǎn)階級,他理所當然地相信金錢萬能;作為一家之長,他希冀自己的長子能夠在社會中擁有一份令人尊敬的職業(yè)、擁有一方足以安身立命的天空。這不是赫爾曼·卡夫卡的錯,但這個內(nèi)心強悍、外表強壯的父親卻在不經(jīng)意間給纖弱、敏感的兒子投下了一生難以抹去的自卑的陰影??ǚ蚩▽Ω赣H是充滿崇敬的,甚至染上了英雄主義的色彩,即便有不滿、有反抗也是以這種崇敬為基礎(chǔ)的。卡夫卡曾經(jīng)努力地嘗試著與父親和解,“有時弗蘭茨在我陪伴下到店里去,再次試著減輕沉重的工作負擔下呻吟的父親的壓力,至少試著表明自己的誠意,企望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和善的一瞥或一句贊揚的話。然而總是徒勞一場”。[5](p6)在父親眼里,卡夫卡不是一個讓他滿意的兒子,他理解不了卡夫卡對寫作的執(zhí)著,而卡夫卡卻又偏偏執(zhí)拗地想從父親那里獲得承認,這就產(chǎn)生了悲劇性的失落?!捌婀种幉辉谟?,弗蘭茨感到父親的性格是某種陌生的東西,卻由于其活力和力量而對他欽佩不已。奇怪的是,他在此后的生活道路上也極其希望得到父親的首肯,盡管這往往是根本辦不到的?!臅械囊槐尽多l(xiāng)村醫(yī)生》——是獻給父親的。父親接受這本書時說的話(顯然并無惡意)經(jīng)常為卡夫卡所引用。父親只說了這么一句:‘放在桌上吧’”。[5](p27)卡夫卡是那么希望得到父親的贊許,但顯然父親對于兒子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興趣。即便他的話沒有惡意,但不在意本身就是對滿心希望的兒子的打擊。其實,就像卡夫卡不認同父親的生活,他又怎能苛求父親認同自己的呢?畢竟對從小必須為生計奔波的父親而言,文學是一種奢侈品。
是的,我們不能忘了卡夫卡還有一位安詳善良、聰明異常的母親,但母親白天總是不知疲倦地在父親的商店里忙碌,晚上也是父親不可缺少的玩伴(主要是打撲克)。她無暇顧及年幼的卡夫卡,他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家庭女教師和人情淡漠的學校進行的。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卡夫卡都孑然一身,孤苦無助,因為“弗蘭茨是最大的孩子。兩個弟弟(亨利希和格奧格)亡于幼年(一個死于兩歲,另一個一歲半)。六年之后,三個妹妹相繼出世,她們?nèi)耸冀K形影相隨,與她們的哥哥卻保持著一段感情上的距離?!盵5](p7)我們可以想象卡夫卡的童年過得是多么不可言喻的寂寞。母親很愛他,這無可否認,但她不理解卡夫卡,也無暇過問他的需求。她雖然對他寵愛有加,卻始終把父親的意志高懸于一切之上。這就使得卡夫卡不是稍遁于母愛的庇護,而是更完全地暴露在父親的強大的陰影中。
卡夫卡的母親曾說:“要是另外一個人處在他的位置,那個人將是凡人之中最幸福的,因為他父母滿足了他的每一個愿望?!盵7](p65)但顯然卡夫卡并不這么認為,他覺得在自己家里“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8](p260)。 因此,家在卡夫卡眼里就成了監(jiān)禁他的牢籠,卡夫卡曾自言:“比如我現(xiàn)在回家,然而這只是表面上如此。實際上,我在走進一座專門為我建立的監(jiān)獄,而這座監(jiān)獄完全像一幢普通的民宅,除了我自己,沒有人把它看成監(jiān)獄,因而就更糟糕更殘酷。任何越獄的企圖都沒有了。倘若不存在看得見的鐐銬,人們也就無法打碎鐐銬。 ”[2](p53)
卡夫卡一生都想逃離父親的束縛,尋找他自身存在的獨立價值,但是他失敗了。因此,我們在他的作品中,總能看到或感覺到一位父親的存在??ǚ蚩ㄔR克斯·勃羅德說起,他想“給自己的全部作品題名為‘逃出父親的范圍的愿望’”[9](p116),但僅僅是愿望而已。 《判決》中的年輕商人格奧爾格本以為自己事業(yè)有成,不甘心總是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想獨立接管父親的生意,結(jié)果被父親認定為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并受到父親殘忍的判決——投河淹死。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格奧爾格真的松手讓自己落下水去。相對于強大的父性力量,卡夫卡的筆下從未出現(xiàn)過一位強大到足以扭轉(zhuǎn)乾坤的母性形象,因此,K.們只能孤獨地生存和抗爭在永遠傾斜坍塌的世界中,這也就在K.們開始追尋之前就對他們的悲劇性結(jié)局做了注定。
4不可卸責的悲劇主體
馬克斯·勃羅德認為卡夫卡與他父母之間失敗的交流是卡夫卡后來思維和處世方式的關(guān)鍵?!案改甘呛⒆用媾R的第一個問題,必須與之進行的是第一次反抗;同他們的討論是一生中后來所有戰(zhàn)爭的模式。”[5](p29)我們不能否認父母的不理解給卡夫卡進入正常的社會倫理關(guān)系造成了心理障礙。然而,就像我們不能否認,如果父親贊成卡夫卡為寫作放棄他并不喜歡的工作并給予他足夠的物質(zhì)支持,如果母親能夠從心里理解并支持卡夫卡,那么他應該會過得幸福點。我們同樣不能肯定的是,即便父親認同了他的生活道路,即便母親為他提供了溫暖的蔭庇,卡夫卡就不會千回百轉(zhuǎn)地哀痛。因為他是那么地敏感、纖弱,以至于外界任何讓他感到不適的東西都有可能傷害到他。因此,在我們?yōu)榭ǚ蚩ū瘎⌒宰穼ふ彝饨缭驎r,不能忽略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在因素——卡夫卡自身的原因。如果他堅強得足以抵御住家庭的影響,走出那為他設(shè)下的“監(jiān)獄”;如果他能夠成功地處理好工作與寫作的關(guān)系;如果他懂得在紛忙的世界中為自己留下一方純凈的心靈空間,也許他就不會那么悲痛。
并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并非每個人都能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同和接受,尤其是那些高出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理解力的偉人,他們需要在孤獨中默默地等待。并非只有卡夫卡孤獨和寂寞,只是卡夫卡缺乏轉(zhuǎn)化孤獨和寂寞的能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的高喊敲響了西方精神世界的警鐘。在向大眾消費時代邁進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傳統(tǒng)的宗教體系從內(nèi)而外地遭受到了致命的侵蝕,而世紀之交的各種科學文化思想對卡夫卡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加之童年時代猶太教教養(yǎng)缺乏的父母根本不可能讓他得到相應的熏陶。上帝之愛的缺失,使得生活的諸多煩惱在卡夫卡眼里顯得無法隱忍,因此充滿抱怨。但卡夫卡并不是簡單的無神論者,他有著非同尋常的宗教意識和宗教情懷?!白诮叹褪强ǚ蚩ǖ娜渴澜?,或者說卡夫卡是以宗教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盵10](p57)“因為他的敏感性和他的思想、他的整個內(nèi)心世界,是由猶太人的宗教情感,和對帕斯卡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列昂·布盧瓦、克爾凱郭爾的著作,特別是《圣經(jīng)》的經(jīng)常閱讀形成的。他對希伯萊語和猶太教法典的研究,以及他對猶太人的宗教劇的熱情,證明了信仰世界——超越了需要所經(jīng)歷的最悲劇性的和最個人的形式——對他產(chǎn)生了吸引力”。[9](p166)但也僅僅是吸引,卡夫卡終因沒有忠貞的信仰而得不到信靠。不具備轉(zhuǎn)化孤獨和寂寞的能力,又終身受著無由的罪感的折磨,卡夫卡不堪其苦,所以他終其一生為自己、為人類尋找失落的樂園。
《訴訟》中的約瑟夫·K.雖然沒有明確的罪名,但是他并不能規(guī)避自己身上的罪性。因為,對于卡夫卡而言,“罪”是一種先驗性的存在,他所意欲強調(diào)的是“罪”的絕對性和拯救的不可能性。所以盡管約瑟夫·K.努力地尋求多方的幫助,企圖確證自己的清白,但最后也是于事無補。也許存在著更高的悖論,也許我們可以勇敢面對神秘無形的法院,穿過懸而未決的道路反抗莫名之“罪”,卻永遠無法洗清那深深可在人類心上的本質(zhì)的原罪。
時代的無序、民族的無根、家庭的無依和個體的無靠,共同導致了卡夫卡追尋的無果和無奈,也使得卡夫卡用他的作品為人類這種艱難而無望的追尋歷程留下了永遠的注腳??ǚ蚩]有為K.們找到出路,不是因為他無力找到出路,而是因為他根本就認為這個世界沒有出路。
[1](美)諾爾曼·布朗著,馮川、伍厚愷譯.生與死的對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
[2](捷)古斯塔夫·雅努斯著,趙登榮譯.卡夫卡對我說[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1.
[3](日)三野大木著,耿晏平譯.怪筆孤魂:卡夫卡傳[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7.
[4]Ernst Pawel.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M].New York:Collins Publishers,Toronto,1984.
[5](以)馬克斯·勃羅德著,葉廷芳,黎奇譯.卡夫卡傳[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奧)弗蘭茨·卡夫卡著,洪天富,葉廷芳譯.卡夫卡全集(第1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奧)弗蘭茨·卡夫卡著,盧永華等譯,葉廷芳校.卡夫卡全集(第9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奧)弗蘭茨·卡夫卡著,孫龍生譯.卡夫卡全集(第6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9](法)羅杰·加洛蒂著,吳岳添譯.論無邊的現(xiàn)實主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10]葉廷芳主編.論卡夫卡[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ING OF SEEKING MOTIF IN KAFKA′S WORKS
TANG Mei-hua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Fujian 363000)
The seeking complex is running deeply in most of Franz Kafka′s works.But different from the tranditional novels,seeking carries the meaning that one is clinging on the goal which is doomed to fail.And this is relative to Kafka′s seeking consciousness indivisibly.The thesis will elaborat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ing of Kafka′s seeking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nationality,family and individual,with a view to discuss the seeking motif appeared in Kafka′s works from origin.
Kafka; works; the seeking moti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ing
I106.4
A
1672-2868(2012)02-0069-05
2012-02-12
漳州師范學院科學研究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J1003)。
唐梅花(1981-),女,福建福清人。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責任編輯:澍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