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長青,張大均,劉衍玲
(1.湖北醫(yī)藥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2.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北碚 400715)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苯疱X在人們?nèi)粘I钪兄陵P重要。經(jīng)濟學中,金錢一般被描述為:“一種交換工具”、“一種價值的尺度”或“價值的儲存物”……似乎從一開始,金錢就屬于經(jīng)濟學的研究范疇。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物質(zhì)主義、功利主義的出現(xiàn),研究者逐漸意識到金錢除了作為一種商品和服務交易的媒介外,在人們的心理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正因如此,學者致力于金錢心理的研究不斷增加。20世紀初以來,社會學家開始思索人們對金錢所賦予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情感價值與意義。心理學家試圖編制金錢態(tài)度量表,希望可以借此探討個人金錢態(tài)度的差異。金錢態(tài)度已成為經(jīng)濟心理學、職業(yè)心理學、消費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等領域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金錢是商品交換的尺度,但在心理學家眼里,它的意義絕非如此。心理學家運用實證方法,關注著人們?nèi)绾卫斫饨疱X所表征的符號意義,及由此所產(chǎn)生的體驗和使用金錢的行為方式,還有金錢對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具有哪些影響等。
Wemimont& Fitzpatrick(1972)指出在生活中,個人賦予金錢失敗、社會接受性、舒適安全等極為豐富的意義[1]。Goldberg 和 Lewis(1978)認為金錢包括安全感、權力、愛以及自由四種成分[2]。Lindgren(1980)發(fā)現(xiàn)金錢不僅融入人們的生活,也促使自我以十分微妙的方式與他人進行金錢比較的行為,比較的范圍包含社會權力、品質(zhì)、控制和自由[3]。Belk和 Wallendorf(1990)將金錢視為一種可投射領域(Projectable field),金錢不只是一種利于交易的貨幣,更是一種附有情緒的象征物(金錢有時對人而言是好的,有時則是邪惡的)[4]。Krueger(1991)認為金錢可被視為情感的轉(zhuǎn)移物,并擁有豐富多樣的情緒體驗[5]。Lane(1991)認為金錢代表了人們的擔心和焦慮,包括貧窮、害怕失敗、道德罪惡感、社會疏離、懷疑行為及安全感等[6]。臺灣學者蔡瑞華(2000)認為金錢是權力和控制力的象征,金錢引發(fā)某些負面態(tài)度和情感,金錢代表個人能力和成就,金錢在人際互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7]。Tatzel(2002)認為金錢代表了權力、安全、成就,甚至是愛與邪惡[8]。邱宜箴(2003)則認為金錢有自我肯定及負面的意義,而且在生活中必不可少[9]。
可見,心理學研究中,金錢絕非中性的商品交換的尺度,人們對金錢意義的認識是多層面的,它會引起人們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的各種反應。金錢既能引起人們正面的(自由、愛、安全、動力、舒適、自我肯定、能力、成就、捐贈等)的認識、情感和行為,也能引起人們負面的(可恥、不信任、失敗、道德罪惡感、犯罪等)認識、情感和行為。因此,金錢所代表的心理意義要遠遠超出其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意義。
不同研究者賦予金錢不盡相同的心理意義,因此人們對金錢的態(tài)度也就千差萬別。盡管如此,心理學家們?nèi)栽噲D給金錢態(tài)度一個明晰的定義來界定它的概念內(nèi)涵。金錢態(tài)度是指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念、金錢的倫理、金錢所代表意義的認知等(Yamauchi& Temler,1982)[10]。 金錢態(tài)度包括對金錢的信念和金錢價值(Prince,1993)[11]。金錢態(tài)度是個人對金錢相關事物所持的一種相當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向,包含對事物的評價、感覺、及反應(蔡瑞華,2000)[12]。金錢態(tài)度是個人對金錢相關事物所持有的一種一致性與持久性傾向(林芳如,2001)[13]。認為金錢態(tài)度指個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鐘志從&魏秀珍,2003)[14]。金錢態(tài)度是指人對金錢相關事物所抱持的一種肯定與否定的評鑒,包括對金錢的價值觀念、對事物評價、感覺及反應和金錢所代表的意義(邱宜箴,2003)[15]。金錢態(tài)度是個體對金錢的持久價值觀或信念(徐淑敏,2007)[16]。上述概念大多是針對金錢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等具體、單一內(nèi)容進行定義,缺乏從整體上界定金錢態(tài)度,未能揭示金錢態(tài)度的豐富內(nèi)涵。
大陸的研究者多從態(tài)度的概念來演繹金錢態(tài)度的內(nèi)涵。金錢態(tài)度是個體對金錢的較為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包括對金錢的認知、對金錢的情緒體驗和由此導致的金錢行為傾向三個基本維度。在認知維度上,主要測查大學生對金錢的重要性程度的認識和評價;在情感維度上主要測查大學生由金錢引起的情緒體驗;在行為維度上主要考察大學生面對金錢時的行為策略及傾向(扶長青,2009)[17]。金錢態(tài)度指個人對金錢及其相關事物所擁有的一種持久且一致的信念、情感和行為傾向,包含對金錢的評價、情感體驗及行為反應等(王馨竹,2011)[18]。
wemimont& FitzPatrick(1972)使用語義分析法(在一個7點評估表上列出40對形容詞)來了解不同的人對金錢含義的看法[19]。經(jīng)因素分析得出七個維度:①可恥的、失敗的(shameful/failure),認為金錢是難堪、墮落、降級的來源,金錢帶來了負面的價值;②社會接受度(social acceptability),認為金錢是一個好的東西,就像童子軍的人格特質(zhì)表征一樣;③輕視的態(tài)度(pooh-pooh attitude),認為錢是缺乏感情的、不重要的;④邪惡道德的因素(moral evil factor),以道德的標準來評估金錢,認為金錢是負性的;⑤舒適、安全的(comfortable/security),認為金錢表示公平、實際、經(jīng)濟;⑥不受社會歡迎的(social unacceptability),認為金錢代表著封閉、保守,為社會所排斥;⑦保守的商業(yè)價值 (conservative business values),將錢的特性視為一種高度的機密。
Wemimont和FitzPatrick是金錢態(tài)度實證研究的先驅(qū)。這一研究引發(fā)了許多學者的興趣,他們設計了系列衡量金錢態(tài)度的量表。
Yamauchi&Templer(1982)編制了金錢態(tài)度量表(Money Attitude Scale,MAS)[20]。原始題目 62 題,共分 5 個維度:①權力-名望(power-prestige),將金錢用來作為影響他人及衡量成功的工具;②保留(retention-time),使用金錢謹慎、有計劃,對未來作財務規(guī)劃;③不信任(distrust),對金錢的使用抱持猶豫不決、懷疑的態(tài)度;④品質(zhì)(quality),金錢可換取較佳的產(chǎn)品或服務;⑤焦慮(anxiety),將金錢視為焦慮的來源也視為避免焦慮的來源。經(jīng)信度、效度分析后選擇了29題,并刪除了品質(zhì)這個維度,其中權力一聲望維度包含9個題項,保持力一時間維度包含7個題項,不信任維度包含7個題項,焦慮維度包含6個題項。
Furnham(1984)對英國各個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做調(diào)查后,編制了金錢信念和行為量表(Money Beliefs and Behavior Scale)[21]。 原始量表有 60 個題目,經(jīng)因素分析后篩選出因素負荷大于0.40的題目有53個,采用7點計分法(同意/不同意)。包含6個維度:①著迷(obsession),對有關金錢的事物感到困擾;②權力 /花費(power/spending),以花錢反映個人的身份地位并以此作為權力的象征;③保留(retention),處理金錢的謹慎程度;④安全/保守(security/conservative),傳統(tǒng)而保守地使用金錢;⑤匱乏不足(inadequacy),知覺金錢的足夠程度;⑥努力/能力(effort/ability),金錢的賺取反映個人的努力與能力。該量表總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 0.84。
Furnham在此研究中還發(fā)展出金錢過去與未來量表,主要分為金錢使用的過去習慣和未來習慣兩大部分,試圖通過人們對過去與未來貨幣知覺和金錢信念的差異,借以了解過去家庭金錢經(jīng)驗對未來金錢的期望和憂慮程度兩個方面的影響。
Tang(1992)基于需要層次理論、金錢態(tài)度量表(MAS)以及金錢信念與行為量表(MBBS),編制了人們對金錢倫理意義認識的多維度量表,即金錢倫理量表(MES)[22]。該量表以美國 249位全職工作者為被試,主要目的是研究美國團體、工作相關環(huán)境中人們的金錢態(tài)度、工作相關變量以及工作滿意度等金錢組織行為的關系。原始量表有50個題目,經(jīng)因素分析后剩下27題,采用7點計分方法。量表分為6個維度:①善(good),金錢是好的、重要的、有價值的;②惡(evil),金錢是可恥的、拙劣的,是邪惡的根源;③成就(achievement),金錢代表著一個人的成就,是成功的象征;④尊敬或自尊(respect/self-esteem),金錢使人博得他人尊敬,讓人感到很體面;⑤預算(budget),處理金錢謹慎小心,完善規(guī)劃金錢的使用;⑥自由及權利(freedom/power),金錢給人獨立、自主、自由,金錢意味著權力。其中認知成分包括成就、尊敬/自尊、自由/權力三個因素;情感成分包括善、惡兩個因素;行動成分包括預算一個因素。
Tang(1995)修訂了1992年編制的金錢倫理量表,從原來27題的量表中抽取出12題,并把原MES從6個維度改為3個維度,稱為Short Money Ethic Scale,仍保留三種成分:成功(認知成分);預算(行為成分);惡(情感成分)[23]。Tang 和 Kim(1999)又將Short Money Ethic Scale修改為只剩下6題,維度和成分不變的簡單量表。這種新MES更簡單、更短且更容易測試金錢的信念及行為,特別是測試及控管人才的進、訓、留、用[24]。
Tang(2001)在一項跨文化的研究中,又將 MES修正為以下 15個維度:①好的、重要的(good/important);②邪惡的(evil);③賺錢(make money);④預算(budget money);⑤存錢(save money);⑥慷慨的 (charitable giving);⑦公平 (equality); ⑧成功(success);⑨權力(power);⑩受敬重(respect);?快速、便捷的(express);?快樂(happiness);?非內(nèi)在的激勵(no intrinsic motivation);?富有的(rich);?激勵因素(motivator)[25]。
Tang(2003)為了研究需要,在MES的基礎上研制了金錢喜好量表(LOMS)[26],LOMS 實際上是 MES的分量表。它是包括9個題項的三因素模型(富有、動機、重要性)。LOMS還采用過17個項目的四因素模型(富有、動機、重要性及成就)。
Lim 和 Teo(1997)參考 MBBS、MAS、MES 編制了一個66項目的7點新量表(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共分 8 個維度[27]:①迷惑(obsession),包括了個體認為金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目標等認知;②權力(power),即金錢能給人自主和自由;③預算(budget),反映了個體的儲蓄習慣和預算能力,同時對價格十分敏感;④成就(achievement),代表個體認為金錢與能力和成就的關系;⑤評價(evaluation),包括將金錢作為評價和與他人相比較的標準;⑥焦慮(anxiety),代表對自我財務狀況的保守;⑦保留(retention),代表了花錢決策困難并且感到不應該:⑧不慷慨(non-generous),反映個體對捐贈、施舍及借錢給他人等行為的認知。
Mitchell等 (1999)編制了金錢重要性量表(Money Importance Scale,MlS)[28]。 這個量表要比其它量表測量范圍要狹窄一些。研究者編制這一量表是為了反映出個體在金錢重要性上的一些觀念和行為。MlS包括7個分量表:①金錢價值重要性(Value Importance of Money);②個人對金錢的參與(Personal Involvement with Money);③思考財務問題的時間(Time Spent Thinking about Financial Affairs); ④財務問題的知識(Knowledge of Financial Affairs);⑤處理財務危機的靈活度 (Comfort in Taking Financial Risks);⑥處理金錢的技能(Skills in Handing Money);⑦把金錢視為權力與地位來源的程度(Money as a Source of Power and Status)。這些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結構效度。
杜林致借鑒Tang教授的金錢心理“三維度四類型說”設計了金錢心理問卷[29]。問卷包含42個題目,回答方式采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五點計分法。共有10個因子:反映金錢心理情感成分的“好、壞”,反映金錢心理認知成分的“成功、動力、尊重、富裕、公平”,反映金錢心理行為成分的“預算、掙錢、捐款”。10因子共解釋總方差的 62.34%,問卷總體一致性系數(shù)為0.8442。
扶長青(2009)編制的大學生金錢態(tài)度問卷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分問卷,認知分問卷包括象征性、關系性、發(fā)展性、動力性、生存性5個維度;情感分問卷包括喜好、厭惡、焦慮、冷漠4個維度;行為傾向分為占有傾向、獲取手段、支配方式、支配方向、預算取向5個維度。三個分問卷的同質(zhì)性信度系數(shù)均在 0.820 以上,總問卷信度為 0.839[30]。
王馨竹(2011)編制的金錢態(tài)度問卷共包含需求量、卷入度、象征意義、喜愛、厭惡、焦慮、獲取能力、預算保留和支配方式9個維度38個題目。問卷各維度的 a 系數(shù)在 0.641-0.824 之間[31]。
此外,臺灣學者林麗瓊(1993)編制的中學生零用錢消費調(diào)查問卷包含3個維度:①對金錢來源的看法:依來源好壞分為“錢代表成功”和“人無橫財不富”兩類。②金錢使用態(tài)度:依金錢使用行為不同,分為“節(jié)約型”、“實際型”和“慷慨型”。③對有錢人的看法:根據(jù)有錢人權力運用結果的好壞,分為有錢人是“富而好禮”和“富而驕”兩類[32]。蔡瑞華(2000)將金錢態(tài)度分為權力名望、金錢預算、不信任、焦慮和品質(zhì) 5 個維度[33]。
從以上關于金錢態(tài)度結構和測量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金錢態(tài)度無法獨立于個人價值觀而存在,且金錢態(tài)度也不是只有單一的維度。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測量工具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局限,但在某些方面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如金錢認知主要包括權力、成就、能力、成功、動力、尊重等,金錢情感主要包括焦慮、善(好)、惡(壞)等,金錢行為主要包括保留、賺錢(掙錢)、預算、捐款等。
金錢心理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其中編制科學有效的金錢心理測量工具一直是研究者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MAS、MBBS和MES是三種引用率較高的量表,盡管如此,但都有不可回避的問題。MAS進行效度檢驗時,過多關注了金錢態(tài)度與精神病理學的相關,而忽略了金錢態(tài)度與一般社會信念態(tài)度的聯(lián)系,其推廣性還有待進一步確定;MBBS結構不夠穩(wěn)定,經(jīng)后人驗證,60個題目的量表經(jīng)主成分分析后,只有15個題目符合統(tǒng)計學要求。最后形成了可解釋總變異量53.6%,包含10個題目、3個維度的量表;MES前后測試結果相反,內(nèi)部穩(wěn)定性讓人質(zhì)疑。并且這三個量表從編制至今已有20多年的時間,但金錢態(tài)度易受時代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其有效性值得商榷。國內(nèi)的測量工具又大多借鑒西方,理論依據(jù)來源不同,編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也有差異,所獲得的金錢態(tài)度結構及維度更不相同。
心理學本土化已成為當前世界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新趨勢,心理測量學的本土化問題更是引人注目。我國正處于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金錢也越來越成為影響人們心理和行為的重要變量,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總結經(jīng)驗,從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詞匯學的角度編制適合評估各類人群的一般金錢態(tài)度問卷,無疑是必需和有意義的。
[1][19]Wernimont P F,F(xiàn)itzpatrick S.The meaning of money.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2,56(3):218~226.
[2]Goldberg H,Lewis R T.Money madness: The psychology of saving, spending, loving and hating money.London:Springwood Books,1978.
[3]Lindgren H.Greatexpectation:Thepsychologyofrnoney.CA:WilliamsKaufmannIne,1980.
[4]Belk R,Wallendorf M.The Sacred Meanings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0,(11):35~67.
[5]Krueger D W.Money meanings and madness: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Psychoanalytic Review,1991,78 (2):209~224.
[6]轉(zhuǎn)引自王曉彥,鄭涌.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述評.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6):700~702.
[7][12][33]蔡瑞華.臺北市國中生的金錢態(tài)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8]Tatzel M.“Money worlds”and well-being: An integration of money dispositions,materialism and price-related behavior.Journal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2,23:103~126.
[9][15]邱宜箴.國小學童金錢態(tài)度量表之編制及理論模式驗證.國立臺中師范學院碩士論文,2003.
[10][20]Yamauchi K,Temler D.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 attitudes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2,46:522~528.
[11]Prince M.Self-concept money beliefs and values.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3,14:161~773.
[13]林芳如.國小學童金錢態(tài)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1.
[14]鐘志從,魏秀珍,陳彥玲等.小學生的金錢概念、態(tài)度與消費技能研究.家政教育學報,2003,4(2):20~39.
[16]徐淑敏,林麗華.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金錢態(tài)度與消費行為.教育實踐與研究,2007,20(2):1~28.
[17][30]扶長青.大學生金錢態(tài)度問卷編制及發(fā)展特點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8][31]王馨竹.大學生金錢態(tài)度的結構、特點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遼寧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1]Furnham A.Many sides of the coi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usag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4,5(5):501~509.
[22]Tang T L P.The meaning of money revisited.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2,(13):197~202.
[23]Tang T L P.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money ethic scale:Attitudes toward money and pay satisfaction revisited.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19 (6):809~816.
[24]Tang T L P, Kim J K.The meaning of money among mental health workers:The endorsement of money ethic as relate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job satisfaction,and commitment.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1999,28(1):15~26.
[25]Tang T L P.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oney ethic scale: A cross-cultural study.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2001,15(4):10~14.
[26]Tang T L P, Luna-Arocas R, Sutarso T, Tang D S H.Does the love of money moderate and mediate the incomepay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3,19(5):12~15.
[27]Lim V K G, Teo T S H.Sex, money and financial hardship:An empirical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money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Singapore.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7,18(4):369~386.
[28]Mitchell T R, Mickel A E.The meaning of money: An individual-difference perspectiv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20~26.
[29]杜林致.金錢心理與不道德工作行為:管理人員和大學生比較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95~102.
[32]林麗瓊.臺北市國中生金錢觀之研究[D].臺灣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