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麗
漢樂府詩是中國古代詩歌長河中的瑰寶。漢樂府詩展現(xiàn)和塑造了許多人物形象,其中,尤以女性形象引人注目,如蕭滌非的《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楊生枝的《樂府詩史》等,都注意到漢樂府詩中的女性形象。但迄今為止,對漢樂府詩中女性形象的總體分析并不多,本文擬對樂府詩中較軟弱、帶有奴性色彩的女性形象和堅強、具有剛性品格的兩類女性形象進行分析,以期對進一步理解漢樂府中的女性形象有所幫助。
對漢樂府中女性形象的解讀,首先需要對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同時社會對女子有各種很嚴格的規(guī)定,一旦她們違反了這些規(guī)定便會遭到很嚴厲的懲罰。漢代,特別是《女誡》《女訓》出現(xiàn)以后,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和限制更是嚴格。
中國古代的婚姻習俗就是姻緣必須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娊?jīng)·南山》有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梢姡袊糯诨橐錾鲜欠浅V匾暋案改钢?,媒妁之言”的。同時,婚后的女子在家庭中也毫無地位可言。曲禮謂:“婦,服也,言其進以服事君子也,以其猶貴,故加以世言之?!憋@然,“婦”的地位十分卑下。
在夫妻關(guān)系上,古代有所謂“三從四德”。女性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的確立是在漢代。漢有班昭作 《女誡》七篇: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和叔妹第七。其中《婦行篇》稱:“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此“四行”在后漢書后記中則稱為“四德”,它與女子的“三從”同為后來表示婦人卑順的口頭禪。所以,《女誡》把地位低下的婦女拋入了被殘酷奴役而又不得有絲毫反抗的陰森封建羅網(wǎng)之中。
同時,婚后的女子要對丈夫從一而終,忠貞不二,甚至連寡婦再嫁也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不僅如此,她們還要對父兄、公婆、舅姑之心不可失,更不可違戾,因為在封建社會還有對女子的“七出”條文規(guī)定?!洞蟠鞫Y·本命篇》云: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禮記·內(nèi)則篇》也說:“子甚宜其事,父母不悅出?!?/p>
相對而言,封建禮教對男性卻沒有這么多的規(guī)定和限制,他們可以尋花問柳、吃喝嫖賭,而不會遭到譴責與懲罰,但可憐的女子不同,她們不但沒有地位而且還要受到男子的支配和統(tǒng)治。在夫妻關(guān)系上,更有一些虛偽的男子經(jīng)常利用女子的 “不順父母”,“妒”,“多言”等招牌,將一些罪名加在年老色衰的妻子身上,從而滿足他們喜新厭舊的私欲。從古代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男子可以隨意提出離婚,這樣就有很多的可憐女子遭到無情的拋棄。但由于嚴厲的封建禮教束縛,女子縱使被拋棄,也只能認命并且忍受著。所以,當時男子的隨意拋棄妻子行為,并不僅僅是個人的思想品質(zhì)問題,更是當時整個封建社會的習俗問題。
漢代的女子深受《女訓》《女誡》的嚴格束縛,她們沒有個性的相對自由,她們服從于封建禮教,依從于夫君,恪守婦道。所以漢樂府詩中的女子形象正是對這個時代女性的一種反映,而且大多是傳統(tǒng)的封建奴性女子形象。漢樂府詩中描寫這類女子形象的詩篇有很多,如《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p>
從內(nèi)容來說,這是首棄婦詩,但是作者并未提及棄婦被拋棄前和被遺棄時的場景,而是選取山下故人相遇的典型場景。他們之間一系列的對話,揭示了這位棄婦的溫柔性格和悲慘命運。詩以第三人稱敘述,先從女主人公寫起,描寫她上山采蘼蕪歸來途中和前夫在山下相遇的場景?!稗率彙庇纸薪x,是香草的一種,五六月的時候采摘葉子,風干以后可以做為香料佩戴在人身上,古人相信它能夠?qū)崿F(xiàn)婦女得子的愿望。所以,這里的“蘼蕪”是不是比喻女主人公沒有孩子呢?可以說,這名女子很有可能就是因為無子,因符合“七去”條文中的“無子去”而被拋棄。但是,即使自己被丈夫無情拋棄,當女主人公與拋棄自己的“故夫”在山下相遇時,并沒有以怨怒相見,卻仍然問故夫,“你新娶的妻子如何,婚后的生活怎么樣?”后四句是男主人公的回答,他將“新人”和“故人”分別從勞動與容貌兩個方面做了比較。再后六句,男主人公通過對比“新人”與“故人”的織縑、織素技術(shù),對她們進行了比較,從而得出了“新人不如故”的結(jié)論。通過詩中男子對于“新人”與“故人”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男子對女子的評價,僅限于容貌與勞動技巧這兩方面??梢赃@樣說,男性他們在乎的,也許只是女子的容貌與勞動的技巧,他們對女子是否有真情感,我們也不得而知。恩格斯和馬克思都曾經(jīng)說過,女人在古代只是一個勞動和生孩子的工具而已。在男權(quán)勢力統(tǒng)治下,女性在家庭中,在社會上根本沒有一點地位可言。
《上山采蘼蕪》這首詩,沒有描述人物的活動,也沒有詳細的心理描寫,更沒有繁冗拖沓的議論與敘述,但它卻通過兩人平淡簡單的對白,以偏帶全,以小見大,從而展現(xiàn)這個棄婦被拋棄后的悲慘命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她的溫柔能干。
漢樂府中,這類奴性女子形象不勝枚舉,再如《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旁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啾?,想見君顏色,感結(jié)傷心脾。念君??啾?,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怨,入亦復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從這首詩的內(nèi)容和語氣來看,這極有可能是一首出自于勞動婦女之口的民歌。整首詩大致可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八句。這幾句,女子把對丈夫的愛比作像蒲草一樣生機盎然,枝繁茂盛。雖然女子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些埋怨,但是這些埋怨全都是因為她對丈夫有著刻骨銘心的愛,所以下一部分就抒寫了女子在丈夫離開家之后的思夫愁緒與悲痛心情。詩中第二部分是從“想見君顏色”到“夜夜不能寐”這幾句。女主人公在丈夫離家之后非常地想念他,經(jīng)常思念自己的丈夫,痛苦的心情讓她整夜不能安睡,以致心脾感傷?!澳浴绷?,不僅真實表達了女子內(nèi)心的希望與情感,而且她也勸誡了丈夫和世人,不要因為權(quán)勢,也不要因為金錢而喜新厭舊,拋棄自己的愛人。由此可見,在當時社會,女子地位就如同“菅與蒯”和“蔥與薤”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被男子拋棄,但卻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反抗。所以說,這都是封建禮教對婦女造成的傷害。詩的最后六句是最后一部分?!俺鲆鄰涂嘣?,入亦復苦愁”體現(xiàn)了封建禮教下的婦女,每時每刻都要受到凌辱;“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則象征了那時女子到處受奴役的不幸遭遇;最后兩句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可悲的奴性女子形象。女子心中雖然明白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奴役,但卻仍然溫柔善良,戀念不舍,依從丈夫,夢想著和丈夫過上白頭偕老的快樂生活。
漢樂府詩中還塑造了另一類剛強的女性,表現(xiàn)了她們比較頑強的反抗精神。這類剛烈的女性形象以被遺棄的剛性女子形象為突出代表。這些作品,或以棄婦的口吻,或以第三者的敘述來抒發(fā)她們的哀怨不平以及對現(xiàn)實的悲憤,情辭悱惻動人。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蕭蕭晨風飔,東方須臾高知之?!?/p>
作品大概描寫了一個女子愛上了一個男子,后來聽說男子變心了,于是就和他一刀兩斷但卻難舍難分的矛盾心情。根據(jù)作品內(nèi)容,全詩可以分成三層:第一層是開頭兩句,寫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深情相愛,男子贈送發(fā)簪來傳達情意,說明他們深切、真摯地相愛。可是就在他們相愛至深時,女子卻聽聞男子已移情別戀。這分明是對純真愛情和自己的一種極大侮辱!于是,女主人公把男子之前送給她的發(fā)簪折斷并燒毀,果斷地與他斷絕關(guān)系,憤怒之情躍然紙上??v使女子下了非常大的決心,但心卻被以往的幸福回憶所動搖。想當初,和男子見面時家人都知曉,如果與其分手,該如何向家人解釋和交待?所以,斷絕相思的決心似乎有些動搖。
作品主要通過復雜曲折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來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由“思”到“怨”、由“恨”到“思”,“怨”、“愛”與“恨”交雜在一起。詩中感情復雜曲折,表面看似矛盾,但是卻有生活的真實性,別有一番情味。
漢樂府中這類富有反抗精神剛烈的女子形象,她們聰慧、勇敢、剛強,敢于打破陳規(guī),向封建禮教說“不”。再如《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威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p>
這篇作品相傳是由漢代班婕妤所作。開始時,她因為才華過人而深受成帝恩寵,但是后來,因被人陷害而受到成帝冷待,本詩就是當時所作。這首詩的女主人公也許就是班婕妤自己的化身。從表面上來看,詩中句句在言扇,但其實是為了表現(xiàn)自身的不幸遭遇。作品的開頭四句借寫扇子的精美,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自己的美麗與純潔。中間的兩句描寫扇子被人所喜愛,實則暗寫女主人公之前很受帝王的恩寵,同時也有淡淡的哀傷表現(xiàn)出來。最后四句寫扇子會因季節(jié)的冷暖交替而被拋棄,從而暗喻被別人賞玩的人也會有被拋棄的時候,暗指女主人公慢慢地被君王冷落,從而做出“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的選擇。這“棄”字,不僅是丟棄了捐,更是丟棄了女主人公自己對男子的漫長等待。“棄”是女主人公的一個非常決絕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找回女主人公自己的尊嚴,同時也做到了自憐自愛。整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變得非常傷感壓抑,也將女主人公被無辜拋棄的不滿和反抗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至此,一個勇于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剛烈性格女子形象就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漢樂府詩中剛烈性格的女子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絲雖然微弱但卻富有意義的女性訴求:為了自己的選擇,即使不符合當時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即使有再多的憂慮、彷徨和內(nèi)心的斗爭,她們也會為此而努力抗爭。她們并不把當時嚴厲的封建禮教作為信條,而是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所愛,讓心靈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想。這類女子,溫柔卻不屈從,美麗卻不盲從;聰慧而執(zhí)著,熱烈而剛強。與奴性女子比較而言,這是一類自主、自強、自愛的女性。這些女子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愛情而抗爭,更是潛在地為社會文明的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所以,漢樂府詩中這類剛性女子形象更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和研究。
[1]陳顧遠.中國婚姻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4.
[2]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3]王運熙.樂府詩論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M].黃山:黃山書社出版,1989.
[5]黃嫣梨.漢代婦女文學五家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6]張永鑫.漢樂府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