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茂昌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100875;欽州學院教育學院,廣西欽州,535000)
民族地區(qū)英語師資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研究
——以廣西東興市的京族學校為例
黎茂昌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100875;欽州學院教育學院,廣西欽州,535000)
我國的民族地區(qū)的英語教育落后于東中部地區(qū),究其原因,主要是英語教師教學不當所致。因此,必須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tǒng)教育觀,以新的教育理念取而代之,還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民族地區(qū)的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為目標,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來設計教學;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讓學生設計會話或活動的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提問,培養(yǎng)學生愛動腦的習慣;滲透多元文化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的差異,發(fā)展學生個體的多元文化性,從而縮小我國西部民族地區(qū)和中東部教育的差距。
民族地區(qū);英語師資;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教學理念
目前,我國仍然處在一個深刻的社會轉型期,教育也要適應社會變化向新的模式形態(tài)轉變。然而,我國的教育在很多方面一直落后于世界的先進水平,如科技文化、教師教育等。而在我國的教育里,廣西的教育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后的;在廣西的教育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又是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科教學中,英語學科的教學效果又不如其他學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當地的少數民族語言是第一語言,漢語是第二語言,而英語對于學生來說已經是第三語言,這和我國的中東部地區(qū)相比,加大了當地學生學英語的難度;由于當地小學升初中考試不用考英語,造成學校領導不重視,把英語學科定為和音樂、美術一樣的次科,造成教師、學生、家長的不重視;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英語課經常被語數課占用,造成課時少;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不高,有些學校由于英語教師欠缺,甚至叫一些原來上語文、數學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師來上英語課;還有就是教師課堂教學設計不合理等。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是造成了當地英語教學質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筆者曾到廣西東興市京族的一個小學聽英語課,有一位教師教授Unit 1 I like football,Module3(《新標準英語》第二冊)的表達“I like...”和“I don’t like...”(該教師是一位畢業(yè)了十年的英語專業(yè)師范生)。課間該教師讓學生根據所教的詞匯basketball,football,table tennis,morning exercises做練習:I like...Oh,I don’t like...采用“whole class work”,“group work”,“pair work”,“individual work”等課堂組織形式,熱熱鬧鬧地對所學知識進行練習、鞏固,教師抽查、學生展示,最后教師總結。這些操練活動的形式雖不單一,但并沒有什么新意,仍然是一種教師中心的授課方式,自始至終都沒有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都是跟著老師走。
上一案例是筆者到一個縣城小學聽的英語隨堂課,之后筆者又到離鄉(xiāng)鎮(zhèn)不遠的一個農村小學聽課,該校在當地應該還不算落后。上課的教師教英語已有三年,原來是教數學的。而且因為有人來聽課,該教師還專門叫人幫設計了課件,用一個電視機做顯示,應該也是代表了該校電化教學的最高水平。該教師的上課內容是Module6 Unit 1 This is my school(《新標準英語》第一冊)。上課伊始設計不錯,首先課前熱身,教學生唱英文歌;接著用電視里的圖片教新單詞school,classroom,desk,chair等,教師讀多遍,學生跟讀多遍,然后教句型,再進行句型練習,之后是學生操練、展示,最后時間到,本課結束??v觀整節(jié)課的教學,在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完成較好,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要學的知識,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而學習策略目標、情感目標和文化意識目標基本沒有達到或者涉及。另外,上課期間教師所用的中文比英文要多,沒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沒有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如上課地點就在教室,自始至終教師都沒有告訴學生他們是在教室里(We are in our classroom)。下課時筆者隨意問了一位學生:我們所在的學習場所用英語怎么說?該生羞澀地搖搖頭。筆者換一種方式又問了旁邊一位女生:我們現在用來學習的地方用英語怎么說?這位女生笑著也搖了搖頭。也許拿著教師上課的那幅圖問她,她就能回答了。這很浪費學生的智力和時間。
這些教學案例雖只是個別,但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師教學時仍是一副應試教學的模樣,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是“學以致用”,更沒有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為出發(fā)點來設計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思想不轉變,所有的一切教學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話,或者說是形式主義。
筆者曾讀過一個發(fā)生在美國小學課堂教學的故事,到現在印象仍然非常深刻:一位美國的女老師在給學生上課時問學生:誰能告訴我一只雞有多少條腿?所有的學生都舉手。老師指指湯姆:湯姆,你來說。湯姆說:一只雞有兩條腿。老師說:真棒!還有誰有不同意見嗎?邁克舉手。老師說:邁克,你來說說。邁克說:我覺得一只雞有很多條腿。老師問:為什么?邁克說:如果一只雞沒有很多條腿的話,那肯德雞店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炸雞腿賣?老師說:你說的也很有道理。請坐下。于是邁克得意洋洋地坐下了。
這個故事的出處已無處可究,但是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美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不過這種情況也只能發(fā)生在美國,而不可能在中國,原因有:其一,在中國,當學生回答了“一只雞有兩條腿”之后,不可能還有中國教師會問“還有誰有不同意見嗎”,而恰恰這個問題能很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不拘泥于一個答案,養(yǎng)成終身愛思考的好習慣。其二,當邁克回答“我覺得一只雞有很多條腿”時,如果是在中國,全班同學肯定哄堂大笑,教師也會譏諷該生,那就會造成學生的自卑,可能一個未來的科學家或思想家又被扼殺了。而且,對于當今社會里,“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其三,教師沒有指出邁克回答的不足之處,也沒有向他展示一張雞的圖片,告訴他“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這在“答案”滿天飛的中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對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教師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非常有益。社會上的很多東西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知道它們的可行性,說不定該生現在已經研發(fā)出長很多雞腿的雞了。另外,由于教師的肯定,其他學生就會想:剛才我怎么沒想到這一點呢?或者是:剛才我怎么不會像他那樣思考呢?這對于其他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
看了這個故事,筆者認為,也許這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為何沒有人在科研方面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也就是說,現代的中國教育比較缺乏基于學生終身學習的、善于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倡學生在實踐中要“敢于質疑”的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tǒng)教育觀,而以新的教育理念取而代之,換句話說,要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為目標。在這個學習型社會里,終身學習是每個現代人必備的本領。[1]
基于學生的終身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應多了解學生的語言學能、性格、認知方式、學習策略、學習動機等。[2]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思考在這節(jié)課里學生能學到什么知識,掌握哪些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哪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或者活動是鍛煉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的,哪些是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哪些是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益于他們將來發(fā)展的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好的。
如設計Unit 1 Directions,Module2(《新標準英語》第三冊)的教學時,就要考慮到學生要掌握的是要懂得運用“Excuse me.Can you tell me…?Go straight on.Turn right. Turn left.It’s next to…”等表達來進行問路及其回答。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基本內容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行走路線(很多學生的上學路線都不一樣),思考應該怎樣走,怎樣問答,并且表達方式要和老師之前所教不一樣。也可以讓學生設計當地的某個名勝風景的路線,如到東興著名的金灘怎么走,或者其他他們感興趣的地方,說不定發(fā)散思維好的學生還能設計宇航員在月球的活動路線呢。通過這些教學活動來鍛煉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另外,對于學生不懂的地名,如金灘,老師可以先不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回去查資料,或者下次到金灘時再看并記住(因為旅游景點的路牌上一般都有中英文名稱),培養(yǎng)學生看了中文之后要下意識地看、記對應的英文。以后他們看到中國銀行、中國移動或者其他名稱時,就會下意識地看、記其英文,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日積月累,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非常有益。
發(fā)現學生外語發(fā)展的機會,捕捉這些機會,并利用這些機會,在“局部理論”的指導下,利用環(huán)境因素,“急中生智”獲得教學靈感,是外語教學的核心知識和技能。[3]很多基礎教育的英語教材,如《新標準英語》、《劍橋少兒英語》等,都和生活聯系密切,可以說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的,只不過將其濃縮化、精簡化。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抓住這些教學機會,將教學內容放到生活實際來進行教學,或者說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來進行教學,這樣的知識學生是最容易接受也是記得最牢的,這樣的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文提到的教授school,classroom,desk,chair等詞匯,教師可以就教室里的實物進行教學,而沒必要多此一舉地用電視展示圖片來教學。其實教師只要想一想:教室里的實物和電視圖片相比,對于學生來說,哪一個更具活力、更能令他們印象深刻?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將教學內容和實物相聯系,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他們想忘記都難,一輩子都能記住。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用于生活的好習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筆者曾聽說過一個數學的案例是:一位媽媽問她上一年級的孩子“2+2等于幾?”孩子馬上回答“4”。然后媽媽又問“一盒牛奶兩塊錢,兩盒牛奶多少錢?”孩子想了想,搖搖頭。其實這就像前文說的圖片里的教室叫“classroom”,而學習的場所叫什么卻不懂,這簡直就是浪費孩子的智力、浪費孩子的時間!這樣的教學不但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無益,而且還會造成錯誤的思維導向。
每個學生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思維能力不同,所持的觀點也會有差異。在課堂的會話或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主題,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別人的經驗方法、表達形式、思維方式等,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身的發(fā)展。因為即使在同一個班里,同樣是小組活動,內容不一樣,難度不一樣,形式不一樣,參與者不一樣,分工不一樣,所學到的知識就不一樣。因此,在進行活動前,教師應提醒學生同組同學之間會有不同的意見,大家應該分析、討論哪一個是最佳的,然后再做決定。各組之間可以互相比較,吸收借鑒。最后總結時要問學生通過此次活動,通過全班各組學到了什么、得到哪些經驗教訓。以后他們碰到此類事情,除了懂得表達之外,還要學會分析、傾聽、探討、判斷,之后得出最佳結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
如在進行Unit1 Will you take your kite?Module 3 Picnic(《新標準英語》第四冊)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但讓學生設計參加哪個活動并考慮所需要帶的東西。學生就可以設計參加他們所熟悉的哈節(jié)①哈節(jié),又稱“唱哈節(jié)”,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tǒng)歌節(jié),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jié)主要流行于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qū)。時所帶的東西,而且由于他們經常參加,有些學生還曾經幫家長一起準備東西,所以表達起來并不困難。學生形成習慣,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們也能留意觀察、學習,并以正確的方式去對待、處理類似的事情。
自古以來,學者就非常重視提問在學習中的主要作用??鬃邮种匾曎|疑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他要求學生“每事問”,因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朱熹也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保?]善于提問的學生,其思維是活躍的、思想是奔放的。在質疑的基礎上,他們可以提出新觀點、新方法,從而達到思維的創(chuàng)新。因此,課堂上教會學生提問,創(chuàng)設機會多讓學生提問,使學生敢問、會問、想問、樂問,[5]這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的。
如在第一部分里提到的“I like...”“I don’t like...”的教學,當學生做拓展練習時,可能有學生能說出“I like HuJintao.I don’t like Obama”的驚人句子,但如果學生問老師:“Can I ask him:You like play Aobidao?”(你喜歡玩奧比島嗎?奧比島是很多學生喜歡玩的電腦游戲)可能更令老師感到高興,因為問“喜歡什么東西嗎?”是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更因為學生向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所以老師首先要肯定學生“This is a good question”,然后再作解答。
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前哨的廣西東興市,攜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在融入國際化的進程中也邁出了一大步。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不僅為廣西東興市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為其文化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由于區(qū)域的原因和歷史的原因,使這個跨境民族地區(qū)集漢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京族文化、壯族等文化于一體,文化變得豐富多元。[6]
由于教育是關于文化和人的活動,多元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明顯的、迅速且深刻的。在教育變革的歷史中,多元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多元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內容方面,會隨著文化的差異而有針對性地發(fā)生適應性變化;在教育手段方面,不同文化的群體所應用的語言差別導致了在進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知識傳播媒介的差異和復雜,比如當地的學校內部采用雙語或多語教學。[7]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考慮到所面對的有可能是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多個學生,在采取教育手段時更應注意學生的差別因材施教,而這種因材施教通常比在我國東中部的單一文化群體中進行教育要復雜的多。引導學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的差異,發(fā)展學生個體的多元文化性,培養(yǎng)他們適當的學習態(tài)度和技能,這對于他們的終身學習的意識是有益的。如將哈節(jié)和春節(jié)、圣誕節(jié)進行比較,將京族語言和漢族、英語語言的比較等。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無論是發(fā)達地區(qū)或者邊緣地區(qū),人們受教育的意識越來越強,對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東西部發(fā)展的差異,也使得西部的民眾意識到并要求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不可能全國人民都到東部或中部的發(fā)達地區(qū)接受教育。因此,應該提高當地師資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師要發(fā)揮好課堂平臺,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為出發(fā)點,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給予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很好的學生,將來的能力應比別人強,看待問題、看待事物的觀點也會不一樣,這樣有利于他們的終身發(fā)展。而且教育就是實踐,人類偉大的實踐。[8]只有通過實際教學不斷地、長期地驗證,才能證明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學習意識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益,才能縮小我國西部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和中東部的差距。
[1] 李正栓,郝蕙珍.中國語境下英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研究[M].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6.
[2] 劉潤清.對英語教學的反思[M]//劉潤清.劉潤清英語教育自選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65-75.
[3] 鄒為誠.中國基礎英語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9.
[4] 張紅霞.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轉變帶來的挑戰(zhàn)[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172-181.
[5] 吳海燕.將“提問權”還給學生[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2):9-11.
[6] 徐書業(yè),梁慶.國際化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思考[G]//張詩亞.百川橫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0-76.
[7] 陳時見.學校教育變革與教師適應性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3-44.
[8] 張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1-7.
G451.2
A
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2011年度課題“基于終身教育的廣西民族地區(qū)英語師資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研究”(2011C0122)
黎茂昌(1971-),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和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