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峰
(陽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陽江529566)
論儒家德育范式的多維內(nèi)涵
林海峰
(陽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陽江529566)
與“崇德尚中”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儒家在長期的理論建構(gòu)和社會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德育范式。這一理論范式對君子人格的描繪,對“五?!眱?nèi)容的選定,對“中和”處世方法的運用,對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是儒家德育范式內(nèi)涵的多棱鏡式展現(xiàn),深化儒家德育范式內(nèi)涵的理解對推動當代德育改革和發(fā)展有一定啟迪意義。
儒家;德育范式;多維內(nèi)涵
“范式”是現(xiàn)代科學方法論的重要概念,最先由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S·Kuhn)提出。庫恩認為范式主要是指科學研究中“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他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保?]在庫恩之后,“范式”被廣泛用以指稱一種共同的觀點和思想。根據(jù)庫恩的觀點,儒家德育范式就包含著儒家對德育問題所持有的共同觀點和思想的含義。
“君子”的本意源于“君”,“子”在古代是對男子的尊稱。“君子”一詞在西周、春秋時,原為對貴族的通稱,自孔子始,才賦予其道德含義,后來逐漸被世俗化和平民化,引申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的稱謂,成為社會中個人修養(yǎng)的目標。
儒家關(guān)于“君子”人格的孜孜追求,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并體現(xiàn)在追求“君子”人格的社會生活中。在儒家“君子”人格目標的導向作用下,經(jīng)過儒家的人格設(shè)計,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人格境界分為七重:第一,圣人人格境界。如“圣人者,人道之極”,“殺身以成仁”,“舍生取義”;第二,賢人人格境界。如“賢人好善有誠”,“天下為公”,“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第三,士人人格境界。如“士志于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位卑未敢忘憂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第四,庶人人格境界。如“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均平”,“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等貴賤、均貧富”;第五,小人人格境界?!跋刃∪?、后君子”,“人生為己,天經(jīng)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第六,庸人人格境界?!熬佑杏露鵁o義為亂”,“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第七,奸人人格境界。“奸人之道,倍叛之心”,“為富不仁””,“求生以害人”。
此外,儒家還努力把“君子”人格目標通俗化、形象化,用水來喻示。據(jù)《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卑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yīng)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解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以上所述的水德中,包含著仁義、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為以及宇宙之道等。如果一個人,能夠具備仁義、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的品德,具備明察秋毫的識別力以及運用宇宙之法的能力,他就是君子、賢人、圣人和優(yōu)秀的管理者了,若能這樣,他就能做到“不為而成,不求而得”了。
“五?!本褪俏覀兯f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影響深遠的道德規(guī)范。在《論語》里,“君子”與“仁”相提并論,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兩個核心范疇??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泵献诱f:“仁,人之交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比寮宜f的“仁”,是指一個人要愛人,要與他人融洽和諧相處,成人成己;所謂“義”,就是要遵循宗法社會的尊卑秩序,要求人的行為價值取向要與社會融洽調(diào)和。儒家視“仁義”為人格的最高范疇,也是最基本范疇,沒有“仁義”就不稱其為人。
但是,儒家沒有對“仁義”作過多的抽象思辨,而是堅持用“禮”來養(yǎng)成“君子”人格,在治家治國實踐中說明和成就君子“仁義”的深刻內(nèi)涵。在人的行為中,要“克己復禮”,從始至終都要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要“立于禮”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重要思想。在國家的治理上,要“為國以禮”,如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敝鲝堄玫赖聛斫袒嗣?,用禮儀來規(guī)范行為,這種“為政以德”的國家管理方式,很合乎人性而得到人民的擁護。德治的基礎(chǔ)是要對民眾“教之”,培養(yǎng)人民的愛心,愛心要從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親人開始,從而愛別人。用仁愛之心來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的規(guī)范,形成道德自律。這就是孔子說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所以孔子反對不對百姓進行教化,卻在他們犯了法時候使用殘酷的刑法來進行殺戮。孟子認為仁政要重“智”,儒家所言的“智”主要是指擇善去惡、從善去惡的選擇和行為能力。孟子認為人的先天具有善的種子,要用道德來教育民眾,使他們擴充固有的善性而不至于喪失;特別是為政者,要把人本有的善端推廣開去。荀子從人性本惡的基本立場出發(fā),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治國方法,對民眾用“禮義”化之導之,用“法度”治之禁之。但是,儒家認為要使社會和諧安寧不能沒有“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軛,其何以行之哉!”又說;“民無信不立”;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先秦以后儒家均把“信”置于重要的地位,成為了儒家立身處世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儒家德育思想孕育著極為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先哲們早已認識到世界是矛盾的。“和”與“同”是儒家道德哲學的重要范疇,“和為貴”,“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寮艺J為在對立的兩極中,求得中和,即所謂的“中庸”或“中道”?!爸小笔莿討B(tài)的,是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就是孔子“執(zhí)兩用中”和“因時而中”的思想。也只有“執(zhí)兩用中”、“因時而中”才能達到和合境界?!疤斓睾虾?,生之大經(jīng)也?!敝挥汹呌诤秃?,事物才能孕育生機,推動發(fā)展。因此,儒家十分推崇“和為貴”的思想。
儒家德育范式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認識世界、處理問題所遵循的方法論是科學的,這個科學方法就是“執(zhí)兩用中”、“因時而中”的“中庸”、“中道”思想。“和”即“和合”,“夫物合而成”,“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惡,有順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晝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天施地化,陰陽和合。”“和”是事物各要素間互生互克、互攝互補的結(jié)果。《周易·乾卦·彖辭》說:“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太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這是一幅太和的景象。“太和,和之至也”,因此“太和”是和合、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
《周易》除了講“中道”、“中行”之外,還從不同的角度對和合思想進行剖析與展示,從而加深了我們對中和思想的認識,如“交泰和合”、“消息和合”、“既濟和合”以及“生克和合”?!敖惶┖秃稀敝械摹敖惶币辉~源于泰卦。泰者,亨通也。坤上乾下,陰陽上下交感,故亨通、和合也。它是指兩種在性質(zhì)上不同,甚至可能是對立的事物,如果它們存在于相同的空間或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發(fā)生交互作用的,這種相互的相交或感通,可以促進事物狀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跋⒑秃稀敝小跋ⅰ币辉~自于賁卦和歸妹卦彖辭:“君子尚消息盈虛”,“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跋敝甘挛锾幱跍p損的、衰弱的、衰落的、下降的趨勢;“息”指事物處于生長的、增加的、發(fā)展著的、向上的趨勢。這兩種發(fā)展趨勢相互聯(lián)系而又處于不同發(fā)展方向,處于此消彼長,彼長此消的狀態(tài),從而形成了事物的平衡、和諧狀態(tài)?!凹葷秃稀敝械摹凹葷币辉~是卦名,此卦的每一爻都當位,即陽爻處陽位,陰爻處陰位,而且各爻位的陰陽都是一一對應(yīng)的,反映了事物的相應(yīng)、協(xié)調(diào)特征,喻指在事物發(fā)展的每一時空中,其對立的雙方力量基本上保持均衡、和諧,因而這樣的事物處于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吧撕秃稀敝械摹吧恕痹从趥鹘y(tǒng)五行觀的相生相克,“生”是指事物間的相互生存、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克”是指事物間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限制?!吧撕秃稀笔侵柑幵谙嗷ヂ?lián)系中的事物之間,因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而處于和諧狀態(tài)?!敖惶┖秃稀?、“消息和合”、“既濟和合”以及“生克和合”的“和合”思想,是儒家德育理論范式建構(gòu)的科學方法論總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鬃臃磸蛷娬{(diào)“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強調(diào)“格物致知”、“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笨鬃拥睦硐胧且蛊仗煜碌摹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則想通過施行“仁政”來建設(shè)一個“王道”社會,使民有恒產(chǎn);減輕徭役和賦稅使民富之,使萬民不受凍餒;設(shè)立學校以教之;使士農(nóng)工商皆可樂業(yè);統(tǒng)治者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百姓所希望的就實行,百姓所厭惡就不施行;國君要樹立好榜樣,做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君正而國定矣?!本湍苁┬腥收┬辛巳收?,國家就能安定和平。和孟子一樣,荀子追求的理想社會也是“王道”社會,他亦主張愛民富民,刑政平和,百姓和諧,通過教育來改造人性,使人從善而合乎“禮義”的規(guī)定,使之進入“王道”社會的理想境界。
《周易》追求的治理目標也是“天下平治”,“天下和平”,“天下文明”,但《周易》不只局限于“家”、“邦”、“國”的安寧與和諧,其目標更高遠、寬廣,而是要通過“正邦化邦”,使“萬國咸寧”;再通過“以此毒(治)天下,而民從之”,使之“天下化成”。“正邦”是一種治理目標,中正而不偏邪。圣賢管理國家,以德育民,刑罰輕明,財物平施,政治平和,以懷柔的政策對待外邦,以達到內(nèi)外和諧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基礎(chǔ)之上“教化”邦國,從而使得“萬國”皆安寧,化成天下。同時,儒家還主張對各諸侯國以及各民族,實行懷柔政策??鬃诱f:“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實行了“柔遠人,懷諸侯”的政策之后,就能產(chǎn)生好的結(jié)果,“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這樣,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就可以減少沖突和對抗,使天下和平。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普世道德。《系辭傳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被⑹匚?、仁人、聚財,四位一體,就能達到“天下治也?!薄笆ト烁腥诵摹?,“通天下之志”,“吉兇與民同患”,這樣就能達到和諧、和合,使“天下平治”、“天下和平”、“天下文明”。《說卦傳》也說:“圣人南面而聽(治)天下,晌明而治?!彪x南方之卦,離為明。圣人以無私而明亮的心去治理天下,則天下光明。其根本任務(wù)是以化生之德教民,鞏固政權(quán),任用仁人,發(fā)展生產(chǎn),實現(xiàn)天下和諧的社會治理目標。據(jù)《禮記·禮運》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笨梢?,儒家德育的社會價值追求就是和諧的“大同社會”,教導人們建立的是一個公平、正義、物質(zhì)豐裕、沒有私有財產(chǎn)、沒有私有觀念的社會;是一個人人各盡其能、相互合作的社會;是一個沒有偷盜的祥和安寧社會。這種社會理想激勵了中國歷史上眾多仁人志士、思想家、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為之奮斗不已。
綜上所述,儒家德育范式經(jīng)過歷代儒學者的豐富和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體系龐大、內(nèi)容縝密的道德教化理論,從“君子”人格目標、“五?!钡掠齼?nèi)容、“中和”德育方法、和諧社會追求等維度全方位展現(xiàn)其內(nèi)涵。當代德育的目標、內(nèi)容、方法、價值追求等與古代儒家德育雖然有著本質(zhì)不同,但是儒家德育范式所展現(xiàn)的多維內(nèi)涵又不乏真知灼見,對當代德育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可供借鑒的精神財富。
[1]〔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序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林海峰(1979-),男,碩士,陽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