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冰
(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2300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課程。思政課教學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先進理論、先進文化的育人方向,體現(xiàn)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政治保證。高校廉政文化的內涵與思政教育的宗旨一致性,為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傳播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陣地和條件,廉政文化建設也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有效形式。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傳承文明、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高校是人生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大學生即將投身國家建設的加油站,在高校開展廉政文化建設,加強對大學生的廉政文化熏陶,是發(fā)揮高校先進文化的傳播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培養(yǎng)大學生愛黨、愛國熱情,以清廉務實的作風服務人民的需要。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推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同時,廉政文化建設也是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
高校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廉政文化的內涵和形式在學生、教師和校園管理中的具體體現(xiàn)。在當前,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緊迫性。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市場經濟促進了高教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利益的的再分配。在人才強國的政策指導下,我國高校的建設規(guī)模和在校生人數(shù)獲得了快速發(fā)展,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高校跨越發(fā)展所帶來的貪污腐敗、學術腐敗現(xiàn)象也不容忽視。隨著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長,高校的擴建和新校區(qū)建設成為普遍的趨勢,在此背景下,高校的物資采購、招投標、合作辦學等經濟活動頻繁。面對大量的資金往來及巨大的利益誘惑,使高校也成為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高發(fā)地,凈土也遭到了污染。高校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高校反腐敗工作提出來新的要求。為此,高校必須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切實推進以教育為目的的廉政文化建設,讓廉政文化、廉政的理念發(fā)于心、立于恒、達于行。把廉政文化轉化為內心的信念、轉化為日常行為習慣、轉化為正人正己的一面鏡子,做到春風化雨,防患于未然。所以說,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師生的心靈,起到教育和預防的效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我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得到了空前的融合,不同文化也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在大學校園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通過互聯(lián)網等新興媒體徘徊在青年學生的思想邊緣,侵蝕著他們的心靈。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與我們爭奪接班人的斗爭日趨復雜和尖銳。因此,我們必須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力度,通過廉政文化建設這個抓手,堅定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所以說,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不僅能夠在高校營造積極健康的廉潔從政文化氛圍,也是提高黨員、干部、師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自覺,幫助他們樹立拒腐防變、廉榮貪恥、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的重要途徑。在思政課教學中推進廉政文化建設能夠幫助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反對任何形式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由此可見,在思政課教學中進一步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大講堂,它肩負著培育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理論課應從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從全方位育人的廣闊視野,把廉政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融入實踐教學之中、融入第二課堂活動之中,充分展示廉政文化建設對于引領校園廉政風尚、凈化高校建設發(fā)展環(huán)境、提升師生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意義。
高校教育是大部分學生人生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學習專業(yè)知識、錘煉工作才干的熔爐,他們將從這里走向社會,走向祖國建設的東南西北。這個時期也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也正是促進廉政文化入耳、入腦、入心的最佳時期。俗話說,人不正,學了知識有何用?心術不正,誰敢用?廉政文化就是教育大學生走正道。因此,開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培養(yǎng)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需要,是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課教學中傳播廉政文化,貴在有理論、有實踐,貴在實現(xiàn)廉政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化。在校園開展廉政文化講壇、素質教育講座、小組討論、知識競賽、學雷鋒、志愿者服務、基層調研(三下鄉(xiāng))、文藝匯演等活動,都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而這些活動中都滲透著廉政文化建設的內容。校園廉政文化建設豐富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開創(chuàng)了實踐課教學的新境界。
發(fā)揮廉政文化的導向功能和教化功能促進師生思想純潔,是思政課教學工作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開展校園廉政文化建設要將廉政的理念與當前正在開展的黨員“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結合起來、與創(chuàng)建“黨員先鋒崗”活動結合起來、與“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活動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師生員工的道德素質,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一身正氣的境界,實現(xiàn)政治上的堅定、思想上的純潔,行為上的規(guī)范。
在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工作中,教育是基礎,離開宣傳和教育,這個“體系”就不完整,就缺乏群眾的支持和響應。高校廉政文化建設通過教育深入人心,通過文化固化操守,形成高校反腐倡廉的共識和氛圍,讓師生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不謀一己之私。因此,廉政文化建設既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加大源頭治理腐敗的力度、建立長效機制的基礎性工作。
思政教育課是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和素質教育課,在高校的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進一步開闊視野,發(fā)揮思政課寬領域、多視角、長受益的特點,拓展思政課教學思路,完善教學體系,充實反映時代特色、黨中央重大決策和部署的內容,把握前進的脈搏,分析國際風云,把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及中央關于反腐倡廉的方針政策充實到教學內容中,落實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實踐課活動中。
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與思政課的教學目的是一致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不斷完善教學大綱,制定融合廉政文化教育為一體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教學規(guī)劃和教學方案。把我國黨風廉政建設的方針政策、古代廉吏文化、現(xiàn)代公仆楷模、身邊感動人物、貪官懺悔錄、現(xiàn)代廉政文藝作品鑒賞等內容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實現(xiàn)廉政教育與課堂教育有機結合,并突出道德建設、法制建設、文化建設三大主題教育。
對于思政課教師的教育。要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思政教育課的對象是學生,但教師是主導,是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必須做到為人師表、清正廉潔。教師的認識提高了,把廉政文化育人的方法找對了,思政課發(fā)揮的作用就會進一步增強,教師教育的途徑是學習文件、集體備課、師資培訓、實踐鍛煉。
對于在校大學生的教育?!皟烧n”教師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思路、拓寬視野,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低年級側重理想信念培養(yǎng),主要進行“三觀”教育和廉政文化的理念教育。中高年級側重道德養(yǎng)成和法制素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認清腐敗現(xiàn)象的本質、根源和危害,樹立“以建設祖國為己任”的時代精神風貌。畢業(yè)班的學生,側重主題教育、警示教育和“三下鄉(xiāng)”等廉政文化實踐活動。
首先,通過制定廉政文化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各部門的目標和任務,確保廉政文化建設有制度和經費保障。其次,開發(fā)廉政文化宣傳、教育校本教材,編寫符合大學生特點和成長成才規(guī)律的輔助讀本和案例教程。特別要吸收本地的、歷史的、當代的廉政文化資源,提高教育的親切感。再次,提高教師授課藝術水平。既要有理論講授,也要有實際案例的專題分析和討論交流、網絡互動。第四,擴充思政教育課實踐陣地。把校園環(huán)境、校園廉政文化景觀、校園網站、廣播電視、校報???、櫥窗專欄等文化載體作為教育學生的實踐基地,營造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氛圍。
以激勵措施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力量。高校要制定思政教育課獎勵方案,制定適應廉政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教學考評制度等,形成廉政文化建設實踐活動的獎勵機制。思政教學部要大膽創(chuàng)新,發(fā)揮社科類教師的智力資源優(yōu)勢,與紀檢監(jiān)察部門合作成立高校廉政文化研究機構,開展反腐倡廉的體制機制和中外肅貪比較研究,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設的整體合力,是保障廉政文化順利進行的關鍵。廉政文化包含了政治、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高校各部門要在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通過制定廉政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紀檢部門主動作為、宣傳等部門強力支持、學生工作部門的積極參與、思政課教學工作的主渠道推進,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一定能夠為大學生所喜愛,為和諧校園建設增添絢麗光彩。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中國共產黨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北京,2007.
[2]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05-01-17.
[3]高建林.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廉政文化建設[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4]劉靖怡,黃振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思考[J].廣西輕工業(yè),2011,(2):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