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蔚
(長江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8100)
普通話課程是高校師范教育各專業(yè)的必修課,是高校許多專業(yè)的公共課,是目前全國高校涉及專業(yè)最廣的課程之一。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與民族共同語的運用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未來從事工作所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為師范專業(yè)學生勝任未來的教師職業(yè)、其他專業(yè)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職業(yè)口語的高標準要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但當前普通話課程教學幾乎成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過級應試訓練課,課程內容與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以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試卷題型及評分標準為依據,導致教學目標單一化、工具化嚴重,課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嚴重缺失。筆者一直從事高校普通話課程教學工作,對該課程的重要意義和教學中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切身體會,所以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fā),談幾點看法。
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資助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當前“推普”及普通話課程教學的綱領性文獻。綱要目錄為: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總論、普通話語音分析、普通話水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詞匯對照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朗讀作品、普通話水平測試用話題。
《綱要》指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內容包括普通話語音、詞匯和語法。”測試試卷包括五部分:(一)讀單音節(jié)字詞(100個音節(jié)),共10分。目的:測查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讀音的標準程度。(二)讀多音節(jié)詞語(100個音節(jié)),共20分。目的:測查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和變調、輕聲、兒化讀音的標準程度。(三)選擇判斷。目的: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詞語的規(guī)范程度。 (四)朗讀短文(1篇,400個音節(jié)),共30分。 目的:測查應試人使用普通話朗讀書面作品的水平。在測查聲母、韻母、聲調讀音標準程度的同時,重點測查連讀音變、停連、語調以及流暢程度。(五)命題說話,共30分。目的:測查應試人在無文字憑借的情況下說普通話的水平,重點測查語音標準程度、詞匯語法規(guī)范程度和自然流暢程度。在實際操作中,普通話水平測試只檢測(一)(二)(四)(五)題。
隨著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全面展開,《綱要》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實施對“推普”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普通話水平測試試卷”對應試者普通話水平的檢測有了方便操作的客觀評價標準。普通話課程教學與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過級應試緊密結合,極大地提高了普通話課程教學的應用性與實用性。事實上,《綱要》和《大綱》的指導思想及“普通話水平測試試卷”的考核內容、評分標準決定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普通話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教學范式。自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以來,各級各類學校的普通話教學都把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應試過級作為課程的教學目標,《綱要》與《大綱》及“普通話水平測試題”成為各種普通話教材和課程教學大綱的編寫依據。
但作為一門課程,普通話課程的知識體系應相對獨立、完整,把應試過級看作課程的唯一目的,勢必導致課程教學目標的“單一化”,在過度強化課程的“工具性”、“實用性”之時,一定程度上消解語言教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普通話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理解、運用民族共同語的學習平臺,經過課堂教學如切如磋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母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母語文化素養(yǎng);應將課程訓練中的語言素材看作文化符號,特別是朗讀訓練所依據的作品,應選擇那些承載了豐富文化信息、蘊涵了審美價值和母語智慧的“文學經典”,使學生在朗讀訓練中感知母語文化的厚重與崇高,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增進人文素養(yǎng)。
目前普通話課程教學幾乎成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應試培訓課,教學內容緊緊圍繞測試試卷規(guī)定的“讀單音節(jié)字詞”、“讀多音節(jié)詞語”、“朗讀短文”、“命題說話”四個題型,并嚴格遵循“評分標準”進行訓練;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在朗讀訓練中都全神貫注地盯著應試過級的種種細節(jié)要求,無暇感知篇章的優(yōu)美語言及其深邃的思想文化,朗讀教學的文化功能被淡化。
針對上述弊端,我們大聲疾呼:普通話教學應該“返璞歸真”,構建母語學習的人文教育的空間。朗讀教學應引入古今中外“文學經典”,讓“文學經典”的光輝照亮普通話課堂,開啟學生的心智,激發(fā)學習興趣,實現母語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
朗讀教學是普通話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教學及對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都要通過朗讀教學完成。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語言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普通話朗讀教學要選擇《大綱》規(guī)定作品進行訓練,以適應過級測試的要求,同時還要積極選取那些具有人文激勵功能的古今中外“文學經典”,拓展普通話朗讀教學的人文教育空間。
“文學經典”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成果”,承載了具有普世意義的審美價值與道德信念;“文學經典”因其豐富深邃的思想和優(yōu)雅精美的文本形式,更易于激發(fā)學生參與朗讀訓練的興趣和實踐欲望,能激活學生理解母語文化的心智,增進審美體驗的能力。中華民族在三千年歲月中積累的“文學經典”,反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科技進步與經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甚至出現嚴重的“經典信仰危機”,而“經典信仰危機”的本質是“源于整個人文語境的危機與‘人的精神的危機’”。傳統(tǒng)經典被懷疑,其價值意義被消解,甚至被褻瀆,代表著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民族精神的經典被遺忘,將使得我們面臨一個“沒有經典”和“停止思考”的時代。
大眾傳播時代是一個快速消費的“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圖像”無處不在,“視覺文化”“幾乎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角落”,甚至“組織了美學,統(tǒng)率了觀眾”。在此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典”如《詩經》、《楚辭》、《左傳》、《史記》、唐詩、宋詞等,現當代“文學經典”如《少年中國說》、《再別康橋》、《死水》、《女神》、《雷雨》、《雷鋒之歌》等,以及國外的但丁、莎士比亞、雪萊、普希金、泰戈爾等文學大師的作品,無論從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看都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傳統(tǒng)的、文案形式的文藝作品在正悄然讓位給“視覺圖像”,盡管四大名著可以用電影、電視劇等“視覺文化”的方式廣為傳播,但“視覺文化”最終無法取代文字書寫形式的“文學經典”。
普通話朗讀教學引入“文學經典”,讓學生在誦讀“文學經典”中“進入偉大人物的心靈和人格世界”,享受我們生命中的“一種幸福的徜徉”,承受傳統(tǒng)帶給我們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洗禮。
(一)以《大綱》規(guī)定的訓練內容為基礎,發(fā)掘現有教材的人文教育資源。對現有作品的學習,不止步于將文字材料變?yōu)橛新曊Z言,要指導學生研究篇章結構與語言表達的深層意蘊,體會其中的人文情感和審美意趣;朗讀作品時不僅要讀對字詞句,而且要讀出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師不能僅依據“評分標準”簡單評價學生的朗讀水平,要共同探討如何提高朗誦技巧和運用有聲語言準確表達思想感情,更全面地認定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補充有人文教育意義的訓練材料,從古今中外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演講稿、辯論詞、戲劇、小說及各種文體中精選語料,強化朗讀訓練的文化內涵。針對目前普通話教材訓練語料內容單調之缺陷,將漢語“文學經典”引入普通話朗讀訓練,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融入國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開發(fā)心智,陶冶性情。
(三)加強課堂實踐訓練,從注重“教”轉向注重“練”。在指導集體朗讀,講解共同存在的問題,糾正普遍性錯誤的同時,注重個別指導。教師要聆聽每個學生的朗讀,細致糾正存在的個別問題。
(四)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根據社會發(fā)展、生活變化及媒介提供的新知識增加新的教學資料,保持課程教學貼近生活、新穎生動、活潑感人。多媒體教學不僅展示圖片文字,而且引入聲音影像,使課堂教學的形式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普通話朗讀教學為學生打開學習、傳承中外經典,特別是母語經典的空間,讓學生在扎實的原典閱讀中深切感知凝練精美的“文學經典”,體悟圣賢的“精妙思想”,使他們的精神氣質在潛移默化中悄然變化和升華。
“文學經典”的人文教育價值不容忽視,它的影響力正如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的結尾部分所云:“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風雨吹蕩它,云翳包圍它,但人們在那里呼吸時,比別處更自由更有力……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zhàn)斗的勇氣。”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測試培訓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1-4.
[2]彭書雄.文學經典教育的價值研究[J].中州學刊,2011.1:236.
[3]美.哈羅德·布魯姆著.江寧康譯.西方正典[M].南京:江蘇出版集團譯林出版社,2005:29.
[4]成頌等.視覺傳媒時代文學經典的尷尬和出路[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7.
[5]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9:P54.
[6]趙松元.經典學習漫談[J].韓山師范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精品課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