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伯雄
小說的社會功能之一是培養(yǎng)讀者的審美情趣,提升讀者的人生境界。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選修教材,這一功能體現(xiàn)得更為突出。只有占領了引導學生向善向美前行的制高點,才能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锻鈬≌f欣賞》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人生境界方面為師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高爾基的小說《丹柯》中的主人公有一席話振聾發(fā)聵,他說“你們不能夠用思想移開路上的石頭。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會得到什么結(jié)果的。為什么我們要把我們的氣力浪費在思想上、悲傷上呢?起來,我們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盡頭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我們走!喂!嘿!”丹柯的這席話體現(xiàn)了與之生活在一起的這群族人膽小、懦弱、整天空想?yún)s不付諸實干的本質(zhì),正因為如此,它也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人物本身勇于實踐、樂觀開朗的英雄精神。面對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從未放棄希望,他總是不停的鞭策他們。小說中的丹柯說道:“我有領導的勇氣,所以我來領導你們!可是你們呢?你們做了什么對你們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們只是走,你們卻不能保持你們的氣力走更長的路!你們只是走,走,像一群綿羊一樣!”通過丹柯對族人的批評,學生可以想象丹柯身上的那股英雄氣概,認識到實踐和合作精神的可貴,鑒賞這些語言,同學們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在無聲的交流中讓丹柯走進大家的內(nèi)心世界。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美,選修教材中的《安東諾夫卡蘋果》就是這樣一篇膾炙人口的風景小品。它把俄羅斯田園風景影片,一幕幕地用細膩的工筆畫連綴起來,令人心醉神迷,讓小說充滿了詩情畫意。
作者蒲寧在描繪每一幅俄羅斯風情畫時,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僅有色彩、光影,還有聲音、氣味,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篇小說靠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畫面來組織、推進,從八月寫到十一月,將“初秋”蘋果成熟的季節(jié)、農(nóng)田豐收的季節(jié)、“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時狩獵的季節(jié)連綴成四幅如詩如畫的圖景,描繪出俄羅斯農(nóng)村秋天的精美景致,給學生自然美的感受?!鞍矕|諾夫卡蘋果”則是全文的靈魂,與其說它是一種能吸引所有鄉(xiāng)民的美味水果,毋寧說它是一個象征,它象征著豐收、甜美、充實、富足的鄉(xiāng)村生活。整篇小說都籠罩在“安東諾夫卡蘋果”的馥郁甜香中,師生在作者的回憶里,徐徐進入那個已經(jīng)逝去的美好的田園夢境中。在產(chǎn)生熱愛自然的情趣之時,也提升了自我感受風景美的能力。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說:“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可見自由是多么可貴?!锻鈬≌f欣賞》中伍爾夫創(chuàng)作的《墻上的斑點》就是一部自由想象的意識流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從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fā)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作者通過描述人物頭腦中的這種意識流動的狀況,表現(xiàn)她所認為的人類真正的生活狀態(tài)。作者借“墻上的斑點”說明一個道理:客觀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識的活動與反映;客觀的顯現(xiàn)是短暫的,只有人的意識流動,存在于記憶中的生命體驗才是永恒的。作者自由自在聯(lián)想的這個世界安寧而廣闊,曠野里盛開著鮮艷的花朵。這個世界里沒有教授,沒有專家,沒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這里人們可以像魚兒自由地用鰭翅劃開水面一般,用自由的思想劃開世界,輕輕地掠過荷花的梗條,在裝滿白色海鳥卵的鳥窠上空盤旋……作者的想象是夢幻的、自由的,在夢幻中作者不經(jīng)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沒有知識的壟斷者,沒有惠特克年鑒,沒有尊卑序列表。假如我們學生的生活沒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沒有各種各樣的壓力,那將是一段多么愜意的時光,能夠自由自在審美的學生,也一定是各方面健康發(fā)展的學生。
《素芭》中的主人公是個啞女。父母為她的婚嫁擔心,村人也對她的將來發(fā)出議論,素芭所處的境地實在尷尬。作者把審美點聚焦在素芭最傳神的地方——眼睛上,并對它進行了極為細致的刻畫,正面的細筆描繪,貼切而驚人的比喻把這雙黑眸勾勒得讓人遐想又艷羨。給師生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女孩,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東西,她應該有一個令人艷羨的歸宿。可是由于她是一個啞巴,雖然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卻流淚了: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變了樣,悲傷的眼淚成了提高她身價的標志,沒有人理解她流淚的真正原因,因為她面對的雖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丈夫,卻更是一位人生的“考官”。在這場婚姻的考試中,她的丈夫拋棄了她,而另娶了新娘。作者用墨很少,寫得很輕,卻讓人沉重無比。素芭雖是個啞女,但她有著比常人更善良更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許多人雖然有著健全的器官,卻未必能很好地利用它來觀察、感受這個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會說話,會表達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擺脫被拋棄的悲劇命運,因而這篇小說的悲劇色彩更加濃重。
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會因素芭的命運灑下同情的淚水,在淚水流淌的同時,思想會隨之進入到博愛的境界。
《橋邊的老人》中,過了橋,老人可能會獲得生命,但會失去生命的歸依。橋的這一邊是死亡,那一邊也是,是另一種形式的死亡。這一邊是軀體的消滅,另一邊則是靈魂的消失。而且這一切居然很巧地發(fā)生在復活節(jié)?;綇突睿A示著重生、拯救與希望。但是老人已經(jīng)不可能重生,無論怎樣,他最后總是要死亡。復活節(jié)與死亡構(gòu)成的巨大反差,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巨大的波瀾,從而喚起學生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和諧社會的呼喚與珍惜之情。
以獨特的視角來詛咒戰(zhàn)爭的作者海因里?!げ疇柕淖髌贰对跇蜻叀芬裁鑼懥艘晃蛔屪飷旱膽?zhàn)爭徹底毀滅了的無辜青年。盡管小說沒有描繪戰(zhàn)爭場面的炮火,有的只是壓抑的敘述。但當師生讀到這一段文字時,心頭總是沉甸甸的。作品中的“我”盡管對目前生活不滿意,但為了生存,“我”不得不服從目前的安排。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準確:“我以此暗自高興,有時故意少數(shù)一個人;當我發(fā)起憐憫來時,就送給他們幾個……當我惱火時,當我沒有煙抽時,我只給一個平均數(shù)……”這些充滿反諷和揶揄的筆調(diào)表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xiàn)愛情對于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更深層的是在于表達對戰(zhàn)后德國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的關(guān)注。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边@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著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精神守望。
戰(zhàn)爭讓老人背井離鄉(xiāng),戰(zhàn)爭讓青年四體不全,這些足以喚起學生對和諧社會的熱愛,對殘酷戰(zhàn)爭的憎惡,從而使精神進入到非攻境界。
《煉金術(shù)士》中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亞哥連續(xù)做了兩個相同的關(guān)于尋寶的夢,他對此感到十分迷惑,為了探索未知,他曾求助于吉卜賽老婦人,希望她能為自己解釋一下這個夢境,那個吉卜賽老婦人告訴圣地亞哥必須到埃及金字塔那里去,但她不知道怎么樣到達埃及。對于圣地亞哥來說,埃及是一個未知的旅程,需要他去探索,他為此感到非常失望,決定以后再也不把夢當一回事了。就在他即將與夢想擦肩而過,放棄探索的時候,撒冷之王麥基洗德卻現(xiàn)身點醒了他,并指引他努力去探索未知,將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于是,圣地亞哥開始了他的探索未知之旅。當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到達了夢境所在的地方,以為自己已經(jīng)找到了財寶的位置時,卻在徒勞地挖掘后遭到了一伙劫財難民的打劫,圣地亞哥的夢想破滅了。然而事情又一次出現(xiàn)轉(zhuǎn)機,當他為保全性命被迫說出夢境的秘密時,卻意外地從一個不肯相信自己夢中圣諭的難民口中得知了財寶的真正埋藏地。原來財富不在遠方,就在圣地亞哥出生的國度里。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未知,在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和考驗后,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這就啟示學生,夢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礎,而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是一個萬分艱難的探索過程,會經(jīng)受種種考驗,需要勇氣、熱情、執(zhí)著、智慧。因此家長、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探索個性,讓學生個性在探索未知時自由發(fā)展。只有準確把握客觀規(guī)律,勇于探索,敢于堅持,成功的機遇才會更多,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卷有益。學習《外國小說欣賞》,可以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