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娟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理性的高度認識“愛”,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2.理解父愛、母愛的區(qū)別,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3.品味文章中韻味豐富的語句,嘗試從哲學、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理解。
教學重點
1.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2.品味文中韻味豐富的語句。
教學難點
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2.分析文中兩種愛的原則區(qū)別。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想
1.本文從哲學、心理學高度來分析父愛、母愛及其與孩子的關系,理論性強,課前可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教學中,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思考,理解作者筆下父愛和母愛在性質上的區(qū)別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營造氛圍
課前播放樂曲《感恩的心》渲染氣氛。
講述故事:
當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輕的母親正一邊織毛衣,一邊逗她僅五個月的寶貝女兒。突然,傳來天崩地裂的聲響,母女一起墜入黑暗無邊的廢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無恙??墒敲鎸︵秽淮傅暮⒆?,奶水枯竭的母親陷入絕望,她靈機一動…一周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一對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著母親的手指頭,母親已然氣絕。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年輕母親的個個手指頭都破了一個小洞,她為孩子流盡最后一滴血奶……
年輕的母親,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之頌歌。母愛,讓我們感動,父愛,也一樣讓我們動容。以前寫親情的文章,有的以細節(jié)感人至深,有的以情感動人肺腑,今天我們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沉甸甸的愛。
板書《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二)走近作家 介紹作品
學生講述,老師補充。(幻燈片)
弗羅姆:著名的德國(后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中對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遺忘的語言》、《為自己的人》、《愛的藝術》、《心理分析和倫理學》等,內容廣泛,涉及當代西方哲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反映了當代西方社會多種學科的思想成果。
《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三)理清思路 解讀觀點
1.標題是解讀文章的一把鑰匙,那么從文題上看,題目包括“父愛、母愛、孩子的愛”三者的愛,而“孩子的愛”則是主要的,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愛”是怎樣的變化的?
(幻燈片)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表
無愛——被愛——有愛——創(chuàng)造愛
可見,愛既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隨著人的生理年齡的增加就會逐漸成熟的。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是與你持有的愛的原則分不開的,也與你所擁有的父愛和母愛密不可分的。
2.思考:在同學們的心中父母之愛是偉大而無私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筆下父母之愛是怎么樣的呢?你能找出文中表明觀點的句子嗎?
明確:
①母愛的特點: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愛是無條件的。
積極面: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能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到快樂。
消極面: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也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性及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
②父愛的特點:
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zhàn)生活的自信心。
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積極面: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有時候就會咄咄逼人,過于嚴厲專橫。
3.思考:文章中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原則區(qū)別在哪里?
明確:前者是不成熟的愛,它以自我為中心,愛以被愛為前提,愛只因為滿足需要;后者是成熟的愛,他開始體驗和關心別人,愛別人所以才被愛,需要只是因為有愛。
4.思考:成熟的愛來自于成熟的人生與成熟的靈魂,在文中,作者認為人的心靈世界發(fā)展完全的標志是什么?
與父母分離,在他心中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世界。他獨立了,成為了自己的父母。于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p>
小結: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進行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具體分析了父愛、母愛的本質,并告訴讀者,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感受、體驗外界及父母愛的能力也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孩子最終擺脫這兩種愛,他將會在心中同時確立父親和母親這兩個形象,成為自己的父母,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靈魂健康、思想成熟的人。課文從理論高度對父親、母親、孩子三者之間的愛進行了清晰、深入的分析,對我們的生活、家庭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指導意義。
(四)質疑探究 拓展提升
1.思考:對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本文以嶄新的視角進行詮釋解讀,聯(lián)系你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談談你是否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
不完全贊同。母愛比較細膩,父愛比較粗獷;母愛比較著眼于眼前,父愛比較著重于未來;母愛以情感來感染和引導孩子,父愛以理智和行動來教育孩子。在這些方面是贊同的。但以下觀點不完全贊同:
①父愛和母愛是截然分開的。
明確:父愛和母愛不一定是截然分開的,他們之間其實有一些共同之處,比如,母親對孩子也有期望,母愛有時候也是嚴厲的;父愛也有無私的地方。
②作者在本文中說,母愛是無條件的。
明確:實際上不一定真是這樣,作者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不錯,母愛是最少明確意識到愛的動機和目的的一種形式。它很少有需要報償?shù)拿黠@動機。(在報紙雜志上常??梢钥吹竭@樣的消息,一些子女在外面犯了大錯,甚至六親不認,但他們的母親卻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改變他們,體現(xiàn)出令人驚嘆的母愛,不為別的,僅僅因為母愛就是無條件的,因為孩子是自己生下來的,愛孩子對母親來說就是一種本能。)但是,作者忽視了一點,即母親之所以愛孩子,是因為孩子給她慰藉和希望。這種慰藉和希望雖然通常存在于母親潛意識中,但它的客觀存在往往會使母親產(chǎn)生“望子成龍”的思想意識,這也是相當數(shù)量的母親所難以超脫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母愛并不是完全無條件的。
2.思考:對于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你們認為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益的成分呢?請結合實際談談。
明確:溫和、細膩、仁愛、獨立、自信、理智等。
3.既然我們從父母身上汲取那么多的人格力量,享受那么多的無私關愛,那么,我們對愛一定會有特殊的感受與體驗,請以一句富含哲理的語句表達出來。(可以把它寫在黑板上)
(五)總結全文 布置作業(yè)
父愛如山,厚重持久,母愛如海,綿遠流長。那么,就讓我們依托青山,在大海的愛撫中,高揚理性的風帆,向著遠方的目標遠航。
以“懂得愛,學會愛”為話題,寫一篇談對“愛”的理解體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