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圣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如皋中學(xué)]
孫犁的《亡人逸事》(蘇教版必修二)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只是選擇了“一些不太使人傷感的片段”連綴成文,語不艱深,看起來有些“輕描淡寫”,學(xué)生理解起來也似乎沒有障礙。但是面對這“自然、平易、沖淡、沉穩(wěn)”①的文章,高一的學(xué)生卻不能入境,難以理解孫犁對妻子的一腔深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要交給學(xué)生幾把“鑰匙”,用這幾把“鑰匙”來解讀課文。
孫犁夫婦1929年結(jié)婚,妻子是農(nóng)村婦女,而且不識字,與孫犁育有兩男三女。他們夫妻生活四十多年,但孫犁在外時間居多,而且也有另找有文化的女性的機會②,但孫犁始終對自己的這個糟糠之妻不離不棄,一往情深。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作者寫成《亡人逸事》。
交代這個背景,有助于學(xué)生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
首先,交代這個背景有助于學(xué)生理解孫犁對妻子的深厚感情。孫犁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還能將幾十年前妻子的生活片段如實描繪出來,足以見得他對妻子的感情之深。試想,一個薄情寡義的人能對妻子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嗎?這樣,文中“我”對妻子的感激之情、贊美之情、愧疚之情就有了落腳點。文中感激之情主要是通過屢次建議“我”寫“大嫂”的“老朋友、老鄰居”的嘴說出的,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生活上的照顧、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語言上的源泉;贊美之情主要表現(xiàn)在兩句話:“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愧疚之情則是通過“我們結(jié)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等語言傳達的。讀著這樣的文字,學(xué)生的內(nèi)心才會激蕩起感情的漣漪。
其次,交代這個背景,有助于分析亡妻形象。在《亡人逸事》這篇文章中,亡妻的形象中有“勤勞”、“堅韌”的一面。作為一家“頂梁柱”的丈夫長時間與妻子不在一起,妻子要下地勞動,要織布,還要撫養(yǎng)五個子女,這對一個弱女子來說是多么不易!但是妻子將這一切都承擔(dān)了下來。因此,讀著第三部分的文字,我們會從心底里敬佩這位偉大的母親、勤勞的妻子。
學(xué)生對文中看戲相親、讓孫犁叫車接妻子回家、把布直接寄到妻子娘家這幾處內(nèi)容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究其原因,是時代的隔閡造成的。孫犁與妻子的婚姻是 “舊式婚姻”、“封建婚姻”,而這種婚姻的特點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二人到結(jié)婚時才能見面(孫犁可算是例外,所以文中說“雖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見面卻是在結(jié)婚之前”),而且妻子回娘家之后不是隨便可以回到丈夫家的。而現(xiàn)代,男女自由戀愛,也可以由人介紹,還可以通過“非誠勿擾”之類的節(jié)目尋找意中人;小兩口鬧矛盾,妻子可以賭氣回娘家,等氣消了再回到自己的家。讓學(xué)生了解新舊婚姻的區(qū)別,可以讓他們消除時代隔閡,更好地理解妻子的言行:“她禮教觀念很重”,在“盯了我一眼”之后“鉆”進“轎車”,要“我”叫車接她回家表現(xiàn)了一個舊時代的農(nóng)村婦女的貞操觀,更好地表現(xiàn)了她“質(zhì)樸”的性格特點。而把兩丈花布直接寄到妻子的娘家去,就不可能出現(xiàn)妻子“很可能不能拿到或不能全部拿到,即使經(jīng)過公婆之手再交給兒媳,她礙于‘禮教觀點很重’,也不可能全部用于自己”③的情形了。妻子在臨終之前“還向‘我’提起這一件小事”,實在是有緣由的!
細節(jié)描寫最能夠打動人心,也是刻畫人物性格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锻鋈艘菔隆穼懙碾m然是“逸事”,是“一些不太使人傷感的片段”,但是多有“能夠表達人物的精神志趣”的細節(jié)描寫,是很能“傳神寫照”的,只有引導(dǎo)學(xué)生賞讀這些細節(jié),才能進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寫 “我”初見未婚妻的細節(jié):“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鉆進了一輛轎車。”“盯”的意思是“注視”,“集中視力看”,為什么要“盯”,而且前面還要加上“用力”?因為未婚妻事先不知道“我”會來,來了自然要仔細端詳一下,所以“用力盯”,但是作為一個處于舊時代的女子,她又是害羞的,所以在“盯了我一眼”之后,就有了“跳”、“走”、“鉆”的一系列動作,這樣就把一個受封建禮教束縛而又意外見到未婚夫的女子的羞澀、嗔怪、多情的心理形象地刻畫了出來。又如,妻子“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shù)米兞诵?,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痹囅耄驗榭棽?,兩個大拇指變得又“粗”又“短”,而且指甲也短了(分明是磨短的),這需要多少時間,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多少艱辛!再聯(lián)想當(dāng)代的青年女子,因為愛美而留長指甲并且美甲,她們能做多少家務(wù)活?孫犁妻子作為一個年輕女子難道不愛美?但是繁重的家務(wù)勞動使得她沒有這樣的空閑時間。妻子吃苦耐勞的性格通過寫手指這個細節(jié)得到了很好的刻畫。
“一切卓越的作品,如果把那些繪聲繪影、栩栩傳神的細節(jié)抽掉,使他們僅僅存下一個故事的梗概,它們的魅力也就消失了。正是這許多真實的細節(jié)使那些作品形象飽滿,并且光芒四射的?!雹苷\然,妻子的形象如果沒有了細節(jié)描寫,那就不能如此感人,文章也會黯然失色。
《亡人軼事》這篇文章中,妻子由一個嬌慣柔弱的女子而成了一個賢妻良母,形象的變化可謂大矣!把握住這個形象的變化,對于解讀課文以及分析妻子形象是極為重要的。
首先看妻子的形象有哪些變化。文中妻子形象的變化有這樣幾個方面:由“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到“帶著孩子們下場下地”;由“沒有力氣”到“和大女兒輪換著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糶賣”;由不會織布到“從紡線到織布,都學(xué)會了”;由“嬌慣”的“小閨女”到把幾個孩子“在戰(zhàn)爭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長大”的母親。
再研討妻子的形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一是她父親的教育。她曾因為聽見雞叫就被叫起來煮飯而“頗以為苦”,“向她父親哭訴”,父親的一句“那你還哭什么呢”后面雖然沒有妻子的答話,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妻子會因父親的教育而決心改變自己。二是“我”母親的調(diào)教和影響。在背北瓜“弄了個后仰,沾了滿身土”,“站起來哭了”后,母親笑著“把北瓜一個個揀起來,背到家里去了”,這對妻子有著怎樣的影響力!三是對家庭和對子女的責(zé)任感。妻子本來不會織布,因為“孩子多了,穿衣困難,她就下決心學(xué)”,這個“決心”全是出于對家庭、對子女的責(zé)任感而來的。四是母親對子女的愛?!懊糠旰⒆影l(fā)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上走”,這是一個多么愛子的母親?。∨c現(xiàn)代社會因丈夫家境不好或因子女有缺陷就一棄了之的女子形成了多么鮮明的對比!
文章的第四部分由兩個層次構(gòu)成,前三節(jié)交代寫作本文的緣由,第四小節(jié)到文末寫妻子與“我”的訣別。是否可以作這樣的處理:把第四小節(jié)到文末寫妻子與“我”訣別的文字接在第三部分之后另作一個部分,而讓前面的三個小節(jié)作為結(jié)尾?
從文理來說,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的作品。但是把處理后的文字跟原文作個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孫犁的處理實在高明。這個部分的第三小節(jié)最后說:“就是這樣的文字,我也寫不下去了。”但是為什么還要寫下面的內(nèi)容?原因有三:從情感來說,作者愧對亡妻,越是愧疚,越是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從結(jié)構(gòu)來說,妻子臨終之前臉上“展現(xiàn)了一絲幸福的笑容”,與開頭妻子滿意于二人“天作之合”的婚姻“點頭笑著說”形成照應(yīng);從效果說,這樣一個勤勞的妻子,這樣一個“禮教觀念嚴(yán)重”而對我“嚴(yán)肅”說話的妻子,這樣一個“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的妻子,這樣一個與“我”“相聚之日少,分離之日多”的妻子,在臨終前問起寄花布的小事,竟然帶著笑容離開人世,這給讀者留下多么深刻而又難忘的印象!真可謂讓讀者覺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注釋:
①劉錫慶:《孫犁:散文應(yīng)“取信后世”》,《中國教育報》,2000年11月21日。
②郭志剛、章無忌:《孫犁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③吳周文:《并非老淚縱橫時——解讀孫犁的〈亡人逸事〉》,《新語文學(xué)習(xí)(中學(xué)教學(xué))》,2007 年 1、2 月合刊。
④秦牧:《藝海拾貝·細節(jié)》,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