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大慶讓北二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也會見仁見智,因此優(yōu)化閱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使課堂有了思想的碰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出示桂林山水美麗的圖片和視頻,配以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chǎn)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通,通過這富有感染力的視覺效果,展現(xiàn)的課文中美麗的情境,誘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學生急于知道桂林的水是怎樣的靜、清、綠,山是怎樣的奇、秀、險,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體會到閱讀當中得到樂趣,使他們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庇幸牲c,有問題,才能有思考,有創(chuàng)新。當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質疑性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閱讀,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我在指導學生閱讀后,為了更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啟發(fā)學生思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田忌能轉敗為勝,這是什么原因?為什么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轉敗為勝?假如你是齊威王,你能贏田忌嗎?一石激起千重浪,課堂上立即出現(xiàn)書聲朗朗,思潮滾滾,議論紛紛的場面,讓學生自由釋放各自閱讀體驗,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展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最終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隨機應變地調換馬的出場順序,是可以反敗為勝的。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閱讀的能力不斷提高。由于學生個體有差異,個別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善于也不敢提問題,這樣在每節(jié)課下課之前,教師總會留下一句話:有問題發(fā)郵件給老師。這樣解決了學生想質疑但不敢質疑的問題,電子郵件讓學生們更多地用“疑問”這把鑰匙開啟智慧之門。
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要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例如,在教學《蒙蒙細雨》一文中提出“媽媽跑一趟冤枉路到底值不值”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分成正反方兩個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搜集材料,寫“辯論發(fā)言稿”。這樣,學生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寫作,積極性高。給學生說辯的空間,學生的潛能就會得到充分地發(fā)揮,他們的思維便能在交往中產(chǎn)生摩擦、碰撞,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較為深入。
古人讀書貴在“自得”,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21世紀的閱讀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應該更加開放和更加具有活力,這就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去發(fā)現(xiàn)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關注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的思想啟迪,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優(yōu)化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努力使語文閱讀教學教變得輕松,學變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