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翔
(滄州師范學院)
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各學科教育中的推行,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數十年來陳舊的教學模式的束縛,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繼續(xù)反思與研究。高校體育教學的成效不僅關乎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高校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和諧同時也是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主題。因此本文將對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進行簡要的探討。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片面追求教師主動的體育技能的傳授與教學學生被動接受和被灌輸,而相對忽視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以教學取代了課程本應有的更廣泛的含義,單一的講授將體育鍛煉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束之高閣,與現行的體育課程目標不符。這種只關心教學內容的技能傳授,忽視學生興趣愛好和學習方法的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思維方式的拓展和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師在體育課堂上不能更好的展現最前沿的體育信息和健康的體育鍛煉理念,甚至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展現,而學生也往往失去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原本喜歡體育鍛煉的學生排斥體育課程,原本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甚至可能對體育課程心存畏懼。如此,體育課程教學雖然得以順利開展,但嚴重影響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
當今我國社會追求“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這就要求師生間應當在雙方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保持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合作關系,轉變過去教師為主導、說教者,學生為對象、聽授者的不平等關系。因此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建立這種新的師生關系,在體育課堂上發(fā)揮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得到明顯的提升。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要求教師選擇新穎、先進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主導地位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發(fā)現者和探索者,整個教學過程生動、鮮活的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或從體育技能出發(fā),或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考慮,安排合適的教法,最終培養(yǎng)學生自覺體育鍛煉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水平。
隨著近年來體育教學法改革的深入,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發(fā)展的突破點已經明確,其在于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在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其自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當今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求體育課程向豐富化和多樣性的方向,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的發(fā)展——包括身體鍛煉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等多角度多方位的教育成分的結合。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成為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快速有效的講體育課堂教學提高到新的水準,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
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點,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重視體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對整個教師隊伍無論是入職前在學校的教學技能培養(yǎng),還是入職后與現實教學的銜接培訓,都要認真對待,使體育教師具備相應的教學技能和學習方法。之后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研究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并時常與業(yè)內人士做教學法的討論與學習,這樣才能符合體育教學方法靈活性、綜合性的新要求和新形勢。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完成教與學雙方的有效互動。教師作為教的主體,要認真履行好教育者和引導者的功能和職責,對學生的思路和學習進行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教師創(chuàng)造的寬松、愉悅的教學課堂上應當努力學習各種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能,培養(yǎng)學習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自身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學校則應當根據學生的身心需求以及進入社會后的職業(yè)需求開設相應的體育課程,開展各式各樣的體育運動,使體育課程的學習具有更多的選擇性和多樣性。
高校體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體育課程改革中應當有效的融入素質教育的理念,具體表現為:體育課程要以育人為終極目標,把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同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相結合;教學內容應當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最新體育前沿信息體育保健知識、體育心理衛(wèi)生知識、體育健身的自我評價等內容,增強體育課程的實用性;體育課程設置應當與生活、娛樂、保健等社會實用性相結合,具有更大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等等。此外,還要注重營造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大力宣傳和貫徹可以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健身的良好意識和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促進高校體育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總而言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于培養(yǎng)高素質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融合素質教育在教學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設置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是高校體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1]吳忠義,高彩云.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30年回顧與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01).
[2]高淑艷.異步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網球教學課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05).
[3]李紅香.從素質教育視角審視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方法的改革[J].科技信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