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方 劉晉
(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81)
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是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充分著眼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拓展學習空間,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1]初中生已初具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思考能力,將MiniQuest在線教育模式運用于初中地理學科教學中,豐富了地理課程資源,實現(xiàn)了多樣化地理教學,拓展了學習者的學習空間,能極大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提升教學效率,為有效進行地理教學提供技術支持。
MiniQuest是WebQuest的精簡模式,是由教師設計的在線教學模塊,是使學習者參與到真實主題或問題情境的研究中來,促進學習者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對知識的建構,一個MiniQuest學習單元只需1-2個課時就可完成,比較容易插入到常規(guī)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以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2]
MiniQuest由三個模塊組成:情景、任務、成果。這三個模塊為MiniQuest提供了支撐框架,學生在這個框架的引導下,進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習。在這個模式下,教師以課程組織者、引導者、監(jiān)督者的身份出現(xiàn),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實現(xiàn)教學。其中,情境創(chuàng)設為問題解決提供了可信的具體情境,為學生設置真實的背景、真實的角色,將學習者自然地帶入問題情境中,并設置學習者必須回答的本質問題;任務模塊包含一套設計好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層層深入,獲取回答情境模塊中的本質問題所需的信息;成果模塊包含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理解與總結的作品展示,作品應是學習者在情境中所扮演角色的真實反應,是可信的。[3]
MiniQuest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在線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做中學”,通過參與活動,以活動或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為導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意義建構。
MiniQuest有三種類型——發(fā)現(xiàn)型MiniQuest、探索型MiniQuest和終極型MiniQuest。發(fā)現(xiàn)型MiniQuest常被用于課程單元的開始,引導學習者進入特別的課程單元,對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的提高有較好的作用。探索型MiniQuest常被用于課程單元的中間階段,它涉及對課程概念的理解和課程目標知識的獲取,可單獨使用也可與發(fā)現(xiàn)型MiniQuest相結合共同使用。終極型MiniQuest常運用于課程單元的結束階段,要求學習者應用來自其他MiniQuest類型的學習經驗,或從其他教學方法中獲得的內容信息,形成強大的知識體系,能回答更為深入的問題。[4]
初中地理課程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在教學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進行授課,使知識的表現(xiàn)形式更顯性化和形象化,以便更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狀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果,更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地域自然地理、人文特征等,增進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鄉(xiāng)土地理知識的學習。
MiniQuest將網絡資源作為主要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得到更直觀、形象的教學內容,從而有效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合理分析與整合;將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生學習、活動和研究的主線,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以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指導學生的學習,有效轉變以往教師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條件,更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問題;在1-2課時的時間內,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這就為學生小組合作、合理分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通過小組合作,揚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5]
MiniQuest教學模式占用的課時少,教師在開發(fā)時所投入的時間也相對較少,可操作性強,利于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而將其應用于初中地理課程中,更是彌補了地理課堂信息抽象、教具繁多、學生感覺內容枯燥等問題。教師在應用時,要分析具體課程內容,更要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合理運用,從而改變地理教學模式,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將學生以3或5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并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管理整個小組的活動,調動小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進行探究性學習。以下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為例,以MiniQuest在線教學模式為基礎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大連是一個三面環(huán)海的半島城市,這里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是人們向往的避暑山莊,去年8月份臺風“梅花”來襲。一天,哥哥和朋友一起討論起這件事情,并提到臺風發(fā)生的原因、對大連的影響。并談論到日本地震的相關事情,提到地球各大板塊間不穩(wěn)定、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等新詞匯。這些信息對你而言都十分陌生,也使你感覺十分好奇,并想一探究竟,同時了解其與自己日常生活的關系。你便決定搜集信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與了解,并向你的同學展示你所搜集到的信息與分析的結果。
1.問題設計
以下問題將會幫助你深入調查,順利完成任務:
(1)滄海桑田的故事講述了什么,揭示了什么道理?
(2)海陸真的會變遷嗎?大陸真的會移動嗎?板塊真的會運動嗎?如果會,為什么呢?
(3)板塊構造學說是什么,都有哪些基本觀點?
(4)全世界有幾大板塊,分別是什么?
(5)喜馬拉雅山與板塊運動有什么關系?東非大裂谷又與板塊運動有什么關系?試舉出一些能證明板塊運動的例子。
(6)臺風、地震是怎么形成的?海陸變遷與臺風、地震有關系嗎?
(7)臺風、地震對你的家鄉(xiāng)有什么影響,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8)當臺風、地震來襲時,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保護自己和家人?
2.資源來源
(1)成語典故——滄海桑田
http://www.youban.com/media-2360-2540.html
概述:以生動的動畫講述了滄海桑田這一成語。
(2)板塊構造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F%E5%9D%97%E6%9E%84%E9%80%A0%E5%AD%A6%E8%AF%B4
概述:講述了板塊構造論的基本知識。
(3)大陸漂移假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1d2e1c0100ucn9.html
概述:講述了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知識。
(4)板塊構造學說
http:/www.56.com/u11/v_NTI4OTk1MTI.html
概述:全面介紹了板塊構造學說。
(5)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http://video.sina.com.cn/v/b/66932647-2241740624.html
概述: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進行了說明。
(6)臺風形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2%B1%E9%A2%A8
概述:說明了臺風的形成。
(7)地震防護與減災指南
http:/www.gov.cn/fwxx/content_968226.htm
概述:對地震知識及避震知識進行詳細講解。
以任務模塊中的問題為依據(jù),進行信息的收集、處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形成觀點,最后以PPT、Word文檔、海報等形式呈現(xiàn)學習成果,遞交學習作品,并將作品上傳至專題網站。以小組為單位,推派一名學習代表,負責對整理的資料、討論的結果、問題的回答進行組間交流學習。通過作品展示,進行組內互評、組間互評、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完善學習過程。
本文的教學設計是將發(fā)現(xiàn)型MiniQuest和探索型MiniQuest相結合,由教師引導進行的探究性學習。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深入思考:
MiniQuest的主題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應能體現(xiàn)地理課程內容的本質。緊扣新課程標準,保證主題與教學目標切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與教學意義。主題設計要有創(chuàng)新性,能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并引發(fā)學習者思考,從而達到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另外,主題要有意義,使學習者在對主題進行探究之后,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即能夠根據(jù)主題自主解決問題。新課標對課程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對初中生進行教學時,應仔細研讀新課標,并將其融入平常教學工作中。
本文設計的主題是海陸遷移對地球的影響,通過對這一主題的學習,實現(xiàn)《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對這一章節(jié)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采用MiniQuest在線教學模式與網絡資源充分結合,一改傳統(tǒng)板書、模型等形式,通過視音頻、網頁、圖片等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教學內容。同時可增加信息量,對上一節(jié)的“七大洲四大洋”教學內容進行復習,鞏固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上述教學設計以大連的地理位置、臺風“梅花”來襲作為切入點,將地理與學習者的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尊重生活實際,符合客觀規(guī)律,將主題與現(xiàn)實情境相結合,與學習者產生共鳴,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習者扮演為同學和朋友解惑的角色,營造真實情境,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
以學習者生活的環(huán)境為基本情境解決問題,引導學習者關心家鄉(xiāng)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關心家鄉(xiāng)建設,促進學生對鄉(xiāng)土地理的學習。達到在引導學習者根據(jù)任務通過合作探究式學習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同時,形成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并引入防范自然災害的意識。這樣既與新課標中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理念不謀而合,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利用MiniQuest設計的教學單元一般為1-2個課時,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做好MiniQuest教學,教師需對問題的設計仔細斟酌與思考。一方面,要設計針對課程教學目標的本質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要設計課程知識的擴充面,層層深入誘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性學習。對問題的設計要精簡,能體現(xiàn)問題的價值所在。
本文通過引導學生對資料的閱讀解決問題,了解板塊運動所帶來的變化,掌握有關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及板塊運動的實例。并延伸到板塊運動對城市的影響和人類的防護措施等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MiniQuest教學模式所需的課堂時間較短,因此,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資源的要求就相對較高。首先,教師要針對學習對象的心理特征篩選網絡資源,確定網絡資源的呈現(xiàn)形式,以恰當?shù)某尸F(xiàn)形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其次,通過對網絡資源的查看與總結,幫助學生獲取有效信息,明確任務問題與網絡資源間的關系,形成一定的理論框架和系統(tǒng)的信息體系,對信息進行高效的分析和綜合。避免學習者將大量時間用于網絡資源的尋找而迷失方向,無法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在對作品進行評價時,要充分考慮MiniQuest在線教學模式的任務種類。要根據(jù)不同的任務種類,選擇不同的評價標準。比如:復述型任務,要求學習者證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對成果作品中的用詞有嚴格要求,為防止僅僅復制粘貼,要求學生運用不同的詞匯表達同一內容;新聞記者任務,則要對學生扮演新聞記者的角色進行評價,對其成果——新聞稿進行評價,保證其客觀性和精確性。
本設計綜合了科學活動任務與總結匯編任務,對作品進行評價時,首先,要考察學生對本質問題的解答情況,即對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以及對知識的拓展情況;其次,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表現(xiàn),即對其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進行評價,確定學生的參與情況;再次,對小組作品進行評價,通過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師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對作品所呈現(xiàn)的內容和作品的視覺效果等進行評價,并確保評價的客觀性;最后,對小組代表的匯報進行評價,并評出優(yōu)秀小組和優(yōu)秀代表,激勵學生學習。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
[2][4]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4.
[3]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miniquest/instrucdesign.htm.
[5]張躍龍,李冰.Mini Quest網絡探究性學習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