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楊佩華
常聽許多老師抱怨,小學生作文認識膚淺,內容干癟,很少有真情實感,語句又不通順、不連貫。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高原因固然復雜,但跟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灌輸接受式教學有關,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少,知識不能很好的內化、轉化;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脫離生活,封閉教學,學生知識視野狹窄,等等。其實,農村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習作素材,暗藏著習作指導的許多契機,教師若善于挖掘,善于指導,著力培養(yǎng),因情處理,就可以開拓出習作教學的精彩天地。
由于農村條件的限制,大人們的思想認識還比較落后,又忙于農活家務,很少顧及孩子的玩樂及智力開發(fā),因此孩子的玩具很少。農村可供娛樂的設施也少,孩子們總是結伴玩樂。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走東闖西,爬樹下田……孩子們常常樂此不疲。如果把這些材料精心篩選,寫出的文章肯定情真意切,頗具農村特色。所以我們農村語文教師在指導孩子們選材時,就應該把目光落在農村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著力搜尋反映農村特色的習作材料。
選材除了注意農村特定的環(huán)境,還要注意特定的時間。農村的孩子白天在外面“野”,晚上在外面“瘋”,平時在外面“潑”,逢年過節(jié)更“皮”。春節(jié)時放爆竹、煙花,看戲,參加佛事活動等,夏日里捕蟬,捉螢火蟲,秋季收割摘果,……四時八節(jié),都有其獨特的玩樂方式。再加上喪葬嫁娶,鄉(xiāng)村集市,都有孩子們的身影。發(fā)生在特定時間里的事情,孩子們玩起來更起勁,更難忘。
因此,農村小學生作文就要從特定的環(huán)境和一些特定的時間里選取生動的材料,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在習作指導中,敏銳地指導學生從農村生活的點滴中選材。
有感而發(fā),是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當學生有了某種深切的感受后,情動于內而形于言,才能寫出感情充沛的能夠打動自己和別人的文章。許多大文豪的寫作實踐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面對來源于生活的習作材料,教師應組織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追思,從小事中、從細節(jié)中感悟人生百味。
發(fā)掘農村的特點和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空間,可采取定向觀察與隨機觀察交叉運用的方法進行。定向觀察,比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觀各種養(yǎng)殖場、糧食市場、蔬菜市場,訪專業(yè)戶、示范戶、老模范等,讓學生在參觀訪問中搜集材料。
隨機觀察就是指導學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隨時隨地觀察、發(fā)現(xiàn)、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比如農村的蒸饅做團,放焰火,包粽子,吃湯圓,蓋房喬遷,婚嫁迎娶,還有像農歷臘月初八,及冬至吃湯圓等等習俗,鼓勵他們向長輩了解這些習俗的來歷,……學生的興趣很濃,寫出的作文會真實有趣、情感豐富、各有特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是最偉大的美。讓孩子們認識這個美,是教育的奧秘之一?!钡拇_,讓學生參加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美德,使他們了解父母生活的艱辛,同時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源頭活水”。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可把家務勞動和假日農業(yè)勞動列入家庭作業(yè)的內容。在家務勞動方面,讓他們做一些如擇菜、洗碗、做飯、燒菜、刷鞋、拖地板的活兒。一次做不好,再練,直到熟練為止。同時,根據(jù)農時特點,布置學生從事除草、栽菜、除蟲、采茶、割稻等農活。回校后,利用晨會、班會,組織他們匯報,并就在勞動中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想的進行討論交流。由于事前有感性的認識,學生也就“文思泉涌”,有話可講,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在“說”的基礎上,一篇篇鮮活豐富的習作躍然紙上。
習作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葉圣陶先生說過“語言發(fā)生的本身是為著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鳴發(fā)內心的感受,順著這兩個傾向,自然會不容自遏地高興地說。”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學生有著親身的經(jīng)歷,自身的體驗。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明白不是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說就說,想寫就寫,說真話,吐真情。要盡量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氛圍。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應該讓孩子懂得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交流。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裝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語言是人的生命活力,它需要教師與學生心靈互動,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快樂、動情的習作氛圍。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他們定會用心觀察生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暢所欲言,并且由于教師的適時點撥,童真、童趣,妙語真情就會從學生筆端流出。從生活入手,引導、鼓勵、激發(fā)學生大膽與環(huán)境對話,不限制寫的范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內容,生活情趣,生活空間,只需他們大膽去寫。
那天上午突然下起了入春以來的第一場雨,同學們很興奮,議論著,不知道在說什么,我也不制止。下午我找到朱自清的《春》在課堂上讀給大家欣賞,然后讓他們說說自己印象中的春是什么樣子的,最后我布置了題為《我眼中的春》習作,第二天交了上來我一看,不能叫看,應該說是欣賞吧,我摘下幾句:
“看,田野上,鄉(xiāng)村中,到處都是,蒙蒙一片細雨,蓄積在人家屋頂上,順著屋檐留下一串串珍珠,如同荷葉上的露珠,美極了!”
“磚縫里,墻角下,小草們一個個調皮地頂開頭上的泥土,經(jīng)過細雨的滋潤長高。”
“我們南方的農村里,雖然冬天不是很長,春卻姍姍來遲,但是春永遠不會被混淆的——這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她,讓我們從蒙蒙細雨中去認取,從芬芳的花香中去認取。”
“縷縷春風,迎面吹來,竹葉又悄無聲息地打著旋兒落到溪里,跟著溪水一同旅游。竹子“吱吱”作響,草叢里“沙沙”作響,溪水“嘩嘩”作響,簡直成了一部和諧優(yōu)美的交響曲。只身于中,心曠神怡?!?/p>
我沒有想到我的這些農村學生他們筆下的春是那樣富有靈性和詩意,仿佛都蘊涵著一個個精靈似的。
“課標”提出讓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痹趯W生習作時,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和諧、自主、自立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真正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說真話,吐真情。學生寫作文,喜歡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他們的心里話是藏不住的,要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毫無保留地說出來。
在《我眼中的春》的學生習作中,我還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單單是寫春景,還賦予了獨特的思想內涵,把他們的獨特感受寫了出來。如:“這個春天,是我生命里的第十四個春天了,卻依然如此的美,正如一位詩人說的“依然迷信這美”。在春天里拔節(jié)的不僅是小草,還有我的夢想;在春天里成長的不僅是禾苗,也包括我。”“我贊美春天的生機勃勃,然而今晚我卻疑惑了,今天我們隔壁村有佛事,請我爸爸去放電影,可整個場子卻冷清得很,除了玩鬧的孩子,很少有大人來。這不僅僅是晚上天氣的原因,還因為今晚是“六合彩”的開獎日。我不明白人們?yōu)槭裁磳幙捎缅X去爭取那種可能有又可能沒有的虛擬的快樂,卻不肯來享受真正存在的快樂呢?在這春意正濃的時節(jié)里我期待著春能喚醒人們。”
他們敢于把自己最真的、最直接的感受表達在文章里,愉悅地做到我手寫我心。所謂“落在貓腳下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毕拗七^多,指導過細,學生就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只有給予表現(xiàn)自我的自由,給學生以心靈的解放,學生才有可能自由表達,真情必然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