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李 霞
訓練學生作文堅持“先放后收”的問題,古人早有認識,并作了較精辟的論述。南宋詩人謝枋得在《文章規(guī)范》中就指出:“凡學文,初要膽大,后要小心——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他說的話很有道理,開始寫作時,就是要“膽大”些,放開手腳,解放思想。這樣,寫作者“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矣?!保ㄖx枋得《文章規(guī)范》)。但是,也不能總是這樣放下去,“放”不是作文訓練的最終目的?!胺拧钡貌畈欢嗔耍瑢懽髡吣堋胺叛愿哒?,筆端不窘”了,他覺得寫文章很容易,不感到有什么困難了,即遇到文題、話題、材料,能有話說,有事敘,有理議,不再有“擠牙膏”式的狀態(tài)了。這時,就要“收”一“收”,要讓寫作者“收束”筆墨,講究“規(guī)矩”,或是“小心”一些?!坝纱秩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這兩個大的“階段”,兩種不同的“境界”是很有概括性的,是符合寫作“規(guī)律”的。北宋散文大家歐陽修就提倡“作文之體,初欲奔馳”“初學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馬踢跳咆哮不受羈律,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保ā杜c澠池徐宰》)要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有相當大的自主權,無論在觀點、材料、形式、語言上都可以做到心中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寫 ,鼓勵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逐步悟出如何寫好文章的道理來。
學生作文訓練“先放后收”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一個人的“認識”總是由具體的、感性的事物開始的,然后“積累”多了,“吸收”多了,才能經(jīng)過頭腦的思索,使它們“上升”“飛躍”,進而把握其規(guī)律。語言文字的學習是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寫作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必然提高寫作的質(zhì)量,所謂“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寫作的自由還給學生,寫作不再是老師規(guī)定一定要寫的內(nèi)容,也不再是有若干寫作要求的寫作,作文是學生記錄社會,記錄人生,記錄生活的一種手段,是吐露心聲的渠道,這將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因為人作為社會的人都有向他人傾訴心聲的欲望,都有渴望人們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欲望,而作文正好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多寫,才能寫好。要多寫,要寫好,就得多觀察生活,多讀書,多感悟,多思考,這都必然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大凡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凡是對寫作感興趣并且經(jīng)常動筆的學生語文一定不會差。事實情況是許多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作文時無話可說,如果教師能想方設法激發(fā)起學生寫作的欲望和興趣,那么作文教學就基本成功了。而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寫作則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方法。筆者在所任教的班級進行過試驗。未放手前,不少學生每兩周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都難以完成,而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寫,許多學生每周連日記帶作文能寫3000字,有的學生一次作文就寫十幾張。放手讓學生作文也易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好的文章是真實自然,個性張揚,獨抒性靈的,而這些不是靠老師規(guī)定許多要求,講許多技法就能解決的問題。相反,學生只有根據(jù)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才能寫出真實的情感體驗和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獨特的感受和思考。因為人的“七情”,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受到某種刺激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或情緒的反映。這些情感或情緒,源于天生,不學自能,最貴自然。筆者在班級放手讓學生寫作以后發(fā)現(xiàn)了許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許多學生寫出了真人真事,抒發(fā)了真情實感,闡述了獨到的見解,表現(xiàn)了作為生命個體對自身生活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有的作文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在批改作文中我明顯地感到真實的力量是強大的,即使違背了寫作原則,即使語句不規(guī)范,但只要是真實的就耐讀,就讓人感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就讓人體會到生活的情趣,因為真實的東西往往是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獨具個性的。
“先放后收”有利于學生作文逐步合乎“規(guī)矩”。寫作規(guī)律、方法并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慢慢悟得,逐步積累起來的。先放手讓學生大量地寫,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就容易悟出寫作的道理。從中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來看,學生不是缺少寫作的方法和技巧,而主要是缺少寫作的素材,而先放手讓學生大量地寫他們就會有意識地觀察、閱讀,放大視野,積累素材,便于寫作。如要求學生圍繞中心選材是寫作的一條基本規(guī)律,但學生讀寫有限,材料庫里沒有這方面的材料,他們就無法選擇。
當然,“先放后收”有一個實施的問題。何時“放”,怎么“放”,何時“收”,怎么“收”,都應該精心安排。這似乎不應該有統(tǒng)一的要求,應根據(jù)學生的作文情況而定。筆者設想: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最后一學年應收縮學生的寫作,使其規(guī)范,其它的時間都應該是“放”或以“放”為主,這是由中小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決定的,也是由科學的學習方法所決定的,更主要的也是適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性的考試。這樣中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有三個“先放后收”的鏍旋式訓練體系。“放”與“收”當然也有程度的不同,這似乎也不應該有一定的規(guī)定,應根據(jù)學生寫作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整齊劃一。但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放”難“收”易,以“放”為主,以“收”為輔。
2.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寫作空間。
3.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
4.要求學生真實為文,寫出真情實感。
5.教師批改、評講應以鼓勵、激賞為主,批評為輔。
6.即使是“放”的階段也應該有寫作態(tài)度、寫作數(shù)量、寫作范圍等要求,決不是放任自流。
有人擔心讓學生自由寫作會出現(xiàn)思想不健康、格調(diào)低下的文章。我認為有勇氣將不健康的思想寫入作文讓老師看,這本身就是真誠、有勇氣的表現(xiàn)。不健康的思想放在心里不寫出來,不會自己消失,甚至會膨脹起來出問題,寫出來,老師發(fā)現(xiàn)了,還能做一定的思想工作,消除不健康的思想。也有人擔心這樣訓練,考試時學生的作文怎么辦?其實考場作文的要求很有限,有許多地方和放手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记爸笇渥⒁馑枷雰?nèi)容、審題、文體、字數(shù)等考場作文的規(guī)則就可以了,亦可考前“收縮”訓練,使其規(guī)范。而寫出真情實感,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則是考場得高分的法寶。教師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學生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