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貴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北京 100084)
試論:網絡輿情成為社會管理的新前沿
張春貴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北京 100084)
網絡輿情;社會管理;輿情事件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和交換媒介,具有許多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有的特點。它一方面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事務、進行輿論表達提供了方便渠道,也增大了社會管理的復雜程度。網絡輿情已成為影響當代中國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變量。熟悉網絡、善用網絡是現(xiàn)代社會管理工作者的基礎素質。利用網絡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工作者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xiàn)。
目前,網絡輿情已成為社會管理的新前沿。許多人把互聯(lián)網稱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但就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來說,互聯(lián)網在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遠遠超過前三種媒介。近年來許多重大事件都是通過網絡進入公眾視野,發(fā)展成為網絡輿情事件,并最終在廣大網民的監(jiān)督下得到妥善解決的。
網絡媒介具有許多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有的特點,如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個性化、群體化、情緒化,以及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自由性、互動性等。社會管理部門很難用控制傳統(tǒng)媒體的方法引導網絡輿情。對網絡輿情應對處置不當,非常容易造成輿情事件,甚至引發(fā)現(xiàn)實的社會沖突,影響社會穩(wěn)定。
筆者結合2011年部分輿情事件,就網絡輿情出現(xiàn)的一些新趨勢及其對社會管理的雙重影響做一分析,并對社會管理部門如何應對網絡輿情提出一些建議。
網絡輿情是指民眾通過網絡媒介(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電子郵件、新聞組、電子公告牌等)表達和傳播的對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的情緒、態(tài)度和意見的總和。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人[1]通過網絡媒介參與社會事務,如了解新聞、評論時事、發(fā)表政見等。
2011年的網絡輿情最引人關注的變化是微博的快速崛起。微博(Micro Blog)是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社交網絡平臺,具有草根性、便捷性、即時性、原創(chuàng)性等特點。據《第2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有2.5億網民使用微博,占網民總數的48.7%,比2010年增長了296%。另據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對2009、2010、2011年影響較大的輿情熱點事件的統(tǒng)計,微博首次曝光的比例依次為0%、16%、22%,呈現(xiàn)逐年上漲的趨勢[2],說明微博已成為輿論風暴中心和事實上的主流媒體之一,是網絡輿情的一個重要推手。
微博在新聞發(fā)布的時效性方面超越了傳統(tǒng)主流媒介,縮短了管理部門的應對時間。有關部門往往在輿情已高度關注的情況下介入事件處置,如“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事故發(fā)生4分鐘后,網絡ID為“袁小芫”的微博網友發(fā)出了第一條微博,比國內媒體在互聯(lián)網上的第一條關于此事故的報道早了兩個多小時[3]。隨后,眾多事故幸存者紛紛用微博“直播”現(xiàn)場情況。在一段時間內,微博成為人們獲知事故進展情況的主要渠道。鐵道部門失去應對先機,在非常被動的情況下倉促上陣,造成一系列不當處置。
傳統(tǒng)專業(yè)媒體主導新聞報道的局面被打破,微博成為熱門事件尤其是突發(fā)事件的信息聚集點,普通網民隨時可能客串一下“記者”角色。這使得網絡輿情議題更加難以預測。誰也不知道下一個熱點會是什么。很多時候,一些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或個人“躺著中槍”,如郭美美炫富事件帶給紅十字會的沖擊。2011年6月20日,一個注冊名為“郭美美baby”的女孩在微博上“炫富”。由于她的微博認證身份是“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理”,意外地引發(fā)了全社會對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的質疑浪潮。據民政部統(tǒng)計,2011年全國7月份社會捐款數為5億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過50%。慈善組織6到8月份接收的捐贈數額降幅更是達到86.6%。盡管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郭美美及其財產與紅十字會并無直接聯(lián)系,但此事對我國慈善事業(yè)的打擊是短時期內無法恢復的。
謠言在網絡時代不僅沒有消失,反而由于網絡傳播的迅速、便捷,謠言的傳播更頻繁,更易引起社會的混亂和恐慌,對社會管理造成的影響更大。
網絡謠言的出現(xiàn),首先是由于網絡信息數量巨大,監(jiān)管部門不可能對網絡進行全面監(jiān)管和預防。只能在謠言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對現(xiàn)實生活中造成一定的影響時,才會有權威部門出面澄清。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9級強烈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fā)生爆炸與核泄漏事故。于是兩條“消息”迅速傳播開來:食鹽中的碘可以防止核輻射;受日本核輻射影響,國內鹽產量將出現(xiàn)短缺。從3月16日開始,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瘋狂搶購食鹽現(xiàn)象,許多地方的食鹽在一天之內被搶光。更有商家趁機抬價,市場秩序一派混亂。
對網絡造謠的懲戒不力,縱容了網絡非理性參與。2011年11月12日凌晨,有人通過微博發(fā)布“海師支教女學生被灌醉輪奸”的謠言,眾多網友紛紛轉發(fā)“求真相”。這個謠言匯集了“地方領導”、“女大學生”與“輪奸”等敏感字眼,不僅迅速傳播開來,對所涉單位和個人也造成很大傷害,不得不動用中央電視臺進行辟謠。3天后,公安機關抓獲此謠言的發(fā)布者,發(fā)現(xiàn)此人曾多次發(fā)布謠言,但只受到過暫?!鞍l(fā)布”和“被關注”功能的懲罰。這種“懲罰”對于有心造謠者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是網絡治理需要加強的環(huán)節(jié)。
互聯(lián)網進入WEB2.0時代,微博、WAP等新型傳播媒介方便了人們對社會事務的參與,網民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和低學歷化。這些網民對社會公共事件抱有很大興趣,但缺乏足夠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理性判斷和分析,也沒有統(tǒng)一、完整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做支撐,對事情的判斷主要依靠直覺和慣性思維,習慣于簡單化、泛道德化的批判,形成了網絡民粹主義[5]的思潮。
網絡民粹主義通常對政府持懷疑、否定態(tài)度。許多人抱著“你不辟謠我還懷疑,你一辟謠我反倒相信”的態(tài)度看待政府對許多事件的表態(tài),對政府辟謠常常做反面理解。如2011年初浙江樂清錢云會[6]車禍事件。盡管有比較充分的證據證明這是一起交通事故,但從一開始就有不少人相信,錢云會死于當地政府策劃的謀殺。這種質疑始終不斷,使得事件的處理一波三折。
在網絡上,精英一詞已近乎貶義,即使在網絡上成名的一些意見領袖也不例外。在錢云會事件中,一些較為活躍的知名網友組成“公民觀察團”去現(xiàn)場調查,得出和官方一致的結論,便被網民罵成“五毛”。在藥家鑫案件中,在電視節(jié)目中以“激情殺人”分析藥家鑫作案動機的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巨大壓力。
網絡民粹主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現(xiàn)實依據,政府和精英也不是不允許質疑。但網絡民粹主義往往把懷疑政府和精英的傾向推到極致,凡是和官員、專家、富豪有關的負面事件,都會激起條件反射式的反對和批判,以極端化、情緒化的語言發(fā)泄其不滿,動輒使用“人肉搜索”,給被搜索人帶來精神負擔和生活不便。萬一搞錯了,卻無人承擔責任。在藥家鑫案件持續(xù)期間,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關于藥家鑫的“家長有權有錢”,“藥父身居我軍軍械采購要職,利益糾葛頗多”等傳言,藥案也被塑造成“草根與精英的較量”。在當下中國司法公信不足、社會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這些言論得到廣泛傳播,對藥的父母造成傷害。
網絡媒介對社會管理最為深刻的影響,是加劇了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分裂與沖突。網絡的開放性,能最大限度地吸納個體的意見,為意見聚合提供方便;網絡的匿名性則促進了網絡言論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的傾向。每一種意見都能迅速在網上找到自己的“知音”和支持者,擴大自己的意見隊伍。這也就意味著不同意見之間的鴻溝加大了,民意整合和達成基本共識的難度相應提高了。
網上價值觀沖突,最為常見的是“五毛”、“美狗”罵戰(zhàn)和地域攻擊。這兩種罵戰(zhàn)主要集中在跟貼中,因此在發(fā)布比較敏感的話題時,網站往往采取關閉評論的做法。
不過這兩種罵戰(zhàn)沒有多少理論內涵,發(fā)泄、調侃的成分比較多,對現(xiàn)實的影響可以忽略。近年出現(xiàn)的一些帶有明顯傾向的網站,如烏有之鄉(xiāng)、大旗網、中國選舉與治理網等,分別匯聚了各種思想流派的理論家、作者,思想界的交鋒更加劇烈。一些學者不僅以網站、博客、微博為陣地激烈地交鋒,2011年還頻現(xiàn)“砸場”、“微博約架”的鬧劇。個別擁有眾多粉絲的知名人物發(fā)表不當言論,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如孔慶東罵港事件。2011年底,有內地游客小孩在香港地鐵進食,被當地乘客勸阻,雙方展開罵戰(zhàn)??讘c東在“第一視頻”網絡電視臺《孔和尚有話說》節(jié)目中,就此事做評論,幾次罵“(部分)香港人是狗”,又稱“用法治維持秩序的地方就證明人沒有素質”,“中國人有義務說普通話,故意不說普通話的是王八蛋”等。他的言論引發(fā)港人的憤慨,部分港人響應face book的號召到香港中聯(lián)辦抗議。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包括特首參選人都出面反駁和表態(tài)。2012年1月31日,中聯(lián)辦主任彭清華表示,“對個別內地學者不當言論表示遺憾”[7]。
思想交鋒對于繁榮文化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對于社會管理工作來說,缺乏基本共識,思想沖突往往會引發(fā)現(xiàn)實矛盾的激化。
盡管有諸多不利因素,網絡媒介也為社會管理提供很多方便。若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恰當應對網絡輿情,對于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從2011年網絡輿情發(fā)展來看,網絡輿情對社會管理的積極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網絡從其產生之初就表現(xiàn)出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由于微博的廣泛應用,這一特點進一步強化。在甬溫線高鐵事故中,微博不僅最早發(fā)布事故信息,在后續(xù)的搶救活動中,微博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號召市民獻血、召集運送傷員車輛、發(fā)布尋人啟事等,都得到熱心民眾的積極回應。
部分微博動員得到了政府的積極響應,形成政府和民間的良性互動。2011年3月份,《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鄧飛等500名媒體人發(fā)起貧困學童“免費午餐”活動,獲得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支持,并最終促成了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q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膳食補助政策的出臺。
網絡媒介為民眾反腐敗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直接的工具。借助網絡,民眾可以跨越諸多中間環(huán)節(jié),一旦發(fā)現(xiàn)腐敗線索,便可直接對嫌疑對象提出質詢、質疑,并在最短時間內獲得答復。如果對方不能及時做出合理解釋,就有可能引發(fā)強大的網絡輿論攻勢。
2011年,網絡監(jiān)督更加深入,網絡反腐聲勢更加浩大。如2011年11月山西焦煤集團董事長家中被劫案,當事人原本想將此事壓下。但不僅有媒體人通過微博爆料,更有知情人通過網絡揭發(fā)公安機關某些領導下封口令,引起民眾強烈關注。該案遂很快進入紀檢、司法程序。又如山西靜樂縣委書記女兒“吃空餉”事件。2011年12月,有人在網上爆料此事,引發(fā)關注,之后傳統(tǒng)媒體予以跟進,很快該縣長便被免職。
最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6月份出現(xiàn)了“我行賄了”等民間反腐網站。因短暫運營后出現(xiàn)的一些混亂現(xiàn)象,民間反腐網站很快就被關閉了,但其顯示出的巨大潛力以及對傳統(tǒng)紀檢、監(jiān)督機關的啟發(fā),不容忽視,并得到有關部門的肯定。中央紀委廉政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志勇表示:“中央對于互聯(lián)網、微博等新興媒體的積極性作用是肯定的,今年(2012年)要加強反腐倡廉網絡輿情的收集、研判、處置工作,發(fā)揮廣大網友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積極作用。”[8]
網絡媒介還是民眾監(jiān)督政府工作的利器。通過網絡,民眾監(jiān)督的對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監(jiān)督的視野覆蓋了政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細節(jié);網絡還打破時空限制,可以聚合全社會對某些政府行為感興趣的力量進行監(jiān)督,呈出社會監(jiān)督大眾化、日?;投嘣奶卣?。這是以往任何時代、任何監(jiān)督形式都無法比擬的。2011年8月,29歲青年閆寧被提拔為館陶縣委副書記、政府代縣長,成為最年輕的縣長。細心網友發(fā)現(xiàn),他在3年時間內4次升遷,12年內轉換了10個領導角色,簡歷被當地列為“機密”。在網上曝光后,當事人經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最后不得不稱病請辭。類似情況,非止一端。
2011年也是各地方官員換屆頻繁的一年,一些曾因問責被免職的官員紛紛復出,受到網絡輿情的密切關注。由于現(xiàn)行體制尚沒有比較嚴格、明確的關于官員復出的程序規(guī)定,但可以肯定,隨著網絡輿情對這方面的關注、施壓,相關的制度體系一定會得到完善。
網絡媒介的發(fā)展,不僅為民眾參與社會管理提供了方便的平臺,對于社會管理者來說,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個新窗口。利用網絡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是新形勢下社會管理工作者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xiàn)。熟悉網絡、善用網絡是現(xiàn)代社會管理工作者的基礎素質。筆者認為,社會管理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引導與應對。
進入網絡社會,網絡輿情已成為時代的“晴雨表”。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世界。因此,社會管理者要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積極回應、主動適應網絡信息環(huán)境的理念,把網絡輿情作為了解社情民意、整合民意人心、正面引導輿論的渠道。特別是對網上的不利信息,不要急于封鎖、刪除,甚至動用行政權力對發(fā)貼者進行跟蹤、報復。2011年,基本上沒再發(fā)生網民因發(fā)貼被“跨省”的事件,說明社會管理部門在這方面認識的進展。
領導干部應加強學習網絡技術,增強運用網絡媒介的技能。2011年網上出現(xiàn)的局長微博“直播”開房的笑話,從一個側面說明一些領導干部對于網絡技術的應用遠遠落后于時代。中央黨校以及各地的培訓機構把使用微博排進了官員培訓課程。南京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政務微博建設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對災害性、突發(fā)性事件,要在事件發(fā)生后的1小時內或獲得信息的第一時間,進行微博發(fā)布。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應繼續(xù)保持和加強。
網絡不僅是信息交匯的地方,也是思潮碰撞、思想交鋒的場所,意外事故、極端事件與偏激言論、不滿情緒很易結合,如果應對、處置不當,就可能誘發(fā)“群體極化”現(xiàn)象,威脅到社會正常秩序。因此,完善網絡輿情快速反應機制,加強輿情動態(tài)管控,對社會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要重視網絡預警機制的建設。不僅要從技術手段上加強輿情監(jiān)測機構的建設,也要深化相關理論的研究。網絡熱點的出現(xiàn)缺少規(guī)律性,這要求社會管理部門加強網上信息監(jiān)管,實時掌握各種信息動態(tài),增強見微知著、洞察秋毫的預見能力,爭取輿情工作的主動性。
其次,要加強信息的源頭采集,及時發(fā)布客觀權威的輿情信息。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社會管理部門切不可輕率地以“謠言”應之,更不可強行堵塞,否則不僅不能停止謠言的傳播,還會傷害管理部門的公信力。從2011年政府應對輿情事件的經驗看,只有做到對源頭信息的及時、真實、透明、全面的公開和發(fā)布,才能在輿論引導上取得主動性,樹立權威性。
此外,還要加強法制建設,通過法律對網民參與中的過激行為和極端做法加以管束。北京市于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發(fā)展管理若干規(guī)定》,提出“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規(guī)定用戶在注冊時必須使用真實身份信息,但用戶昵稱可自愿選擇,得到新浪、搜狐等多家微博運營商支持。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構建和諧的網絡社會,社會管理部門應該順勢而為,采取疏重于堵的策略,順應時代潮流,進一步推行信息公開,構建透明開放的政務系統(tǒng)。
信息公開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明確要求。政府網站是信息公開的一個重要陣地。要堅持以公眾為中心,以方便公眾獲取信息為出發(fā)點,堅持快速、全面地更新發(fā)布政務信息,提高服務能力。此外,還要通過多種信息互動平臺,拓寬民眾和政府部門進行溝通的渠道,主動搜集社情民意,并作出恰當的回應。建設透明政府,關鍵要及時,核心是客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主動,贏得民心。
注重發(fā)揮網絡自身所具有的能動性,不僅是尊重民心、民意的體現(xiàn),也是群眾路線在新形勢下的體現(xiàn)。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網民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網絡輿情環(huán)境自然會具有一定的自凈功能。例如,盡管通過微博傳播的謠言越來越多,但絕大多數謠言在1天之內被澄清,很少能持續(xù)超過3天的。謠言粉碎機和果殼網,以及2011年5月由教授、律師等網民組織起來的民間辟謠聯(lián)盟,起到重要作用。
歸根到底,網絡媒介只是一種工具,網絡輿情也不過是傳統(tǒng)社情民意借助現(xiàn)代技術的表達。網絡輿情與現(xiàn)實社會中的訴求表達,存在著彼消此長的關系。當現(xiàn)實社會的公共參與渠道不暢,民眾必然涌到網絡空間來表達。
減少網絡輿情對社會管理工作的沖擊,應當通過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拓寬民眾參與的制度化途徑;更為根本的是,在保持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基礎上,大力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積極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建立一個公開、公正、公平、和諧的社會管理新秩序。
總之,對于社會管理者來說,網絡媒體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會帶來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但是,只要善于挖掘、發(fā)揮網絡自身所具有的積極因素,順應潮流,積極作為,就能把網絡變成社會建設的“天賜利器”。
[1]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5.13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38.3%。
[2]中國經濟網:《上海交通大學發(fā)布<2011中國微博年度報告>》,http://district.ce.cn/zg/201112/21/t20111221_22937835.shtml。
[3]新華網:《中國網民直播"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24/3205205.shtml。
[4]卡普費雷.謠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民粹主義是在19世紀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又被稱作平民主義。民粹主義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制度的最終合法性來源,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強調平民統(tǒng)一、全民公決、人民創(chuàng)制權等。
[6]錢云會是浙江樂清蒲岐鎮(zhèn)寨橋村人,2005年當選村主任后,因土地糾紛問題帶領村民上訪,5年間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12月25日上午9時,錢云會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死亡。
[7]中國新聞網:《中聯(lián)辦主任對個別內地學者不當言論表示遺憾》,http://www.chinanews.com/ga/2012/0131/3634100.shtml
[8]中新網:《中紀委官員:中央肯定微博等新興媒體反腐作用》,http://www.chinanews.com/fz/2012/0116/3608366.shtml。
C91
A
1008-5955(2012)04-0078-04
2012-08-11
張青貴,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周建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