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士春
吉林省樺甸市勝利社區(qū)服務中心,吉林樺甸 132400
反治法臨床運用拾零
鹿士春
吉林省樺甸市勝利社區(qū)服務中心,吉林樺甸 132400
本文通過運用中醫(yī)反治法治療疾病,通過采取“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取得很好的療效,以為臨床治療疑難疾病提供參考。
中醫(yī);反治法;臨床運用
反治法肇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從者反治”。說的是當疾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往往表現(xiàn)出一些假象,采用順從假象(實際上是針對本質(zhì))而治的方法。同一篇還舉出“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以說明之。筆者體會,此法若運用得當,確實能夠取得顯著療效。
陳某某,男,12歲,入院日期:2010年 8月 2日,住院號:21670,4日前,冒暑牧牛,啖食生冷。半夜腹痛便瀉,所下色黃如糜。翌晨,又下赤豆樣稀,腹痛增劇,旋入當?shù)匦l(wèi)生所治療后沒有效果,并于當天下午急來我院住院治療。西醫(yī)以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治療,第3天因病情加劇而邀中醫(yī)會診。初診:神智恍惚,時有譫語,身熱高揚(39℃),腹痛脹滿不休,手不可近,便下血水,量少氣穢,尿短色黃,舌紅苔黃厚而燥,脈象沉滑數(shù)。脈癥合參,屬熱結(jié)旁流之證,亟宜通因通用,兩清心胃。處方:川軍10g,枳實6g,川厚樸12g,川連 6g,黃苓 10g,山梔 10g,竹葉 10g,銀花炭 15g,炒槐花10g,一劑。另用大蒜60g、芒硝30g摻入面粉中揉成薄餅,敷在臍周(局部先涂以米醋),2h后取下。西醫(yī)仍用抗感染、輸液等對癥治療。
二診:瀉下黃黑稀水,便次增多,身熱降低(38.2℃),神識已明,舌脈同前。熱毒積滯有下達之象,仍須攻之。原方一劑。外敷法同前。
三診:腹痛脹滿大減,身熱已降,便次減少,便血已止,所下為黃色稀便,腑氣尚未調(diào)和,仍宜輕下。處方:川軍6g,川連5g,黃苓6g,枳殼10g,甘草6g,山楂炭10g,一劑。外敷法停用。
四診:迭進通腑瀉熱解毒之劑,險浪悉平。今晨大便質(zhì)軟成形。惟神??诟?,納食不馨,邪祛正虛、氣陰兩乏,當益氣養(yǎng)陰,用五味異功散加川斛、麥冬善后,出院調(diào)攝。
按:出血性壞死性腸炎,乃西醫(yī)病名,稽其癥狀和體征,當屬于中醫(yī)陽明里熱實證得范疇。形成結(jié)者自結(jié),下者自下的險惡局面,斯時通因通用,在所必行。茍若不然,則熱結(jié)陰傷血竭,內(nèi)閉外脫立見?!秱摗吩疲骸跋吕d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度彘T事親》亦謂:“陳莝去則腸胃潔”,故投以小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泄熱通腑,解毒散結(jié),一攻再攻,使毒熱下泄,血止神清,配用外敷法以增解毒之力。終致轉(zhuǎn)危為安。
王某某,男,49歲,中學教員,2011年8月28日初診。3年來,咽喉疼痛,語聲嘶嘎,作輟無常。因業(yè)余習醫(yī),自謂“風熱喉痹”屢服六神丸、牛黃解毒片等藥,收效甚微。去年8月起,發(fā)作頻繁,而且伴有形寒肢冷,四末不溫。診之咽部微紅嬌嫩,舌淡苔白,邊有齒印,脈虛弱而無力,尺部尤甚。證屬于格陽喉痹,法宜熱因熱用,利咽開痹。處方:熟地 20g、懷牛膝 10g、澤瀉 10g、桔梗 10g、肉桂6g、熟附片10g、生甘草6g、薄荷3g。三劑。藥后咽喉疼痛減輕,繼進上方五劑。咽痛止,余癥悉減,囑服金匱腎氣丸鞏固療效。
按:本例患者,良由得病時間太久,而形體虛之,沒有實火而過服寒涼,導致陰氣偏勝,真陽受戕,無根焰生,客于咽喉而然?!秲?nèi)經(jīng)》所云:“氣增日久,夭之由也”,殆即指此。用藥加味熱因熱用,導龍入海,利咽開痹。由于藥中綮要,故三稔之疾,得以痊愈。
鄭某某,男,44歲,果農(nóng)。2011年10月18日初診。此時正值深秋,因看管自家果園而野外露宿,遂病寒熱,求治某醫(yī),診曰感冒,投以“速效傷風膠囊”。病延六日,惡寒雖罷,但入暮發(fā)熱,神志昏糊,手足逆冷如冰,便閉尿短,診其脈象沉浮難覓,觸按腹部硬滿灼手,舌紅絳,苔黃燥,口內(nèi)布滿糜點。揆度證情,乃“陽厥”之候。宜寒因寒用。處方:川軍 12g(后下),枳實 10g,厚樸 15g,玄明粉15g(另沖)。二劑。藥后便通熱退,手足溫暖,神識自明,脈數(shù)細,惟氣短乏力,心煩不眠,口內(nèi)皮碎疼痛,慮其余熱未盡,投以竹葉石膏湯三劑善后。
按:身受風寒侵襲,治療方法應用汗法,以解其表,但汗之太過,導致津傷化燥,熱合并陽明,造成寒熱格拒之勢,陽熱郁于內(nèi)側(cè)生神昏暮熱、腹?jié)M便閉等癥,陽不外達則見肢冷脈沉之候?!秱摗吩唬骸柏噬钫?,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之下……”。《醫(yī)碥》亦云:“如熱邪內(nèi)陷,陽氣不達于外,故身冷肢厥,以大承氣湯下之而愈”。故當機立斷,投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孫某某,男,67歲,2011年 1月 15日入院,有冠心病史。2010年起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率維持在49~53次/min。常常感到心悸、氣短頭暈。從去年1月起,上述癥狀逐漸加重。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緩,II度房室傳導阻滯。2d前,突然昏迷倒地,移時自蘇,被家人送到我院住院。自訴以胸悶有窒息感,胃部脹滿,氣短不足以息,心悸不安,心前區(qū)時時隱痛,頭暈乏力,小腹沉墜酸楚,舌淡暗,肺大氣下陷,胸宇失充,營衛(wèi)流行不暢。法宜以補開塞,應佐以活血化瘀,仿升陷湯意。處方:炙黃芪30g,升麻6g,柴胡 6g,桔梗 6g,黨參 15g,當歸 12g,炙甘草 10g,桂枝 8g,丹參18g,山楂15g。五劑后諸癥大減。出院時,心率維持68次/min以上,心電圖檢查大致正常。半年后隨訪,了解此人能夠堅持半日工作,病情基本趨于穩(wěn)定。
按:對于久病不愈的疾病,應當以心肺大氣郁陷,致血液流行不暢而成,屬于無形氣痞為患,治療應以治實與痰濁壅塞為主,以辛滑溫通有別。所以應以升陷湯為主,塞因塞用,以升為通,稍佐活血化瘀。足見通常達變,務求其屬,方為正途。
R4
A
1672-5654(2012)07(c)-0163-01
2012-06-23)